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彩陶文化到汉代瓷器装饰,采用绘画、刻划等技法,以弦纹、水波纹、几何图形。唐宋时期开始,采用彩绘颜料在瓷器上装饰。景德镇陶瓷,从现在发现的古瓷资料中,已有定论的是五代时期的青瓷,以釉色为主要装饰。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刻、划、印、雕花装饰;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彩绘装饰的起源时期,历经明、清、近代,到现代陶瓷装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展阶段。千百年来,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从装饰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多彩多姿的装饰技巧,各种奇妙的表现手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陶瓷装饰艺术,既是美化陶瓷的需要,反映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们追求理想,向往幸福生活的表达形式。用线条、色彩,表现人们的劳动生活、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托理想和情操。从原始社会的岩画、青铜器、砖雕石刻到居民建筑上的木雕壁画,从古代石窟造像到庙宇教堂的彩绘,都属于美化环境、创造美感的艺术行为。人们在观赏彩陶艺术、岩画石刻时,就会发现,远古时期的艺术表现是以装饰性的绘画表现的。粗犷、古朴的风格,产生出别致的情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陶瓷装饰也在不断提高,以丰富的内涵,多种风格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在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陶瓷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追求,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艺术表现手法,在陶瓷装饰上的发挥,显示出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文化修养,也显示出时代艺术的特色。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悠久的历史,而给人们以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的满足。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高深的学向,我们从事陶瓷艺术装饰工作,首先就要了解陶瓷文化史,懂得陶瓷装饰的来龙去脉,掌握装饰构图的基本法则。如果只停留在能画好瓷器的阶段上,是不够的。不了解陶瓷装饰的内涵、手法、技巧,绘画表现就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也产生不了艺术个性,只能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
我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民间艺术丰富生动,反映了民间文化风俗,有很高的成就。陶瓷装饰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陶器的彩绘装饰,不仅给后来的青铜器饰纹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瓷器、玉器等器皿的装饰雕刻。彩陶,是用红彩、黑彩、白彩等颜料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的,最早发现于河南淹渑池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此而天下闻名,彩陶器装饰图案有圆点、钩叶、三角、弧线等几何纹样,造型美观,线条匀称流畅,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工艺美术品虽然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造型、装饰、材质的各异。造型有两种,一种是器型设计,躬一种是装饰形式的绘画表现。器型的制造形态和装饰的手法形式,又分为立体形态和平面展开两种情况。造型、装饰,立体、平面,构成了工艺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造型优美的花瓶、茶壶、瓷雕,如果不加以装饰,也可以出现材质、造型美,但是,比较单调,一览无余。陶瓷装饰就是利用造型的各个部位,进行协调的美化,和阶地把造型与画面装饰融为一体。并不是所有的装饰绘画都美,如果装饰形式、纹饰与器型不协调,一味以荒诞、古怪、散乱的色彩在陶瓷器型上涂划,不仅产生不了装饰特色,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材质、器型美。陶瓷装饰艺术就是讲究美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装饰布局,通过艺术装饰来衬托材质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装饰,分为图案装饰和纹样装饰两种基本形式。图案装饰以规整、概括、对称、对比等构成要素来美化陶瓷;纹样装饰则包括写意、抽象、变形夸张等多种形式的装饰形式。不论是图案还是纹饰,都有其装饰规律和表现形式,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了装饰图案和纹饰的创作手法。线条、细点、块面、图形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陶瓷装饰图案,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周围各种事物经常接触、认识,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逐步描绘、创作出来的。大自然由,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太阳、月亮的圆、缺,火焰的光茫,山的形状、水的波纹,鸟的飞翔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就把这些头脑中的印象变成图形,在陶瓷、木材、金属等载体上表现出来,成为美妙的图案、纹饰。
陶瓷装饰在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经过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不断提高了对美的形态的认识,从摹仿到写实,再由具象到意象、抽象的变化过程中,人们掌握了美的构成形成规律,发现了在装饰构图中的多种手法。
用变形、概括、均衡,协调等手法装饰陶瓷,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形式,变形是把物象的形态加以改变,用放大、缩小、扭曲、夸张等方式来组成图案,集中体现了物象的形态特征。概括是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提炼,成为适合器型的装饰图样,产生出简洁、明快之感。均衡有对称的美感,协调中包括均衡、对称、和谐、整齐,体现了特定形式的法则。
追求丰富的构图形式、稳定均衡的画面感,是陶瓷装饰图案的主要特点,给人以丰满、舒畅、充实的印象。在构图方式上,常用重叠式、展开式,开光式这三种形式。
重叠式:画面布局以器型的中间部位为主题,以多层次的图案衬托主题画面,可以有六到八层。在元代青花瓷上,常用重叠式构图,画面层次繁多,层层重叠,多的达到十层。这种装饰形式往往把陶瓷从口沿到器底层层用图案装点, “密不通风”。其长处是布满图案,构图繁密,密而不乱。但是,也有闭塞感,没有空间。
展开式:以长卷式的构图方法,向器型左右延伸展开,适合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主题情节的连贯。现代陶瓷装饰多用展开式构图,以国画表现形式的画法。可以使作者尽情地在作品展现出情感、才智,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开光式:传统陶瓷装饰中就常用“锦地开光”形式,现代陶艺装饰,又发展了“砂地开光”等新形式。开光的形式有圆形、方形、扇面形、菱形、瓷片形等多种。开光式构图往往把连续图案变成分散的局部,又把各个局部装饰图案连成完整的气势,统一的主题。采用“开光式”构图,可以灵活的利用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多种画面,来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
运用这三种构图形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突破常见的空间位置,把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形态、物象,构成一个画面主题。采取散点透视法,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组织、安排画面。把周围与中心结合、衬托,使不同的画面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我经过探索,学习、借鉴老一辈陶瓷艺术家的经验,有了一些体会。我喜欢画有装饰性的画面,在人物画中,常用带变形色彩的图案来装饰瓷艺作品,以穿插、对比、衬托、呼应、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出有新意的艺术形象。
穿插: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构图平板,就缺乏生命力。用穿插的形式构图,就能使画面生动,出现活力。在人物画中,以古代瓦当的形式组成的篆体书法、与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山石、树枝等错落有致地穿插在一起,使画面动中有静,书画结合,有较强的环境烘托作用。在“童趣”这件作品中,我采用人物与景物,竖形与圆形,纹饰与文字穿插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显得比较别致,又有民间风俗文化的内涵。
对比: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大与小、人物与动物、山峰与流水等不同形态、不同位置的对比,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差印象,用对比法构图,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花鸟画中,常用飞鸟、蝴蝶等动物与花卉组合在一起,形成动与静的对比,也就是使画面产生动感。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图案可以装饰在同一个画面,在对比中求统一。
衬托:与对比有相似之处,以环境衬托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以块面衬托线条,以色彩衬托形象,以月亮衬托夜莺,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浓墨与淡彩,勾线与晕染,局部与整体,都能起到衬托效果。
呼应:上下、左右、前后、横竖的不同角度的图案,有机地形成协调、平衡作用,就形成了呼应关系。在“荷韵”新彩瓷瓶中,我彩用式笔与写意、小鸟与花草,莲花与荷叶相呼应的方式构图。在色彩的安排上,把红艳的莲花与素雅的荷叶构成呼应对比,较好地表现了“韵”的主题。鸟的飞翔、呜叫产生声韵,花、叶的线条、色彩体现出雅韵,韵味是需要品赏、琢磨才能感觉到的。
夸张:变形处理的形象,扩大其局部结构,打破比例和常规和概念。用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观念,不仅是现代陶艺的常用手法,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也有。我喜欢在仕女画中,用夸张变形的形式来作为装饰。女性的特征是肩窄、腰细,把仕女画成宽肩、丰腰,也能成为一种美感。细颈、宽脸、樱桃小口,是我画仕女时常出现的变形。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如果是这种形态,不会给人以美的印象。但是,在陶瓷装饰中,却不必拘泥于写实。在“闹花灯”这件陶艺作品中,虽然画的是传统仕女,人物的装饰中,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眼与鼻的距离拉长,手缩小,眼细长,衣纹简洁,以装饰性为主要特征。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民间传统文化风俗,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于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传统题材中呈现出现代艺术意味。
在青花瓷绘制时,很讲究虚实关系,要求画面与空白的位置要协调,这就是“水路均匀”。陶瓷的空白“水路”,往往是画面的组成。经验丰富的陶瓷艺术家,能很熟练地把空白与画面相联系。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在“荷塘飞雀”作品中,采用了疏朗的构图,瓶体的上部,仅点缀了几只展翅飞跃的山雀,大面积的空白处理,展现了“海阔天空”的浩茫无垠。与莲花、荷叶相呼应的瓶体下面,以空白显示出水塘,其间勾画出几条游鱼,这样,就使画面出现了盎然生机。通过空白处理,不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且体现出材质美。通过材质与装饰相衬托,较好地体现了装饰的美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画面与空白的关系。
我从事陶瓷装饰艺术的时间还不长,通过在陶瓷职工大学、陶瓷学院的先后进修,在老师的教导下,学到了陶瓷艺术创作理论和技法。毕业后,经过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摸索,向陶瓷艺术家学习,在绘瓷练习、创作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是世世代代陶瓷艺人的智慧结晶,是经过勤奋创作,吸收外地艺术成就的体现,是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我们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既要继承优秀传统陶瓷装饰技艺,又要发扬光大。,融合现代审美观念,表现新的社会崇尚,艺术爱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新作。
参考文献:
崔延子、丁沙铃编著 流光溢彩的民族瑰宝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奉杉 装饰绘画浅说 装饰 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