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它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艺术特点,把釉下彩民间艺术推向了更高、更新发展阶段。景德镇民间青花艺术自元、明、清直至现代,历久不衰,以其雄浑博大的民族气魄,浓郁的东方艺术特有魅力,蜚声中外,驰誉艺林。
我国的陶瓷有着悠久历史,具有优秀传统、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奴隶社会原始瓷器,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自发明瓷器以来,经东汉、西晋、南北朝,迄隋、唐、五代都无官窑和民窑之别,到五代末期,瓷器生产才由单一民窑分化为民窑和官窑两大体系。景德镇从宋真宗景德年间开始,奉命制瓷进贡,设有司务所,督理窑务。这种贡品瓷,一般也称官窑瓷,但不是出于官营瓷厂,而是民窑奉命烧造的。元代以后,景德镇依然是民窑独盛时期,虽设浮梁局,但基本上还是和宋代一样,“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到明代洪武年间,在珠山设厂烧造宫廷用瓷,才正式称为官窑。正德年间,开始建立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器厂。
官窑生产的瓷器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从材质到工艺,从造型到装饰,不惜工本,刻意雕琢,精描细绘,追求豪华、纤巧、繁琐的审美情趣,以至艺术风格趋下。而民窑生产的瓷器,反其道而行之。它来自于人民大众,用之于人民大众,扎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成批量生产,民间陶瓷艺术家在日产千件的作坊内,长年累月地快速挥写,发挥创造智慧,触其本质,得其精髓,运用长期积累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极其熟练的技巧,淋漓酣畅地抒发自己情感,用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形成了不重细节,取其大势,不重形似,而求神似的写意画风。以其率直、淳朴、凝练、洒脱、明朗、健康的美学内涵独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 ·
景德镇民间青花艺术是相对官窑青花艺术而言的,是指基于人民大众生活的直接需要、广为流传民间、由置身于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家创造的青花装饰艺术。这种装饰形式是民间艺术家们以钴为着色剂,在瓷器坯体上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和认识的陶瓷装饰形式。它的工艺特点、艺术风格、生产方式、销售对象等等都是不能和官窑相提并论的。它具有自身特定因素、特定内容、特定风格、特定价值,非官窑青花所能代替。
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在元、明、清时期是景德镇大量生产的普及商品瓷,成为家喻户晓的日用陶瓷用品,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又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意念和审美情趣,美化了人民的生活。它自面世以来,盛烧不衰,其普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其他陶瓷装饰艺术所不能企及的。
景德镇民间青花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植根于人民大众土壤中的乡土艺术,也和其他陶瓷装饰艺术一样,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现。在发挥陶瓷功能、材质、工艺特点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又融进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查看全文请阅读pdf文件]本文章共5页,在线阅读打开速度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
本文章下载地址:/UploadFiles/Article_UploadFiles/200708/20070828131720778.pdf
df电子书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需要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支持。[本站下载7.0版29兆已获授权]8.10版48兆[Adobe官方下载][天空站下载][华军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