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陶瓷艺术创作溯源>>历史故事典故>>正文内容

四爱图 [人物故事典故]

作者:李申盛 来源:景德镇陶瓷在线 发布时间:2004年10月04日 【收藏】【查看评论】


[典故提要]
《四爱图》取材于 周敦颐的《爱莲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梅、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 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成四爱图 ,现今有添加了新的典故,孟浩然爱梅、李白爱酒、杜甫爱诗。这几个我就不详尽叙述了。

[典故简介]周敦颐爱莲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中国道学的创始人。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周敦颐少年丧父,靠母亲郑氏和舅父抚养成人。长大成才以后,长期担任地方官吏。周敦颐在南昌担任地方官吏时,有一次路过浔阳,爱上了庐山莲花洞的山水,遂萌发了退休后要到这里来安度晚年的念头。不久,他到广东任地方官,由于身体不适,便要求知南康军,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县上任,第二年便退休来到莲花洞。
周敦颐来到莲花洞以后,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和线当炎夏之时,莲花盛开,清香四溢,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凉风可人,先生披银纱伫立在池边良久,见莲出污泥而高洁自爱,花濯清涟而无妖冶之姿,感慨丛生,文思泉涌,乃转身回房,奋笔疾书,草就《爱莲说》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烩炙人口。

[典故简介]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晋陶渊明独爱菊”可以说是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写照,他挥毫留下了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爱菊”的传说,就是后人从这句诗中引申而来的。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些小官。他不满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不对之卑躬屈节。他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
 


[典故简介]王羲之爱鹅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临沂,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就定居会稽。绍兴是王羲之第二故乡。
  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受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来由是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写了《黄庭经》而“笼鹅而归”,而又拓了“鹅”字而家喻户晓。而更有情趣的爱兰却流传被人疏忽。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从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典故简介]林和靖爱梅
林和靖-名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而且善书画,工诗词。早年游历甚广,终觉其他地方的山水不及西湖,便匆匆返杭,选择孤山隐居。遍植梅 树,共360余株。有趣的是,他每天的开支都以一株梅树的梅子所信售之钱为标准。咏梅佳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

和靖除爱梅外,还特别善养鹤。每当外出游湖时,客人来了,家僮开笼放鹤,他望见鹤飞来,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时,鹤起舞助兴。由于林和靖爱梅若妻,视鹤如子,“梅妻鹤子”遂广泛流传,成为佳话。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30余年,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

[典故简介]米芾爱石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曾为书画学博士,后来升迁至礼部外郎。他多次被人向主管打小报告,说他行为放浪,因而被罢了官。米芾喜欢石头,他放着好地方的官不做,主动要求去涟水当小官,因这地方靠近安徽灵璧。他收藏了不少灵壁石,每块都题其名目,经常把玩,终日不出。杨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视察到涟水时,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将千里郡的地方交给你,你怎么能终日玩弄石头?”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灵壁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俱全,色极清润,在手中翻转抛接给杨察使看:“这石头怎么样?”杨不看。米芾将石纳入袖中,又取出一块石头,叠峰层峦,奇巧得很,杨仍不看。米芾又纳入袖中,最后取出一石,极尽天划神镂之巧,看着杨说:“这种奇石,怎么能不爱?”杨忽然开口道:“并非只有你爱,我也很喜欢它。”他即从米芾手中抢过此奇石,径直登车离去,米芾逃过考核一劫。

[典故简介]苏东坡爱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十分爱砚,藏砚也多。他用过的“壁水砚”是以端溪下岩砚石刻制的,因下岩砚石开采十分困难,他对采石工的艰苦劳动很有感慨,又觉得这块端砚坚实而细润,透水性极弱,质地优良,为砚中珍品,便在砚背题了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液,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另一方砚铭为;“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对此端砚备加赞扬。
苏东坡的第一方石砚为12岁时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闲地上掘土洞玩耍,发现一块淡绿石头煞是可爱,有闪闪银“星”,温润凝莹,试以研墨,极好。其父苏洵也觉好奇,认为此石“是天砚也”,于是凿磨了砚池,交代儿子好好爱护。此后,苏东坡收藏许多砚台,但始终对此砚关爱有加。
(追溯陶瓷文化艺术创作的源头,使大家更了解陶瓷创作典故的背景与来源。了了亭·景德镇名瓷在线整理编辑)


  • 上一篇:渔、读、耕、樵[民间典故]
  • 下一篇:《虬髯客传》《风尘三侠》《红佛女》典故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