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历代陶瓷上的龙
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秘莫测的形象,也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中最常用、最优美的装饰题材。它是祥瑞、尊严和能力的化身,它身上凝聚了数千年文明所造就的文化传统。不但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有大量关于龙的记载,而且在各种古代工艺品上,如玉器、石器、陶瓷器、珐琅器、书画、青铜器、漆器、织绣等,也常见用各种技法创作的龙。不过从创作技法和数量上看,我认为应以陶瓷上的龙取胜。
龙既然是我国古代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那么龙的起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遗留的最大谜团之一。目前对于龙的起源有巨蛇、蟒说、扬子鳄说、猪或马说,雷电说、蜥蜴说及外来说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的最初出现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即认为龙是华夏族在所崇拜的马图腾、蛇图腾、蜥蜴图腾或鳄鱼图腾的基础上,又逐步吸收了其他一些动物的特点所塑造出来的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的标准形象是鹿角、牛耳、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考古资料表明,这种形象的龙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在"颛顼遗都"河南濮阳市西水坡正在修建的"引黄供水调节池"处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三组蚌塑龙,第一组为"龙虎墓",在墓主人骨架左右两边分别用未经加工的自然蚌壳摆塑成龙和虎,墓主人头朝南,脚朝北,龙头朝北尾朝南,龙的形象和传说中的龙相似,马头、鹿角、蛇躯、鹰爪、鳞身、鱼尾,昴首弓背,形似在走,活灵活现。我国一些著名考古学者鉴定后认为,这座龙虎墓中的蚌塑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造型最大、形象最逼真的一条龙,是"中华第一龙",这一珍贵的艺术品距今已有六千多年。
龙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上的出现应以陶器为最早。最新考古资料证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寺出上了距今六千至七千年的刻有类似龙纹的陶瓷。在甘肃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盘,内底绘有浑扑的龙。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精制陶片上,也有浅刻的龙纹图案。这些古老的陶器上所记载的龙,是古老民族远古图腾的重要佐证。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商代后期的白陶器,胎质细腻洁白,器表多刻印龙纹,无论从造型还是纹饰看,均是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这充分反映了各种工艺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商周陶器上的龙纹通常称为蟠龙、螭或夔龙,特点是龙身肥胖,有双角、四肢,作奔跑状或盘旋状,它与饕餮纹、云雷纹、人字纹、方格纹、旋涡纹、乳钉纹等一起构成这一时期陶器装饰的主要纹瓶。
战国秦汉时期,龙纹在陶瓷器上的应用更加广泛,开始较多使用堆塑、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立体形象的龙,往往装饰在器物的颈、肩等部位,使器物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产生有机结合。汉初的原始瓷壶就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堆塑龙头的。在浙江义乌曾发现一组西汉中期原始瓷器,其中一件原始瓷壶的耳部堆塑一龙头,鼓睛突目,两角卷曲,十分精采。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开始出现彩绘龙,战国时楚国的彩绘陶上就有龙凤纹和蟠螭纹。汉代尊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神灵,汉代铜镜上就常有四灵图案及"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的铭文,与《三辅黄图》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定四方。"相吻合。秦汉时期的彩绘陶壶上常绘以青龙、白虎、朱雀,或绘龙、虎、雀相逐于云气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战国时,龙纹开始用于建筑上,战国时燕国的半瓦当上就有刻印双龙纹和单龙纹的。战国时期的龙纹与以前的龙纹相比,角和四肢伸长,龙爪也清晰可数,通常作奔跑状,或双龙相对峙。汉代的书已出现髭、胡。通常为四足、三爪、双角,长身躯,全身布满鳞片,鼻面上归拢皱纹,两眼外凸有神,这些特征在汉代陶瓷器上可以清楚看到,大致可以说已为后代的龙形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青瓷业发达,龙纹图案开始大量用于青瓷装饰,有立雕、浮雕、压印等。西晋时的青瓷印纹图案,有完全印龙纹的,也有的由龙、凤、虎、朱雀等飞禽走兽交错组成。长沙出土的东晋时期龙柄三足壶,釉色青绿,造型独特,是一件别出心裁的艺术品。西晋时浙江越密、德清窑的鸡头龙柄壶也十分惹人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龙多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有联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江绍兴出土了一件刻有"升平"年号的堆塑瓶,瓶壁上贴塑朵朵升腾的云气,瓶身捏塑一条盘旋的长龙,龙背上是成群结队的人,有的手执华盖,有的手执乐器,有的头戴高帽,似在为墓主人举哀。这恐怕与人们渴望死后能使灵魂乘龙升天,进入天国仙境的心里有关。南京迈皋桥永和四年墓出土的龙纹砖,砖面印有昴首张咀,翘尾疾驰的龙纹,构图简练活泼,上角有一"龙"字榜题,说明龙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有消灾避邪的功能。
隋唐五代之际,龙的地位因象征皇帝而日益尊贵,当时宫廷有严格规定,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准用龙纹作装饰。这一时期图案形式的龙多出现在玉器、金银器等御用器上。陶瓷器上的龙多为雕塑龙,品种有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象隋代的白釉龙柄鸡头壶、青釉蟠龙灯、白釉龙柄盉、白釉龙柄双身瓶等,特别是唐三彩双龙耳瓶,造型挺拔庄重,堪称唐代陶瓷中的杰作。唐代南方仍在烧造堆塑瓶,龙是堆塑瓶上的主要神灵。唐代瓷器上最精彩的龙应是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的越窑刻龙花纹瓶,瓶身刻龙纹一条,三爪、张咀、昴首瞪目,体态强劲有力,栩栩如生。五代钱元墓出土的云龙纹瓷罂,腹部浮雕双龙,龙旁点缀云纹,龙呈腾空飞舞状,正奋力去抓火珠,造型凝重,气魄很大。
宋代龙成为统治的象征,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龙的形象也多起来,有立龙、侧龙、升龙、降龙等。这时期的许多著名瓷窑受宫廷之命生产御用瓷,御用瓷的最明显标志就是打上了龙的烙印。定窑、耀州窑瓶、盘、碗等器物上,印、刻、雕着姿态各异的龙纹。1953年在北京广安门外的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了一大批青瓷、器物以盘、碗为主,器里刻花,大部分为龙凤纹,经专家鉴定,这批瓷器是北宋中期陕西耀州窑生产的贡瓷。北京定窑的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龙纹,龙居于盘心,首尾相接。宋代虽然规定民间不准用龙,但在民间瓷器上还是可以见到龙纹的,表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龙纹瓶,先在施白色化妆士的胎上用黑彩绘龙,然后用锋利的工具在黑色的纹样上刻划出龙的须、鳞等,瓶的肩部和足部饰菊瓣纹。中间的行龙张咀怒目,须鬣舞动,矫健凶猛,空间衬以两朵云纹,宛如腾云驾雾。构图浑朴活泼,与官窑瓷器上那种凝滞呆板的龙相比,格调绝然不同。
从元代始,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的卵白釉瓷、青花瓷及釉里红瓷等多用龙纹装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瓶,瓶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衬托四条白龙,龙三爪,笔法苍劲有力,图案古朴生动。元代可见到三爪、四爪、五爪龙,但规定臣民不准用双角五爪龙,这种情况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的卵白瓷上有充分反映,遗址中出土的卵白釉高足杯内部有印花五爪龙纹的,应为当时的官用瓷器,但也有印三爪、四爪龙纹的,当为民用瓷。
明清时期,在是最高封建权威象征的思想更加突出,封律帝王仿佛生活在龙的世界里,他们穿"龙袍"、带"龙冠"、坐"龙位"、住"龙庭",用"龙器",从屋里到屋外,从房顶到廊柱,到处都有龙的踪迹。明代初期,朝廷开始在景德镇设置专门生产御用器的瓷厂,称之为"御器厂",从此明清时期各个朝代的瓷器上,龙纹图案比比皆是。无论是单色釉、还是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器上都有姿态各异的龙纹。尤以明代嘉靖、隆庆,清代康熙居多,从每件瓷器上所绘龙的数量上看,有一、二、四、五、九数目不等,从龙的姿态上看,根据宫廷器物使用性能和实用要求,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正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行龙、飞龙、侧面龙等,根据龙与其他图案的搭配,有云龙、出水龙、降水龙、赶珠龙、穿花龙、捧字龙、龙凤等。
明清两代瓷器上的龙图案,多以云纹、海水相陪衬,通常称之为海水云龙纹,龙翱翔于云海之间,象征着封建帝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威严气势。采用云海相陪衬,正是为了显示其威武磅礴,不可一世的气势。
明清两代的宫廷内部,对什么人使用什么品种的龙纹瓷器也有规定。例如黄地暗龙纹碗是皇后、皇贵妃使用的;黄地绿龙碗是贵妃、妃使用的;蓝地黄龙碗是嫔使用的;绿地紫龙碗是贵人使用的。
总之,中国陶瓷器上的龙纹图案持续不断经历了几千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适逢龙年,谨作此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