.铜红.釉瓷器是红色单色釉瓷器的统称,包括祭红(鲜红、宝石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我国的红釉器最早出现在宋代的钧窑窑变瓷器上。但由于当时的烧制技术所限,红的呈色不够稳定,器物都是红中泛紫或泛青,尚不能烧出纯正的红色;到了元代,聪明的窑工经过反复的摸索、实验,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并开始试烧单色鲜红器。.铜红.单色釉就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新烧制的一个新品种。其制作工序是将一定含量的铜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然后把釉施在器物的胎体上,入窑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由于.铜红.的烧制技术难度相当大,铜的正常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份有关,而且对窑内温度、气氛变化和窑外天气、季节的影响也十分敏感,哪怕是配方和烧制条件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色调的不正常,甚至同一配方,在同窑同样的条件下烧制,只因摆放位置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色调。由于.铜红.釉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易掌握,因此器型少、产量低,这种高难度的颜色.红釉器.也就显得异常名贵了。从瓷谚.千窑难烧一器.和.祭红.的典故(明永宣时,因.红釉器.十分难烧,屡屡试验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天天逼近,眼看无法完成官府下达的烧制.红釉器.指令,这在当时依律连同监工及所有窑工都要被处死,在这危急关头,窑工工头之女纵身跃入窑中活祭窑神,这种舍身救大家的精神终于感动上苍,从而烧出.祭红.瓷器) ,我们可以知道.铜红.釉的烧制难度有多高。由于技术原因,元代的.铜红.单色釉色调都呈现出暗红色。
明清二代,.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都是由朝廷专设的御窑进行作业,是皇室专门用来祭天的御用祭器,十分珍贵,连皇室平时也不轻易使用;更由于烧成极其困难。到了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经过历代无数窑工试验研制的.纯色鲜红器.终于正式烧制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具历史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据古籍记载,在永宣二朝短短30 年间生产的呈色好的器物数量不多,当时就万分珍贵,明代《窥天外剩》作者王世懋:...我朝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是一本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陶瓷专著,在概括宣德窑的特点时,也重复了这.以鲜红为宝.这句话:.宣(德) 窑..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矛蔑。.
宣德以后,成化、正德年间虽有烧制,但是成功的更少,勉强烧出几件,颜色与宣德不可同日而语,鲜红器的技术自此更是江河日下,到了嘉靖,高温.铜红.釉瓷器几乎都烧成暗红中带黑,皇帝不得不下令停止烧制鲜红器,改用矾红器、低温铁红器代替。鲜红器渐渐失传。一百多年后,康乾盛世...中国陶瓷史的又一个高峰期到来了。在康熙皇帝的直接干预下,江西巡抚郎延拯亲自督办,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失败,红釉器终于复活!史称.郎窑红.。.郎窑红.虽然也是瓷器珍品,但与明代宣德鲜红器却不能相提并论,正如清代名人许之衡所著《引流斋说瓷》评说的.宣德祭红则为红釉之极轨.。宣德红釉器呈色均匀自然,庄重肃穆,鲜明温润,釉层晶莹,真正体现红宝石的韵味。而.郎窑红.的呈色不大均匀,色浅的太明亮,红色漂浮;色深的太暗,红色死气沉沉且带给人一种带黑的感觉。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要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郎窑红.存世量较多,从康熙到宣统清代各朝均有生产。当然,.郎窑红.毕竟是.铜红.釉瓷器的一种,.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难度很大,以至今日景德镇还流传一句顺口溜:.要穷,烧郎红.,可见明清两代铜红釉瓷器的烧制有多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