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浮,男,1955年7月生,江西都昌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首届工艺美术大师,1981年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室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他在陶瓷美术创作中以继承传统为主,兼吸收外来艺术之精华,擅长人物、走兽、肖像瓷画,兼作山水、花鸟瓷画。
瓷器:记者 青娈 文/图
沈浮的二胡拉得很好,而且属于无师自通。这个爱好源自于沈浮的学生时代,那时候他是学校乐队的主力成员,所以拉二胡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沈浮三十多年来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画画这一爱好同样源于沈浮的学生时代,追溯起来,还得从他小学毕业那年算起。“我在画画中得到的快乐太多了”是沈浮常说的一句话。
在画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或者说在艺术中感悟生活,是沈浮显得与一些陶瓷艺术家不尽相同的地方。
(一)
1955年,沈浮出于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沈浮的父亲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和书法技艺,母亲则是一位身怀青花绝技的陶瓷艺人。所以,沈浮很小的时候,就在心灵深处栽下了艺术的种子,刚识字就能把满幅的连环画临摹下来。
沈浮小学毕业那年,正好遇上“文革”大画毛主席画像的年代,他经常跑到街上的红店前观察画师画像,由此对画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试着按照师傅们打格子的方法画像。
后来,在舅父方复教授的指导下,沈浮的绘画技巧和风格得到进一步提升。沈浮靠临摹画的人像越画越出彩,他常常把画好的画贴在家里的厅堂墙上独自欣赏,并乐在其中。他也经常写生头像。沈浮的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左邻右舍都成了他的临时模特,他的人像绘画技巧也逐渐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
尽管如此,但沈浮依旧觉得自己的绘画技巧还仅仅只停留在临摹写生阶段,真正领悟中国绘画艺术,深感不足。他苦苦寻找突破口。
(二)
在一次很偶然的时候,晚上沈浮出去闲逛,在夜摊上,发现了一本周天民的花卉画谱,看完这部书,让他感触很深,也让他知道了工匠和大师的区别在哪里。在沈浮看来,工匠多数是按照师父的指点进行操作,没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而大师不同于工匠的地方,正是体现在风格的独树一帜和创新能力。
所以,沈浮认为自己在遇到周天明的花卉画谱之前的角色就是一个工匠,也是他无法突破瓶颈的症结所在。
得到这部画谱后,白天沈浮戴着草帽、背着水壶出外写生,晚上就在家里对着书,临习、默写与琢磨,试图将写生着重的写实与白描讲究的意趣融合到一起。当时,沈浮才二十出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浮的坚持下,他逐渐领悟到白描技法的精髓,并能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自己画的画能够准确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这段经历让沈浮受益非浅,也让他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一年至少啃下一本书”成了沈浮的人生必修课。
(三)
1987年,已经调入省陶研所工作的沈浮受命为美国的一家贸易公司创作"故宫"系列彩盘,当时沈浮画了10张草图,其中有8张被美方认可,至今这套彩盘仍在世界各地销售。可以说,当时的沈浮已经是一个知名的陶瓷艺术家了。
然而,从那次之后有10年的时间,沈浮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提及原因,沈浮说,他当时在创作人物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功力还不够,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点放不开手脚的感觉。这对要求近乎苛刻的沈浮来说,是一个不能原谅的缺点。为了画好人物,沈浮关门修练,花了10年时间,专门学习人体解剖学,研究人体各个构造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运动变化,直到绘画的技巧达到自己的要求为止。
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让沈浮排除杂念,一门心思在画画中寻找乐趣。为了画好画,沈浮不仅学习书法和拉二胡,还学会了跳舞和唱歌。他觉得,艺术的门类虽然各式各样,但都有其相通之处,学习音乐和跳舞可以通过韵律来掌握画面的起伏,而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学好了书法对绘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沈浮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是围绕着绘画而生的。
也因为对画画的初衷很纯粹,沈浮并不喜欢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名利。对自己能获得景德镇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称号,沈浮用“幸运”两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我能评上大师是因为遇上了好时代,是市委市政府对陶瓷艺人的重视和肯定,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保护。我们这些评上大师的人既感到荣耀,又感觉责任重大,因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还要靠我们这些人传承下去。这个任务很艰巨,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开拓创新,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