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栏杆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春来谁作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 ”这是明代诗人冯琦写的一首牡丹诗。牡丹,也称木芍药、富贵花。农历谷雨前后开花,花大如盘, 色泽艳丽, 故深受大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中国人历来都把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画题材,形成高雅的牡丹文化。
牡丹花的瓷上表现, 在陶瓷彩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牡丹瓷绘题材, 是以线条钩勒再加彩染着色为基本方法。近年来, 我对用没骨技法在瓷上画牡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牡丹花的瓷上表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黑白陶瓷牡丹花图案表现。早期的牡丹花,是和花鸟配画, 归于花鸟画系列。而在陶瓷上的表现则最早出现于磁州窑系,这也许与牡丹出自北地有关,相传武则天登基后,牡丹便在长安兴盛起来,李白诗中就有许多与牡丹相关的佳句,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帝王带笑看”等,所以,磁州窑表现牡丹题材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决定的。磁州窑系留下了许多以牡丹为题材的折枝花卉图案纹的作品。 “磁州窑腰圆形白釉黑花牡丹纹瓶”就是其代表作。
2、瓷上青花牡丹图案表现。元代景德镇时的青花也以牡丹为瓷上作画的题材。例如, 故宫博物馆收藏《元青花白麟凤纹花口盘》就是代表作之一。该盘除绘有莲花、飞凤、麒麟外,在折边中还配有牡丹。纹饰中装饰牡丹的还有《蓝地白花锦鸡牡丹花卉菱花盘》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 《元青花牡丹吉祥纹大盘》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元青花孔雀牡丹四系扁瓶》 (日本松岗美术馆藏), 《元青花缠枝牡丹罐》 (故宫博物院藏)等。 ·
3、明清青花牡丹表现。明洪武、永乐朝官窑瓷上青花花鸟画以图案形式出现,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洪武青花山石牡丹纹花口盘》准确地表现牡丹木本植物特点,完全以图案骨式布局。宣德时,青花牡丹加入点染画技,正统官窑青花花鸟画的主要画面是孔雀牡丹图,被画在罐、瓶、盘等器皿上。清瓷上牡丹已有折枝牡丹的表现, 如《康熙青花牡丹纹花觚》的牡丹图案、 《康熙青花十二月令花卉纹杯》中之四“牡丹”都是折枝表现。但都未脱图案气息。
4、清代釉上彩牡丹画表现。清代,陶瓷釉上彩得到较快发展,此时的牡丹瓷上表现已经摆脱了传统图案的旧套,典型的代表作如《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雍正粉彩过枝玉兰牡丹图大盘》布局清气疏朗,花头多姿多彩,造型秀丽柔美,色泽艳而不俗,都表现出“国色天香”的气度。
总之,牡丹花的瓷上表现, 从图案到写实,从单色到多彩, 从折枝到全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但传统的牡丹画法始终没有摆脱那种用刚力线条来定型的基本方法。近年来,开始有瓷画家用中国画的没骨法在瓷上画牡丹,获得成功。
二、没骨牡丹与传统牡丹着不同的画法
传统的牡丹花画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 它的表现方法和风格多样,其基本的方法是, 先以白描法钩勒线条,运用轻重、刚柔、虚实、浓淡各种不同的线条描绘成画面的轮廓,再用笔进行彩染,分出色彩透视层次。
而“没骨法”不以线条描出花的形体,而是用彩笔直接画出牡丹花的花瓣,叶子,枝干。
瓷上没骨牡丹画是从中国没骨牡丹画引入的。 以花朵为例, 花瓣的层次, 不以线条和渲染来体现: 而是先用毛笔打上“玻璃白” (粉彩颜料)再用毛笔笔尖沾红色浓料,而从笔肚至笔根减少红料,一次绘出花瓣的形状,形成瓣尖色浓, 瓣根色浅, 一层一层,把花瓣分开,组成花的有机结构,形成花朵造型。粉彩没骨牡丹,并不完全排斥线条作画,在绘画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线条绘画, 如绘画牡丹的叶茎,用新彩的方式画瓷上牡丹, 则可以完全地采用没骨法。因为新彩颜料近似国画颜料, 有着直观的色彩反应和较稳定的色彩定性, 在瓷上绘画牡丹时可以自如地表达作者的心境,赋彩浓丽,不见线迹,达到纸上国画的效果。
三、没骨牡丹瓷上表现有着俊秀飘逸的魅力
没骨牡丹瓷上的表现, 师法自然, 有着生机勃勃的气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美于自然,给观众自然美的感受。
没骨牡丹瓷上表现,摆脱了传统画线条的约束, 以自由的笔调,挥毫作画,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自由奔放地展现了牡丹的怒放、欲放、高雅、娇艳鲜活、灵动的气息。
没骨牡丹瓷画, 以自然流畅的笔调, 多色彩,多层次,多姿态地表现牡丹的雍容华贵、艳美芬芳, 既富有中国画的韵味,又含有陶瓷人文的品格,有极高的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