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景德镇颜色釉大集合-建国瓷厂技术部内参       ★★★ 【字体:
景德镇颜色釉大集合-建国瓷厂技术部内参

作者:李申盛   文章出处:建国瓷厂技术科   更新时间:2005-7-23 21:43:22 
 

景德镇的颜色釉--建国瓷厂技术科
    景德镇的颜色釉是闻名于全世界的,它有悠久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发明创造出来的。
    颜色釉装饰渊源于陶器。远在商代,便有了青黄釉的陶器出现,到汉末晋初年间,就产生了青釉瓷器。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唐代就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唐三彩,宋代有影青,粉青,红定,紫钧,黑釉等,明清两代景德镇的颜色釉承前启后,造诣很高,创造了钧红,郎窑红、祭红等名贵色釉。我国的颜色釉原料多以含有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天然矿石为着色剂,色彩丰富,色泽经久不变。近年来,广大瓷业工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恢复和提高了失传多年的名贵色釉,创造了火焰红,灯芯红、桃红,粉红,李子红,玉青、鸭蛋青,梅青,茶青,竹叶青,豆绿,墨青,翠绿,墨绿,灰绿,灰兰,钛花釉,乌金花釉,虎斑釉,兰均釉,象牙黄,太火绿,芒果釉,结晶釉,正黄等色釉以及釉上堆花工艺,使颜色釉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并且被广泛地用于陈设瓷,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等方面,为广大藏友和国际朋友所喜爱。本文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系统地介绍景德镇颜色釉的产品知识,遗憾的是未能附上一些彩色图片。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某些品种缺乏历史考证,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均红

    又名均红,是我国最早出现和产量较大的铜红釉晶种。据古时文献记载最初为河南禹县烧造,因禹县古代属钧州管辖故名钧红。钧红的特点是滋润均匀华面不俗,釉面有细小裂纹并微有淌流现象。钧红问世后就结束了青瓷独占整头的局面,在素洁雅致的青瓷外又有了灿烂鲜艳的红釉,在颜色釉发展史上,是一条划时代的大事户钧窑在元代以后慢慢衰落下来,至明初已不能烧造钧红了。可是它的烧造技术却被其他地区继承下来,景德镇在宋末就对钧红进行了仿造。如《景德镇陶录》云:  “钧器,仿于宋,即宋初之禹州窑’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及解放前后景德镇均曾大量生产了这个品种。特别是庙宇屋顶香炉及并尊等陈设瓷用钧红装饰的较多,相沿至今,钧红仍是铜红釉中产量最多,烧造较易的品种。不过在解放前的铜红质量较差,色泽多不鲜艳,烧成率也不高。解放后,由于党的重视和色釉技艺人员的努力钻研,钧红烧成率提高了原质量也远远超过了历史水平。现在钧窑,产地河南禹县也恢复了钧窑产晶的制作,只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努力,也获得了惊人的成就,一些产品也已提高到相当高的水平。
    钧红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焙烧过的石胎上施釉,于强还原焰气氛下,在1300℃~1320℃温度下烧成。

祭红
    是继钧红后起的又一种高温铜红釉。它的别名很多,有的称为霁红,有的称为醉红,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祭红是十五世纪初叶(即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的陶工们在不断实践中新创的品种,原名鲜红,因当时皇室用这种红瓷做祭器,后人才多以祭红称之,祭红不但制作工艺与钧红有所不同,即在色调上也有显著区别,祭红的色泽深沉安定,而且不流釉不脱口,釉面也没有龟裂纹理。(少数配合及烧成不当的也会出现少许裂纹),因此它除了适宜装饰陈设瓷外,也可以装饰日用瓷。遗憾的是它对烧成条件的敏感性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其声价也比钧红名贵。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像珊瑚,玛瑙,玉石,珠子、烧料等珍贵原料的使用也在所不惜,一般配方多要使用十多种原料及多种珍贵原料组成。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有时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无法烧出较好的成品进御,到正德,嘉靖,隆庆年间(即公元1506年一1572年)至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1620年)烧造祭红情况才有所好转,问有成品问世,但质量不及宣,德祭红,所以古籍谈及万历祭红有“己非鲜红,宝石红”之记载。清代初期祭红烧成略较稳定,质量也有所提高,嘉,道以后,祭红质量又每况愈下,至解放前夕祭红几濒失传。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景德镇的色釉技艺人员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名贵色釉品种,经过不断的研究试验,祭红原料配方改变了,成本降低了,而成品率反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祭红也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下,在1250℃~1280℃温度下一次烧成。 

郎窑红
    ,简称郎红,有人又称为宝石红,西洋人则称多之为牛血红。是我国名贵传统铜红釉之一,其烧造的历史较钧红,祭红都晚,至十八世纪初叶才开始露头角。郎窑红是因郎廷极在此一段时间督窑而得名,从配合,工艺及烧成等情况推测,当时并非有意识的创造此种色釉,很可能是仿明代祭红之宝石釉,而因釉料配合及烧成制度控制不同,以至形成了另一种流动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纹,色调最为鲜艳的郎窑红釉,因它别具风格,才不借工本的大量生产,其中有不少好的产品,因人们对它非常喜爱,给它取名叫宝石红,后来,因它出产于郎窑,故又称为郎窑红。郎窑红之所以名贵除了色调较祭红,钧红鲜艳悦目,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外,烧制困难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过去景德镇流传的一句谚语云“若要穷,烧郎红”足见它需要严密的工艺烧成控制技术。

    郎窑红,祭红,钧红呈色机理基本相同,可是它们的外观状态及工艺烧成条件都所不同。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条件的要求看,钧红与郎窑红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可是它们两者的釉料组成及工艺制备情况却相距很远,与此相反,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温度等均有显著的不同,可是它们的釉料配合及工艺情况都比较相近。解放后,由于党和毛主席的重视,景德镇的色釉技艺人员有条件对郎窑红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将各种因素对郎窑红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反复试验,对配制郎窑红的基本规律已有初步认识,因此,现在郎窑红配方所需要原料的种类大大减少了,成本降低了,烧成率反面较前大有提高。
    郎窑红也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在强还原焰气氛下,于1300~1320℃温度下烧成。

釉里红
    釉里红是我国传统的釉下装饰之一,它是铜化合物配合一定的原料磨至极细面画在釉下呈色。其开始创作年代可能早在宋朝,因为《宋史》有“仁宗召见学士王硅设紫花坐墩”的记载,紫花坐墩就是釉里红的产品,由于彩釉配合及烧成条件末恰到好处,钢在釉下便显出一种紫色,所以过去多有“钧紫”、  “元紫”,  “青花夹紫”的记载,估计它最初是由钧窑紫红斑启而创造的品种,不过它与钧红紫红斑不同之处:一是彩料从釉面移到了釉下;二是从彩料的随意涂布进到了有规则的花纹彩绘。
    由于烧成相当困难及当时的艺术风格,釉里红在元及明初多绘制简单的图案花纹。特别是明永乐时以三鱼、三果等画面较多,有的文献谓由于元代胭脂石的宝料不多,非常爱借,只好把那些原料重点的放在鱼形上,其实元瓷之紫及宗钧之紫都是以少量铜的化合物来着色,而不是依赖胭脂石的宝料。故把它用于三鱼三果的绘画上,只是工艺上和装饰风格的需要,并非真的是胭脂石的宝料不多。过去由于制法保密,做文字记载者又多不知着色特性,故有此臆测。
    釉里红流行以后就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为《陶说》中叙及宣德红鱼把杯时谓“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以后明清两代的官窑、民窑都曾经大量制造釉里红产品,所以传遗下来的样品还不少。青花与釉里红画在一起的称为“斗彩”又称“青花夹紫”或“青花釉里红”。它们配合在一起,互相衬托,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过去民间大量烧造的斗彩鲤鱼盘,几乎行销到我国城乡每个角落,解放后对釉里红的烧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质量又较前有所提高。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道青白底釉,:然后用釉里红色料绘画,最后再吹上一层青白盖釉,在还原焰气氛下,于1280℃一1300℃温度下烧成。

桃花片
    它的开始制作年代较釉里红为晚,相传在明代中叶时才开始出现,至清康雍而盛行。桃花片是色釉当中最难烧成的品种,呈色千变万化,极难掌握,所以它的别名也极多,其淡者称为粉红,粉红中略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做乳鼠皮,色调最艳丽的称为美人醉;在粉红中有绿点的称为苔点绿,绿点成片的叫做萍果绿,色淡一点的叫做萍果青,在粉红中稍有积红块的叫孩儿脸。美人醉的色调与钧红、祭红、郎窑红相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均匀的深红色,而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颇似桃花及诲棠红色调,所以又称它为桃花片及海棠红。此外还有称它为美人霁及美人祭的;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烧成困难,美人醉的样品多为印合、笔洗、太白尊、,石榴罐,柳叶并等小件品皿,虽然为此,但是真正好的样品,无论是古代的或新近烧制的都不多见。
    桃花片的色调多种多样极不一致,有的在朦朦的粉红色当中有深红色的斑点密集;有的一部分为深红色在其周围逐渐晕散为淡红色;有的在深红之外的较浅部分呈现黄色或绿色的色晕或瑰点;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现不同的红晕,而有“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还有许多色调就是用笔墨也难以形容,变化万千、微妙无穷。清人洪北的“绿绿为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诗句,也未能很好地概括这样富有诗意的美丽釉色。
    桃花片的色调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变化呢?主要是受铜的着色特性及一定的工艺条件影响所致。在施彩釉过程中的巧妙处理以及在烧成过程中一系列条件的变化,便铜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粒度大小有所不同,因而色调也就极不一致。在几百年前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并未依靠现代的科学理论,及先进的仪器设备仅凭自己在不断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利用特殊的工艺方法,以一种着色剂制出了这种种五光十色丰富多采的名贵色釉,这确是一件杰出的成就。
    该釉工艺制作方法是:在坯胎上先施一道青白釉,再将桃花片色料吹在上面,然后又施一层白盖釉,在还原焰气氛下,以1250-1280℃温度下烧成。  -

玫瑰紫
    最早见于钧窑产品,《陶绿》有“均拗有玫瑰紫……十种”的记载。玫瑰紫的特点是在红色之中泛现一种紫的色调,极像玫瑰色调所以称为玫瑰紫。其紫色的成因有的文献说是还原成亚铁的青色和还原成低价铜的红色两者在一起的呈色结果,但是根据景德镇现在色釉制备的情况看,以上说法是否合理还值得商榷,因为用还原亚铁的青色与还原低价铜的呈色以任何比例混合,或以任何形式交叉重迭均不易得到一种玫瑰紫的色调。景德镇过去与现在所制的玫瑰紫色釉均系在钧红釉的组成中混加少量含钴,锰的原料而烧成。由此推想古代钧窑所产的玖瑰紫、茄花紫、新紫等色釉,可能均混入了少量含钴,锰的原料才能得到那样紫红色调。
    玫瑰紫的着色剂有二:铜和钴,在素胎上施釉,釉厚约2——3毫米,在强还元气氛下,以1300一1320℃温度烧成。 

丁香紫
    是解放后新创的一种高温色釉,色调极像丁香花,配以均匀细碎的裂纹,甚为雅致。其紫色调的生成是由于釉料中含有少量锰的化合物。过去我国传统的高温紫色釉都是一种较深的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的色调,但淡若丁香花的纯粹紫色釉尚不多见。   
    丁香紫是锰为着色剂,在素胎上施釉,在氧化焰气氛下,以1200一1230℃温度烧成。

桃红
    有的人又称它为粉红,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种高温色釉,其色调虽有深有浅,但基本上是一种近似桃花色的淡红色调,较古代的娃娃脸、胭脂水呈色纯正,不泛紫味。它是用锰的刚玉型彩料配合一定的釉料而成,其呈色效果受锰红彩料质量及釉料组成的影响。如果锰红彩料的配方、制备工艺及釉料的配合都比较恰当是一种很稳定的高温色釉,做为日用瓷及综合装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做为高级陈设瓷的装饰却又嫌庄重古雅不足。
    桃红以锰为着色剂,将色基烧炼一次,由高价锰变为低价锰,·使其稳定,再配入釉中,磨至极细,喷在坯胎上,厚约1.5毫米,在还原或氧化焰气氛下,以约1300℃温度烧成。   

火焰红
    有多种不同的釉色被称为火焰红。有的文献谓清代的铜红色釉中有一种釉面夹杂着闪红闪青的美丽紫色,那种在鲜红的色釉中泛现斑驳的兰紫色看起来好像是燃烧得极旺盛的火焰,所以称为火焰红。其实是一种人工有意造成的窑变花釉,由于色彩及花纹有如火焰或近似火焰故有人称之为火焰红。此种成品多是在烧得不好的郎窑红或均红釉成品上,·重新烧上一层均红釉,然后再在其上涂上少许含铁面流动性较大的釉料,烧成后往往会得到这种效果。解放后对火焰红有另一种制法,即在来曾烧过而已经施上钧红釉的坯上疏疏落落的涂上一点含铁的釉料,烧成后即会大红的钧红釉上出现一束束有如火焰的花色,景德镇现在叫这种产品为火焰红,而前面一种产品即使很像火焰红,也通称窑变。
    火焰红釉料分上下二层,下层釉料以铜为色剂着,以玻璃质为熔剂,上层釉料以铁为着色剂,其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焙烧过的石胎上先施下层釉,厚约2~2.5毫米,再用毛笔滴涂一层釉,在下层釉面滴涂成犹如火焰纹样,在重还原焰气氛下,以1200℃一1320℃的温度烧成。

 影青
    远在宋代,它就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竹园陶说》载:  “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以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据言出自江西为宋所制。
    过去人们对影青有不少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影青和定窑器差不多,有的说是影青仿自定窑,有的国外人士更误说影青均于越州窑,或汝州窑(见小山富士夫《支那青瓷史稿》)连《中国青瓷史略》的作者对影青也没有正确认识,把影青不列入青瓷一类,认为不在其叙述范围以内而不去说它。   
    其实影青也是一种青瓷,和定器也有颇大的区别;在色调上,定窑是一种乳酪样或牙白色的乳白,影青则是一种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在透明度上,定窑釉呈乳溺,透明性差,影青晶莹润彻,透明性强。影青是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古代景德镇的瓷釉配合都是石灰石为主要助熔剂,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含量在0.600分子当量以上时,即使釉用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的烧成条件下韵必然客观产物。现在景德镇常用的影青釉料中铁的分子当量波动于0.015—0.030之间。
    解放后,在景德镇附近之牛屎岑、洪源、三宝莲、南市、湖田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影青瓷片,而且不少系宋、元时期所制宋、元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座,生产量很大的,远销它处的也不少,所以影青瓷出土的范围也极广,无论现东北、华北、黄河南北及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发现。因此,加深了一些人对影青原产地迷惑的原因。    影青以铁为着色剂,多在雕刻花纹的生坯上施釉,釉厚约及~1。5毫米,在还原气焰氛下,以约1250—1280℃温度烧成。

粉青
    是青釉的一种。在宋代就是一种生产量颇大而且在多处名窑同时都在生产的一种青瓷。在过去文献记载中,宋代许多名窑都有粉青,如宋官窑有粉青,汝窑有粉青,龙泉窑有粉青,哥窑中有粉青,景德镇也有粉青。如《陶绿》载:“湘湖有宋窑址,尝觅得瓷砾旧器不完者,质颇薄,却是米色,粉青二式”不过当时各窑所称的粉青,釉色也不尽同,如汝窑不同官窑,官窑不同哥窑。现在各地所称的粉青釉色也不一样,如景德镇与龙泉二地所称的粉青就不相同。景德镇现在习惯上所称的粉青是在影青相似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微量的上等钴土矿而烧成者。呈色是一种很浅的湖绿色调微泛蓝色,其中氧化铁的含量多数低于0.020分子当量,氧化钙、氧化铝及氧化硅的分子当量也较低。而龙泉所称的粉青则是一种较为纯粹的青绿色,比景德镇的粉青色深而不泛兰味。其中氧化铁的含量却稍高,其分子数波于0,020—0。025,氧化钙、氧化铝、氧化硅的分子数也较粉青为高,而氧化钾、钠的分子数则较低,加上它未掺入含钴原料,所以呈色也就不同。
    粉青多数做为刻花、茶具、咖啡具、花瓶、文具等的装饰,颇为雅致大方,受人欢迎,
    粉青以氧化铁和氧化钴为着色剂,产品多在己雕刻好的生坯胎上施釉,厚度约l~15毫米,在还原焰气氛下於1250~80℃烧成。  

豆青
    也是青釉的一种,而且是青瓷中生产得较多的品种之一。豆青釉,景德镇与龙泉的釉色也不一致,景德镇的豆青产品是一种深浅色调适中的青绿色,与龙泉窑所称的梅子青的色调相仿,而比龙泉窑所称的豆青色调稍淡一些。景德镇豆青釉的化学分子式中氧化铁的分子数大致波动于0.030—0.050之间,而龙泉窑所称的豆青釉中氧化铁的分子数则波动于0.040—0.060以上。

    豆青虽然是青瓷生产中最常见的品种,但是它的烧成也不稳定,特别是在古代,废次品很多,这从解放后各地古窑址发掘中可以看到,色调黄褐或闪黑闪灰的废品极多。这是铁的呈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烧成气氛影响所致。古代由于对还原焰烧成的操作掌握得还不够有把握,所以生产中的废次品率较高。近二十年来各产瓷区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积累了不少的丰富经验,对影响青瓷呈色主要因素有了较好的控制方法,烧成率不断提高,质量也逐步改进。  
    豆青是以铁为着色剂的。它的铁的含量比影青和粉青都要高,比龙泉釉又要低,约在1.0~2%。其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生坯上施釉,釉层厚度约2毫米左右,在重还原气氛下於1250—1280℃温度下烧成。

龙泉
    是景德镇的青瓷中颜色最深的一种,一般分为两种:老龙泉和嫩龙泉,老龙泉(又称深龙泉)颜色较深,嫩龙泉(又称浅龙泉)色调较老龙泉略淡。在龙泉本地却不这样称呼,把相当于这种青釉色调的称为豆青(色稍浅,与景德镇的嫩龙泉相近)或深豆青(色较深,与景德镇的老龙泉相近)。
    景德镇的龙泉釉据说是仿龙泉弟窑产品而问世的。在南宋时就已开始仿造,至明初就已赶上当时龙泉窑的产品,到清初龙泉本身已不能烧造青瓷了,而景德镇的青瓷却日益精进,如雍正,乾隆几代所仿的龙泉釉均已超越前代龙泉所烧造的较好产品。
    龙泉釉的特点是釉厚面色深,氧化铁的含量比其它几种青瓷都高,釉科分子式中氧化铁的分子数一般在0.080左右或稍多,加上施釉很厚,故釉色深浓晶莹饱满。(南宋龙泉窑为了达到釉厚色深的目的,往往要经过多次施釉,多次低温焙烧再在高温烧成)。景德镇制造龙泉釉一般都反复喷釉多次,甚至十次以上。龙泉釉多数装饰大盘,大瓶,大缸等大件器皿,陈设在宽大厅堂之中,显得气魄雄伟,色调安定。    

    龙泉釉是以约占釉料中的2.5—3.5%的氧化铁为着色剂,在生坯上施釉,釉层厚度约2.5~3毫米,多用喷釉方法施釉。在还原气氛下於1280—1300℃温度烧成。

紫口铁足
    原是宋官窑青瓷中的一种特殊标志,在通体育绿色的器物上配以紫口铁足,既可以破除色调上的单调痞,又能赋予一种古扑稳重的情趣,甚得人们的好评。《遵生八笺》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止,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修内司,为官家造也。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故呈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者,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皆浅,故口微露紫痕,何足贵,所尚铁足,以它处之土咸不及比。”《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代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相类。”在当时除官窑外,其它瓷窑也有紫口铁足。如《格古官要论》载:  “董窑”淡青色,细纹售多有紫口铁足”从近数十年来在龙泉古窑址发掘的情况看,该地紫口铁足的器物也不少,可见龙泉很早就在模仿官窑的紫口铁足,特别是哥窑型产品仿制的较多。景德镇很早也有部分青瓷及纹片产品仿造紫口铁足。制造方法有两:一是将胎骨内掺加部分紫金土,使铁的含量在5%以上,在烧成后,器口及底足无釉处便呈现出紫口铁足的黑褐色调。另一种是胎骨内不掺加紫金土,仅在器口部分修去原来色釉补上一圈紫金釉,器底无釉处涂上一层含铁较多而耐火度较高的粘土,烧成后也会形成一种“紫口铁足”,后一种方法虽较简单,但效果不如第一种,也易于识别。近年来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很少模仿紫口铁足风格的产品。秘色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早期青瓷。古代对秘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曾懂的《高斋漫绿》中说:“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曰,(公元10世纪,五代吴越的钱谬至钱欲)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他把“秘”字做为“神秘抄,(秘密之“秘”而不是指青瓷色.后来、邓之诚的《古董琐记》,赵汝珍的《古董辨疑》都附和此说。其实秘色并非始于五代钱氏,在唐代就有了,如徐寅(公元9世纪末,唐昭宗乾宁进士)有“贡馀秘色茶盏诗。”同时在五代也非是吴越专有之“秘”,蜀王建极朱梁信物中有金棱碗并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类,秘色抢青瓷之响。”因为如此,所以后来附和《高斋漫绿》说法的人就把唐的秘色也说成是一种为统治者所应用(所谓进御)的物品,另外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或秘色越器。
    但是到了近代,大多数人对秘色的看法并不是中秘的“秘’也不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品,而是当时那种色调青瓷的通称。如《爱堂日抄》云:  “自古陶重青晶,晋日缥瓷,唐云千峰翠色,紫周云雨过天青,吴越器秘色,其色皆青·;…”龙泉青色有时也泛称秘色。如庄季裕《鸡肋篇》云:  “龙泉青瓷器谓之秘色”南宋时秘色窑移馀姚,迄明初逐绝。《馀姚县志》载:  “上林湖烧秘色瓷器颇佳,宋时置官监窑,寻废。”秘色瓷的真面目如何?根据解放前后在徐姚上林湖发现的五代至宋的碎片看,都是属于越窑系统的瓷色比晋唐时期的青瓷有很大的进步,从以往青中闪黄不纯的色调进步到了比较纯正的湖绿色,色泽薄而均匀,说明当时对釉料配合及烧成工艺比以前控制的较有把握,因此能达到空前成熟的地步,而为人们重视喜爱,所以曾大量的被做为隆重的礼物进贡统治者。但是比其后来晶莹润泽,色调碧翠的青瓷来,秘色也只不过是一种最普通的青釉器而已。
    其着色

[1] [2] [3] 下一页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如何鉴别新仿花釉与唐花釉
    颜色釉陶瓷之审美
    什么是窑变釉
    什么叫颜色釉?有哪些著名种
    浅谈陶瓷釉色之美
    李云峰,高温青釉浅浮雕陶瓷
    浅论亚光颜色釉与高温颜色釉
    高温颜色釉工艺改进后是不是
    填补世界空白的红色雨点釉
    三足金蟾出世,给您看一件颜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