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陶瓷艺术研究>>综合陶瓷艺术研究>>正文内容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4日 【收藏】【查看评论】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一

  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过几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这些。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
(萧 何)
南京市博物院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
(韩 信)
南京市博物院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
(尉迟恭)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梅瓶
(蒙 恬)
湖南省博物院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及展开图
(昭君出赛)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
(诸葛亮)
苏富比拍品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
(刘、关、张)
苏富比拍品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
(西厢记)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农科所出土一件青花瓷罐。出土时口沿稍有残损,盆已破碎。罐腹绘“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画面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已露败迹的骑马战将为唐将段志玄。紧随其后,驱马追杀者头戴凤翅盔,着甲束袍,双手持矛,为单雄信。隔山石一人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似对后面的人对语。此人为秦王李世民,后为尉迟恭,右手举钢鞭,左手握缰,策马疾驰而至。他头戴直角幞头,满脸须髯,铠甲外着战袍,一望便知是员骁勇骠悍的猛将。山崖间,旗幡猎猎,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兵士。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同一题材的青花盖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相比较而言,广西横山出土的瓷盖罐上所绘,少擎旗武士而多一战败的唐将,更显得生动传神。

  “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画面中蒙恬顶盔贯甲,面相威严,端坐在椅上。其后一武士披甲悬剑,双手握一杆大旗,旗上直行书“蒙恬将军”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前来禀告。武士的身后一头戴毡笠,短衣束带的士卒右手按一抓来的官吏,此人戴高冠,着花袍,作汉人装束,跪伏于地。整个画面绘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蒙恬满面钢髯,端然稳坐的姿态,以及背后高高树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肃杀之气。

  湖北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收藏一件瓷瓶,瓶腹绘出四个莲瓣纹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四个画面。画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阴下品幽兰飘香,或在梅树下观白鹤起舞。四个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一个共同的高雅闲逸的主题。

  流失在海外的,以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最为出色。这件盖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广西横县出土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顾茅庐”青花盖罐也很精致。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同一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面有所变化。诸葛孔明箕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挥彗打扫庭院。另一边是刘、关、张三兄弟。刘备居前,躬身施礼。

  其他还有流于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西厢记”青花梅瓶;1996年苏富比拍品“西厢记”青花盖罐;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吕洞宾”青花玉壶春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渊明访友”青花玉壶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录的“周亚夫军细柳”青花盖罐、“百花亭”青花盖罐等。及上述各件现在尚未对内容作出考订的人物故事瓷器,无论哪件都称得上是精品。

二

  这些人物故事青花瓷器,相似的特点有:载体都是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高度多在25-30厘米之间(有的盖已失,现在统计的只是罐体的高度);梅瓶高度为40厘米左右,最高的一件44.1厘米(只有一件带盖);玉壶春瓶高30厘米左右。三种瓷器的画面相互比较,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前述“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昭君出塞”是为例证。而玉壶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

  第二,人物故事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绘画面积较小,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如“蒙恬将军”玉壶春瓶,武士所擎的大旗直达瓶口,独具一种磅礴大气之势。

  第三,凡绘有人物故事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

  第四,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恐怕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瓷窑。

  这些绘于青花瓷器上的图画,无一不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广西横县盖罐上的“单骑救主”图为例,抓住单雄信杀败段志贤,欲追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策马持钢鞭赶来救驾的场景。一边二将挺枪驰马,杀气腾空。另一边秦王李世民徐鞭缓辔,回首顾盼。前面还有两只飞翔在云际的凤凰,有一种动静持衡、相得益彰之妙。在细部刻划上,单雄信的勇猛,尉迟恭的刚毅,李世民的镇定自若,无一不跃然而出。以使用的兵器上看,单雄信所用的矟作矛的形式,与后来文字作品所描述的大不相同,更符合历史的真实(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史书记载,不单单雄信用矟,尉迟恭也用矟,而且善避矟,还能空手夺矟。画面上尉迟恭用钢鞭,是后世演绎的结果。因为钢鞭最早出现于五代,隋末唐初还没有这种兵器。段志玄所用的三股叉也是金元才出现的兵器,唐代没有。

  与广西横县“单骑救主”盖罐相比肩的是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盖罐,两者构图、画风几乎一致。在高10厘米左右,宽约30厘米的画面上勾画了九个人物,以及山石树木等,小中见大。表现一行人马行进在路途之中,本是个单调乏味的主题,但作画者在构图上疏密错落,间以松柏山石。人物三两簇聚,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徒步行走,或持鞭,或架鹰,既有护送的汉人,又有前来迎接匈奴的胡人。而着汉装的王昭君以怀抱琵琶为特征,丽质卓然。整体画面热烈而壮阔,不见丝毫呆板之气,称得上上乘之作。与藏于吉林省博物馆,金代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流失在日本传宫素然画的《明妃出塞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绘画技法上,这些人物故事瓷器也有独到之处。如画面人物比例得当,注重人物表情、情格的刻划。轮廓、衣纹线条流畅,山石、树木、乃至人物衣饰有平涂,有皴擦。与纸、绢不同,用青料在瓷胎上作画,当更具难度,更显功力。可惜的是,这些画师多为民间艺人,未留下自己的姓名。

三

  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一批可传之百代的作品。同时这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这一点从元代人物故事瓷器上得到了证明。

  《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见于正史。《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都有记载。秦末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先投项羽,未得重用。又改投刘邦,仍未得重用。于是愤然离汉而去。萧何闻此消息,夤夜追回韩信,并劝刘邦委以重任。印证于历史,韩信确为难得的帅才,几年征战后,围楚军于垓下,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助刘邦成其汉统。萧何慧眼识英雄被后世传为佳话,至宋元被编为杂剧。种嗣成《录鬼簿》记载,金仁杰作《追韩信》杂剧,后收入《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之中。南京出土的梅瓶上所表现的就是这个题材。但“追韩信”故事,以画面形式表现在陶瓷器具上,南京梅瓶不是最早的。1980年北京房山区出土过一件宋代三彩枕,枕面用绿、白、黄三彩绘“追韩信”图。画面上人物、服饰与南京梅瓶相近,但远不如梅瓶所绘精细。

  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单骑救主”叙述隋灭后,各路反王争立为帝,相互混战。洛阳王世充在榆窠与唐军对阵,世充麾下骁将单雄信率军直向秦王李世民杀来,危急时刻,尉迟恭单骑冲出,持矟横刺,雄信落马。此事《新唐书》中有载。其后历经演绎,敷衍成故事,至宋元编为杂剧。《尉迟恭单鞭夺矟》杂剧共四折,另有一个楔子,明代赵琦美编《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古名家杂剧》、《元曲选》中均有收录。但作者不同,赵琦美题关汉卿所作,《古今名字杂剧》、《元曲选》记为尚仲贤作。据查,在《录鬼簿》(曹本)中,尚仲贤所作杂剧为“齐元吉两争锋,尉迟恭三夺矟”,演尉迟恭与齐王李元吉比武,徒手三夺其矟” 之事,收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之中,杂剧后段也有“单骑救主”一折。但就单本而言,应依赵说,定《单鞭夺矟》为关汉卿所作更妥。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青花盖罐上所绘“昭君出塞”图,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嫱(昭君)下嫁呼韩单于事,《汉书》“元帝纪”、“匈奴传”中都以寥寥数十字做了简单的记载。葛人葛洪《西京杂记》中,加入了王嫱不行贿赂,画工毛延寿画美为丑,欺瞒帝王的情节。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盖罐所画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所藏青花梅瓶所绘《西厢记》,是中国传之久远的爱情故事。红娘的泼辣果断,莺莺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为后人传颂。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金时期,有宋官本《莺莺六幺》。金董解元将其改为《西厢记搊谈词》进行演唱,全剧有191套曲调和两支单曲。元代李景作《崔莺莺西厢记》,王实甫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尤以王氏《西厢记》为佳,推为“北曲第一”。全剧二十折,分为五本。该剧大大丰富了红娘的形象。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梅瓶,画面上一女子右手持杖,左手点指,另一女子掩面而泣。表现的该是“拷红”的场景。1994年苏富比拍品中有一青花瓷盖罐,画面正中,几上设一香炉,旁边一女子躬身祭拜。两侧衬以雕栏、假山、花树,表现的应为崔莺莺“焚香拜月”的一幕。

  目前所见,其他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的画面,与宋元杂剧相关的亦不少。如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青花梅瓶、1994年苏富比拍品盖罐所绘“三顾茅庐”图,表现刘玄德三次赴卧龙冈,请诸葛孔明出山故事。元杂剧有王晔作《卧龙冈》,记载见《录鬼簿》(曹本),又有《刘玄德三顾草庐记》。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收盖罐所绘《周亚夫军细柳》,表周亚治军严整,执法如山。元代王廷秀曾作过《周亚夫屯细柳营》杂剧,记载同见于《录鬼簿》。《元代瓷器展》所收的另一件青花瓷盖罐画的《百花亭》故事,有曹元用所作的戏文。至于八仙吕洞宾故事,在元杂剧中有马致远所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伯川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看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的画面,吕洞宾道冠长袍,身背宝剑,侧视一株繁花,大朵复瓣似牡丹,可能表现的是“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故事。还有些青花人物故事瓷器,因未见画面全貌,或尚未仔细研究,一时找不到故事所本,或许正是今后探讨的对象,识别“庐出真面目”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元代青花人物瓷器的出现,是在宋元文学的通俗普及,特别是在杂剧的广泛传播的前提之下产生的。当时瓷器只是其中的载体之一。更早一些的金朝,就在砖雕上表现戏剧人物,山西侯马、稷山金墓中屡屡见到,其中就有“单骑救主”故事。到了元代,铜镜背纹有“柳毅传书”、“洛神”图;螺钿器有“三顾茅庐”长方案、“高力士脱靴”盒、“瑶池仙庆”盒等;江苏吴县出土过“姜太公垂钓金带扣”。但是,在这些器物上,无论人物刻划、动作表情,还是山石皴擦,都比不上青花瓷器所画的酣畅、流利。

  还有一个问题,仔细揣摹元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当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单骑救主”图,不论是广西横县出土的,还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品,单雄信纵马的身姿,用的矟,以及神态衣饰都很相似;秦王李世民都戴交脚幞头,身着长袍;尉迟敬德戴直脚幞头,长须髯,手持钢鞭。波士顿博物馆藏梅瓶、苏富比拍品盖罐所绘“三顾茅庐”图中,刘玄德都作躬身施礼的姿势,诸葛孔明都头裹软巾,童子都头梳双髻。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1996年苏富比拍品等两件青花瓷器上的“西厢记”画面中,仕女都梳高髻等等。从这些画面分析,当时作画应该有蓝本,或者依据了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广西横县盖罐的“单骑救主”图,与日本出光美术馆盖罐上的“昭君出塞”图,在总体构图形式上,绘画技法上,甚至填衬的花纹都很相似。两件同为景德镇窑烧制,或许出自同一位画师之手,或许师传相因。这些恐怕只有静下心来,仔细比较,认真推敲,才能领略其中奥妙。


  • 上一篇:五彩、粉彩和广彩的区别
  • 下一篇: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