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 再罩以透明釉, 在1 300℃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 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为蓝色, 因此称之为“青花瓷”。也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 目前尚无定论。虽然, 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接受了“唐宋青花瓷”,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 赵光林在《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器的起源和特色》中写到: 唐宋青花瓷多数是民窑烧制, 缺少专业的制作、研究、开发和完善的烧制手段,属于青花瓷器的初级阶段。 青花瓷在元代的成熟, 与当时匠产制度的实行, 浮梁瓷局的设立,对外贸易的拓展, 文化变异等, 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明清时代, 景德镇已逐步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 青花瓷的色料配方、绘制方法、艺术风格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青花瓷的装饰特点与装饰效果 青花瓷的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青花色料在泥胎上进行多种艺术创作,可以用图案手法、泼墨手法、写意手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具象或抽象,有意或随意,细雕或写意去表现“白地蓝花”这种特殊的质美。 青花瓷的色彩特征是白地蓝花(青花的英文是BLUEAND WHITE)。人们对青色情有独钟,这与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意识有关。据《史记》记载, 从春秋战国起, 中国逐渐形成了被祭祀的五位天帝一一东方天帝太昊、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臾、中央天帝黄帝,他们分别为青色、赤色、 白色、黑色、黄色。 中国是东方的农业国, 《淮南子·修务训》记: “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逸周记分记“神农耕而作陶”, 农作物乃至许多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青色为主,青色是一种自然之色、生命之色、大众之色。因此, 人们对青花十分喜爱,这一审美观念得到大多数青瓷爱好者的认同。 虽然,从目前市场走势看,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留下的以红釉、粉彩、珐琅彩这三种陶瓷工艺制作的陶瓷作品较为盛行,但是青花在清代仍有发展, “康青五色” “素三彩”都能够较好运利用青色进行绘制。现今,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顺治时期的青花洞石纹小碗,青花云龙净水碗、青花八仙人物盘、青花云龙撇口瓶、青花异兽炉等青花瓷的画面,基本采用山水、云龙、仙人等图案形式进行装饰,都能体现出青花的装饰美感。 鲜明亮丽的宝蓝色是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色彩,它雅致沉静的色调给人一种深邃空灵的自然感觉,仿若身处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 对深邃的蓝天感叹生命的无限美好。蓝色与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 白中有蓝、蓝中有白, 蓝色与白地交相辉映, 达到和谐统一的装饰效果。这种宁静致远、永恒含蓄表达情感的蓝白搭配色,符合我们东方民族的审美爱好。 青花色料的烧制效果也不容小觑。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很出名,青花原料引进了南洋生产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深厚处与釉汁渗合形成斑点,产生深浅浓淡的自然美。历代评论家对宣德青花予以高度评价,盛赞“造料制样,画器题款, 无一不精, 堪称瓷、色、画三绝”。 二、怎样用青花语言去体现形式美 青花采用丰富、具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作品无穷的艺术内涵, 去表现单色彩世界中的黑、 白、灰色阶的“色彩”效果, 去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从而达到完美统一和谐。 青花瓷表现手法汲取了许多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疏能跑马、密不透风、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 到精工细琢、写意泼墨的表现手法,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青花绘画是青花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 中国画作为“雅”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影响着青花的发展。 中国画绘画讲究“气韵生动” “形神兼备”,气韵是指宇宙中鼓动万物的“神气”,形神则是强调对所描绘对象的外貌、体形、特征的形似神似:用笔讲究中锋、侧锋,塌、 图、点准确有力度, 可以体现出酣畅有力,淋漓尽致, 意到笔不到,形散神不散的笔墨意趣。 青花造型语言所体现的第二特征是它的综合性和题材的拓展性,综合装饰手法在现代青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固然有材料的特性所致, 也相互融合渗入了许多其它工艺材质。 可以说,在成功的青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能随意更动的,对于那些不够完美的青花作品,我们也总是透过表现形式上的缺陷, 找到它的内容上的不足。 由此可以得出,一件好的青花陶瓷作品需要主题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 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欣赏。所以艺术形式确实是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作用的。 其实, 作品的内容不仅是由题材、主题等因素所构成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味, 就是说,这些作品的形式不但体现了内容, 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