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简论陶瓷艺术对其相关姐妹艺术的吸收与借鉴          【字体:
简论陶瓷艺术对其相关姐妹艺术的吸收与借鉴

作者:汪曼景德镇陶瓷职工大…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2-16 13:37:49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①。这种创造性劳动,由于借助的物质(艺术载体)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艺术技巧和表现风格、形式的差异,构成了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艺术门类,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被更新、被完善,并以争奇斗艳之势组成了一个艺术的园地,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
    “不同的艺术种类,各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和规律性,同时又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②各种艺术的特殊性,构成了区别它们之间不同门类的个性,而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又使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例如音乐、舞蹈中所强调的节奏与韵律,在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多种实用美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类例子在艺术种类之间不胜枚举。艺术门类(我们习惯上称姐妹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关系,相互吸收与借鉴的关系,促进了姐妹艺术的共同发展,陶瓷艺术从属于造型艺术,又是实用美术(也称工艺美术)中重要的一支,在其发展道路上毫无例外地受到其他相关的姐妹艺术的影响,在造型处理,装饰形式,装饰题材等笋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吸收与借鉴的迹象,研究这种吸收与借鉴,有利于开拓陶瓷艺术的视野,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
    “人们制造陶瓷器具,都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来,来确定造型的基本形态和结构,赋予陶瓷器一定的样式。也就是说,任何陶瓷要成器,必定要有一定的造型样式,离开这种造型样式,陶瓷器也就不复存在”。③陶瓷器物造型是以各种立体形象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它既渊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器物造型的艺术形象又是各种客观自然界存在着的美的形式和美的规律在器物造型上的反映。因此,一件好的陶瓷器物造型应是实用功能与视觉美感的统一体。
    人类从事造型设计由来已久了,特别是原始陶器的发明和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想要制造陶器,成器则必然要有一定的形状,造物的同时,必然要产生造型,从最初的陶器制作开始,也就同时产生了陶器的造型设计。我们的祖先远在七、八千年前就会摹拟自然界中的某些植物或动物的形体,如葫芦、竹节、荷叶,各种动物形乃至人形等,或取全体或取其中的一部分,设计制作出各类完整、实用的碗、钵、盆、罐、壶、瓶等。同时,还从早于陶器文化的手工艺品——石器上获得灵感,吸收和借鉴其中的养料。
    我们知道,陶瓷造型形体的构成要素中,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面有多种,有平面也有曲面,曲面中可分几何曲面与自由曲面,几何曲面中又有几种比较典型的面等等。面在陶瓷造型设计中的运用,还得益于作为最早的工艺美术品——石器。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是以石器文化为代表的,而后才有陶器文化。在原始社会,在认识自然界各种面的基础上,人类在该社会的晚期——新石器时代,各种打制、磨制的石器上就已出现了人工制造的面。这些人工制造的面,是根据当时使用的要求加工的,不仅有良好的触觉,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美感,表明人类最早对面的认识。这种对面最早的认识,后来被陶器造型设计所吸收,并加以运用,而且得到了深化,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面”被作为陶瓷造型形体的构成要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工艺美术园地中又出现了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早期可能还受陶器造型的影响,但很快就被博大宏辉,气势雄伟的新造型所取代,成为辉煌的青铜文化而使陶器望尘莫及。此时的陶瓷造型与纹饰,反过来大量吸收青铜艺术的养料,制作了许多如角、爵、等日用陶瓷品。为奴隶主使用的白陶上,更是照搬了许多青铜纹样如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陶瓷造型吸收青铜艺术的养料,丰富了陶瓷造型品种,自商、周、战国以来,可以找到大量事例。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新出现的青瓷器系罐、印花簋、圆形敦、青瓷羊、熏炉等,就吸收了商周青铜器中提梁卣、青铜簋、方形簋、青铜羊尊和青铜熏炉的养料。宋以后,直至明清陶瓷造型中的花觚,就是青铜花觚的再现。
    陶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直到今天,已产生了不少的造型设计方法,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设计方法中,我们不时地会使用到这样一种方法——形体穿插。所谓形体穿插,就是把两个各自独立的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穿插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形体,利用两个形体的形态、体量和位置的变化,把两个形体的特征综合表现出来,通过相互对比和衬托,增加造型的形式感。我国传统的陶瓷造型琮式瓶(用方与圆的形体穿插),就是运用了形体穿插的方法构成的,但它是吸收与借鉴了玉器造型中关于形体穿插构成的经验才形成的,后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陶瓷造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样式。
    在丰富多彩的陶瓷造型品种中,还有许多从国外姐妹艺术中吸收养料而设计的新品种。例如,唐代著名的凤首龙柄壶,就是吸收了古波斯隆珊朝同类金银器的造型,并揉合我国传统的龙凤而设计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景德镇陶瓷造型中出现的天球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八角烛台等,也是吸收了西亚穆斯林国家的金、银器,铜器造型的养料而设计的。
    历史的情况如此,现代也不例外。在我国各产瓷区,许多陶瓷艺术设计工作者,很注意吸收姐妹艺术的养料或借鉴她们中的相关部分,为我所用,河北邯郸市的魏之渝老师就是其中一例。魏老师是一位陶瓷设计家,从他创作的数百种陶瓷造型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国古代的造型艺术作了全面分析和研究,并充分利用彭城当地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条件,在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广泛吸收与借鉴相关姐妹艺术的有用部分,并把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型设计中,从而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传世之作,其中以象耳瓶最具代表性。这件作品庄重古朴、动静相生,广泛吸收与借鉴了商代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的特点,结合陶瓷的物质材料和工艺特点,使其溶为一体,成为一件完美的陶瓷造型作品,不但口、足翻转交代清楚,而且通过不同高浅浮雕纹饰的布局,从足到口,从左到右,疏密相宜的贯通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肩部四方连续的浅浮雕上加了一个高浮雕的象头。这一部分不论从瓶的整体还是透视角度上看,乃是最突出、最可观的部位,就象一部交响曲在这里形成了高潮。口部和足部采用了统一的竖排线,使得整个造型上下呼应,挺拔秀丽。腹部的箍带上加有四个对称的方形乳钉,并与上部的浅浮雕和象头口衔的圆环相连接,再由两个象头耳做点缀,既有生活的情趣和节奏韵律感,又使得造型端庄凝重,使人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
    陶瓷装饰,是对陶瓷制品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制品的外观质量,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人类从事陶瓷装饰,已经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最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半坡型的彩陶中就已经用到了。悠久的陶瓷发展史,不仅在陶瓷造型方面有着重要的成就,而且在陶瓷装饰方面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宝贵材料,是我们分析研究陶瓷装饰,并总结经验的重要依据。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宝贵材料里面,关于陶瓷装饰是怎样吸收运用其它姐妹艺术这一方面的事例是非常丰富的,如:我们常见的釉彩中的剔花,就是吸收运用了汉代画象石所采用的减地法(保留装饰的物象,而剔去纹样以外的空间)后,才形成自己的特点的。著名的唐三彩中惯常运用的“腊染法”,利用腊与低温铅釉在一定温度下相互渗透,晕散的原理,使画面产生变化多端的机理效果。这一成果,就是直接从同时代的织锦中所谓“染缬法”中吸收和借鉴的。
    在陶瓷装饰品种中,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民间剪纸工艺,也得到了巧妙的吸收与借鉴。传统的民间剪纸图案多是作为喜庆之日用在窗户、灯笼、门楣等处的装饰花纹;妇女在鞋头、肚兜、头帕、手帕、方枕、衣饰上的绣样等。其表现内容极为丰富,花鸟虫鱼,山水树石,人物走兽等应有尽有。题材也相当广泛,有寓意吉祥的;有借喻长命富贵的;有企盼招财进宝、发家致富的等等。由于剪纸图案的制作技法和工具特性所决定,构成了它在装饰上的简炼、流畅,连续性、概括性与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也造就剪纸作品从创作构思到制作成品的速度快,时间短的特色,因此,它应用灵活,适应性强。出于上述的种种因素,剪纸被陶瓷装饰吸收与借鉴,并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美,同时也表达了工匠们崇尚美,向往美的纯真、善良的情感。最早创造并使用剪纸图案作为陶瓷装饰的,是始创于晚唐,盛于南宋的吉州窑。吉州窑的工匠们用两种氧化铁含量不同的釉料,先后两次施于同一坯体,烧成后收到了以浅淡的底色反衬出深色花纹的剪纸效果,画面构图不拘一格,全都是因器布局。制作时,把剪纸花样贴在已经上过富铁底釉的器皿上,再薄薄地施一层含铁低、富硅酸的竹灰釉,揭掉剪纸,入窑1300℃左右烧成。烧成后,上层釉面呈现出遮盖力的蛋黄色,由于釉料中的其它着色元素在烧成中发生的微妙变化,使蛋黄色釉面闪烁着形如云霞、细雨、火焰的青蓝、紫、绿交织的窑变色相,异彩缤纷,变化万千,釉面上的酱黑色剪纸花样的外轮阔也因色泽的流动显得生动、自然,整件作品极富民间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绘画的技巧是如何被陶瓷装饰吸收、借鉴,并加以运用的。将中国绘画的技巧吸收并直接运用到陶瓷装饰上来,这是磁州窑的一大特色。中国绘画的技巧一经与陶瓷工艺相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陶瓷装饰的新面貌。例如,磁州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装饰——铁锈花装饰,其特点即是将中国绘画大写意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陶瓷器物上,也就是说,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纳入图案的格局中,换句话说,是用绘画的笔法画图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陶瓷绘画性的装饰风格,为元代以后青花矗的绘制打下了基础,这在中外陶瓷发展史上的息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在元明清景德镇陶瓷装饰中,无论是装饰形式,装饰内容乃至装饰风格,受同时代工艺美术影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由于与宫廷有着直接的影响,宫廷中许多高档工艺美术品如织锦、雕漆、景泰兰、玉雕、牙雕、金银器乃至国外进口的玻璃器、珐琅彩等等,都很方便地为御窑厂陶瓷装饰所吸收和借鉴。其中如国外进口的铜胎珐琅,经吸收与借鉴后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古月轩”),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举世闻名的粉彩瓷,就是借鉴姐妹艺术的直接成就。
    (三)
    纵观整个艺术的领域,姐妹艺术间的吸收与借鉴,广泛地存在着,以上所述只是就陶瓷艺术中的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两个方面,如何吸收与借鉴和它们相关的姐妹艺术,发表了一些意见,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实践证明,某些艺术种类适当地吸收与借鉴其他种类的特长,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又增添了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某一艺术部门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吸收与借鉴别的艺术部门丰富的经验和手法,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重要的,别一部门的规律性的知识对本部门的创作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以我个人的毕业设计为例,也可充分地说明吸收和借鉴姐妹艺术,对于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提高作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次毕业设计作品的造型。这次的毕业设计作品以一套15头瓷质咖啡具为主。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吸收与借鉴了古代锡器中关于壶的造型特点后,再结合陶瓷本身的特点,并把它们运用到具体的创作上,最终设计出现在的这套器型。整套器型,以壶为代表,大多数地方运用直线,只在转折及嘴、盖、把手、纽等少数几处运用了曲线,但所用曲线也都比较平整,变化缓慢,尤其是在颈部与肩部,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综合体现出古代锡壶的那种安稳与庄重以及陶瓷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瓷质美。其他几件:糖缸、奶盅、杯碟等,起辅助作用,造型特点与壶一致,旨在帮助说明创作风格。
    其次,再说一下这次毕业设计所采用的装饰。为了使整套咖啡具在体现安稳、庄重以及瓷质美的同时,又不显得呆板、单调以及缺乏生机,因而在装饰手法上我采用了剪纸印花的方式。剪纸作品由于它本身的产生手法使它具有大量的镂空空白,因而无论用在何种材质上,均能完美地体现并加强主体材质的肌理美。也就是说,它能增加主体材料材质的美感,又不会喧宾夺主。为了在装饰上完全体现本人上述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力求装饰效果和器型设计达到较为完美的结合,所以我采用剪纸印花的装饰手法,力求达到剪纸纹样的装饰效果。在装饰内容方面,则选取大方生动,富于变化却又并不繁缛的纹样,或是贵州苗族蜡染纹样或是传统的图案纹样,装饰在器物上,从而达到庄重、安稳、大方与活泼、流畅、生动两者和谐的统一。
  通过这一次“剪纸印花”手工装饰手法的实践,使我更加深理解了姐妹艺术相互渗透、影响之魅力所在。剪纸艺术运用在陶瓷装饰上,不仅在艺术效果方面提高了这套咖啡具的审美价值,体现并加强了“瓷质美”这一本人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剪纸手法的简炼、快速、可重复性、可操作性等独有的优点,尤其适合多件头陶瓷日用器具的装饰制作,使作品每一件都既具有手工绘制的效果,又有机械制作的痕迹。考虑到今后的陶瓷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消费逐渐大于共性消费的特点,小批量而又不是单件的陶瓷日用品甚至是艺术品的需求会是很多的。“剪纸印花”手工装饰手法使陶瓷产品既能提高其商品价值(手工画的比机械贴花的价格高),又能降低劳动成本(灵活、方便、节约时间和精力),我认为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值得应用而且不失之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竞争方法。
    最后,再细微介绍一下这次毕业设计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造型的风格特点上,还是从装饰意图上.都与咖啡具的特点与意图相一致:造型力求安稳、庄重,而又不呆滞,装饰则力求大方、简洁、明快而又不失之于单调,两者和谐的统一。所不同的只在于,为了使造型不千遍一律,而又不能体现出上述总的风格特点,所以造型的线条以规整、变化缓慢的曲线为主,只在口、颈等部用了小段直线,以从宏观上与咖啡具形成对比。
    以上论述,只是自己一点粗浅学习心得,但它对于指导自己的创作设计实践确实收益匪浅,因此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注:
    ①孙美兰《艺术概论》第l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②王朝闻《美学概论》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③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第1页,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为陶瓷艺术的健康立论
    烧制陶瓷的“衣裳”
    瓷器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越相融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的尴尬与价值
    二十世纪陶瓷艺术回顾展之朝
    感悟中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
    浅谈中国画艺术对陶瓷艺术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