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生产是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周荣林谈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本刊特约撰稿人洪禾/文付裕/图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博览陶瓷》 中华民族从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拥有数量庞大、价值无可估量、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随着”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和民间组织、个人的关注,如何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
景德镇,一个有着悠久制瓷历史的瓷业之都,积淀了丰厚的陶瓷文化,但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出现和发展,这些陶瓷非物质文化正逐步被取代,进而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如何更好地保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些口传心授的历史?如何传承和丰富这些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近日,笔者带着诸多的问题,来到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与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独具特色,丰富多彩陶瓷非遗博大精深
周荣林老师从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多年,聊起自己的老本行,他很有感慨。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民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其多样性正是民族性带来的。如民间文学中的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民间音乐中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兴国民歌,民间舞蹈中的狮舞、傩舞等都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也是如此。但在传统手工技艺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民族性更有一个特例,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周荣林说,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地域性的特征,2006 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分为10类。除“民俗”一类中的“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等带有全国性外,绝大多数项目都带有地域特色。但从另一角度说,一个地域珍贵的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在10类中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景德镇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陶瓷”,重点就在“传统手工技艺”、 “瓷业习俗”和“民间陶瓷美术”。
东晋时的赵慨被尊为景德镇制瓷的“师祖”,说他“以其神异足以显赫古今也”。制瓷技艺已经达到“神异”的水平,于此,景德镇各种精美的瓷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一问题长期引起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浓厚兴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亲临景德镇考察,把景德镇制瓷技艺写进了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 “共计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是叙述总结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名言。书中还有“造瓶”、 “过利”、 “汶水”、 “过釉”、 “打圈”、 “烧窑”等插图。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奉皇帝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是对景德镇清代制瓷技艺的形象精辟说明,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如“间谍”般的在景德镇穿街走巷,了解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先后两次向法国教会写信,他在信中说:“为了了解中国工人制作瓷器的方法,我煞费苦心。”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和成就使昂特雷科莱折服,所以信中的字里行间多带有惊叹和赞美。由此可见,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景德镇瓷业习俗,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同样具有不可比拟的典型性和杰出价值呢?
周荣林说,纵观历史,在世界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手工业城镇,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个个都衰败消亡,唯有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在世界的各个区域,也都有一些自己地方的手工业生产,但唯有景德镇,一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几乎是整个城镇在经营瓷业。瓷业习俗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瓷业习俗也成了都市民俗,历史的悠久性、体系的完整性、文化的渗透性、特征的鲜明性、内涵的进步性造就了景德镇瓷业习俗在世界行业习俗中占有极高的价值地位。
不可传授精于操作延续生产
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2009年年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隆重举行,期间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把传统手工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是一种合理的必然,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利用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获此消息,周荣林很是激动。他觉得,以上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性质和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和其他手工技艺一样,不是生存和传承在书籍记载上,也不是生存传承在口头讲解上,或许,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手工技艺可以作一定的描述,配上图片也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是.手工技艺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前提而服务于生产的,其产品主要是日常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同时,手工技艺的经验和技术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掌握。手艺人只有通过操作才能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技术的手段,控制手感的分寸,创造物品的样式。所以,离开了实际操作,离开了手艺人的“手”.手工技艺也就不成其为手工技艺。而且,即使不离开手艺人的“手”.如果操作不是以制作产品为目的,其传统手工技艺也就不成其为传统手工技艺。比如,在古窑博览区,王炎生老艺人的手工圆器做坯是一个亮点。但是,他目前的做坯不是以制作产品为目的,做好的坯胎摔成泥巴
又回头拉制,所以,这种“技艺”只是一种表演。由于没有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手艺人无需去注意技术要求,久而久之,真正的传统做坯技艺势必消亡。
成型行业如此,传统挛窑、烧窑行业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传统窑炉的砌筑营造生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也将消亡,没有传统300担镇窑的烧炼生产,驮坯、架表等技艺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要保护传承景德镇传统制瓷的手工技艺,就必须有传统制瓷的生产。
‘镇窑修复”重现历史拉开景德镇陶瓷非遗的保护传承大幕
2009年8月1日,经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始动工重新砌筑景德镇300担规模的清代镇窑。位于古窑民俗博览区的这座镇窑,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保持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沉寂了10多年,由于没有正常的烧炼生产,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坏损。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市政府、市文化主管部门加大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决定重新修复这座镇窑,恢复传统烧炼生产。
此次修复工作的开展,周荣林认为是对传统制瓷技艺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传承的实践,是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意义重大而深远。他说,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干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这次镇窑窑炉的砌筑是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包含了多项传统技艺的展示,其中有挛窑砌砖技艺,甚至还有挛窑材料——窑砖、挛窑泥这些修复镇窑所需的特殊材料。 自镇窑的修复工作开展以来,来自各地的观光者被修复所展现出来的技艺所震撼。作为此次修复工程负责人的周荣林,他觉得这项工作有着其更为重要的拉动效应,其一就是它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造了条件。在他看来,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利用传统技艺的必经途径和最佳办法。如果没有挛窑的生产实践,那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也就谈不上保护和传承。同样,如果没有相关的实际生产,景德镇传统制瓷烧成技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等等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传承。镇窑的修复为传统制瓷的烧炼生产,为传统青花、传统颜色釉等传统瓷的制作烧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制瓷生产活动的开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业习俗也得以进行和活态传承,如民俗崇拜活动的祭窑神等,由此可见,镇窑的 修复并重燃窑火为景德镇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造了条件。其二是修复镇窑可以保留和抢救景德镇传统柴窑烧制的多种陶瓷制品。景德镇创烧了众多著名的瓷器品种:青瓷、白瓷、青白瓷、卵白釉瓷、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和祭红、祭蓝、郎窑红、茶叶末、美人醉、浇黄、孔雀绿等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瓷。这些品种的瓷器都是在柴窑中烧制的。现在的液化气梭式窑虽然也能达到相当的烧成效果,但和柴窑烧制品相比,毕竟有区别,特别是缺少那种具有历史沉淀的韵味,修复镇窑并恢复传统柴窑烧炼可以保留和抢救将要失传的景德镇传统名瓷,这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发掘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经济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三是修复镇窑将对宣传瓷都景德镇和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产生重大作用。古窑民俗博览区的镇窑在“时空”上具有极大的形象意义。从“时间”上看,这座镇窑是瓷都景德镇窑工千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它积淀的文化蕴含是无法估量的。从“空间”上看,这座镇窑是全世界最大规模柴窑的唯一遗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这座镇窑属于景德镇,也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修复镇窑,传承窑火,镇窑将成为瓷都景德镇最靓丽的名片,成为古窑民俗博览区最具魅力的王牌景观。其四是修复镇窑是老艺人技艺传承关键时候的及时举措。目前,在景德镇老窑工中,烧窑把桩、驮坯、架表的上三脚师傅,在世的只有两人:胡家旺师傅,66岁;余恂铨师傅,82岁。挛窑老师傅也只有两人:余云山师傅,68岁;余和柱师傅,65岁。景德镇传统制瓷特种技艺传承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在这次挛窑中,古窑民俗博览区选择安排了跟随老师傅学艺的接班人。同时将挛窑全过程用文字、照片和摄影记录下来。在以上工作中,老窑工、学徒和工作人员都表现得积极、热情、认真、负责,大家出于对瓷都的热爱,深切认识到保护传承陶瓷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特征、庞大的体系和世界性的杰出价值,但其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采访结束,握手告别,周荣林觉得意犹未尽。他认为,要保护这些遗产,在延续其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地搞好普查和研究,积极地进行各级“名录”的申报和宣传。有规划地创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形成政府主导、专家和老艺人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传承工作格局。让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远放射出映照世界的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