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大师、教授>>教授>>正文内容

周国桢 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

作者:《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文/黄明新 李祥 来源: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9日 【收藏】【查看评论】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中国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周国桢教授,“世界当代杰出陶瓷艺术家”称号、“英国剑桥世纪勋章”、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四次“变法”,以百折不挠的叛逆性格,致力于把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为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色的现代陶艺,并引领这门艺术不断走向世界。他的作品,浓缩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他的名字,成为了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的符号。

 
­   周国桢 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
 
        文/黄明新 李祥
 
 
  那是遥远的大漠,沉寂的荒滩。自我流放在此,与苍凉共舞,与孤独干杯。
  “骆铃”声声时远时近,从披挂朝霞到裹满风沙,从挣扎倒下到继续前行,始终一个昂然姿态。
  这一组骆驼题材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存状况,而且材质与风格也迥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形态和审美旨趣:孤独的诗意,诗意的孤独。
  这是周国桢艺术探险途中艰辛跋涉的真实再现,或是周国桢陶艺人生和魅力人格的生动写照。
 
  “我从哪里来?”   
 
  1931年7月11日,一声响亮啼哭,划破空旷田野。
  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没等大人做好准备,就在母亲解手的时候匆匆钻了出来。小名“坑唧”由此而来〔当地土话,就是生在“茅坑”里〕。这种非常另类的降临人世方式,也许命中注定了一个叛逆性格。有才学的舅舅索性顺势为他取了个蕴含“栋梁之材”的学名:“周国桢”。
  受家乡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坑唧”自幼喜欢皮影戏,尤其喜欢玩泥巴。玩什么造型呢?湘南省安仁县。楚文化的余脉,传说神农尝百草的圣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即便偏安一隅的牌楼乡上荷渡,生活化的民间艺术也颇有情趣。糯米捏的鸡鸭狗牛猪,几乎每个农妇都能露一手。
      “坑唧”玩泥巴玩的就是外婆、妈妈的动物造型。现在看来,周国桢早期瓷雕作品《母子鸡》、《母子羊》,显然带有童年的记忆。
  走出大山以后,周国桢分别于1946年、1948年考入安仁县简易师范学校,长沙华中高艺。求学之路有个插曲。1949年家乡解放,象《柳堡的故事》一样,18岁的哥哥要参军。可怜天下父母亲。周父母把儿子锁在屋里,让生病的奶奶坐在门口挡着,但门硬是被砸开。这是周国桢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反叛。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46军136师宣传队有了一个天才的美工。
  这段从戎经历,为研究他的学者解开了一个谜:从不写“命题作文”的周国桢,怎么会主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例如大型雕塑《传统》,一个女兵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书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那么传神。原来,拥有革命历史印记的他,当年就是这样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一路行军一路宣传光荣传统。
解放军是个大熔炉,周国桢的美术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但全国解放后,他又希望退伍,继续求学。部队首长很够意思,写介绍信让他到安仁县民政局报到,这意味着有可能分配一个不赖的铁饭碗。但他偏偏不去,继续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叛逆。
  继1950年考入苏州美专后,他终于如愿以偿--1951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尤其在校习作《兄妹上学》、《荷花灯舞》,二次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作品展,周国桢由此获得毕业留校工作的机会,更是令人羡慕。
 
吹响时代精神号角   
 
  周国桢等同学毕业留校,是江丰院长的决定。留校毕业生将组成一个雕塑工作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享受研究生待遇,还有工资津贴。这个决定用心良苦,就是希望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栋梁之材,日后建设中国的雕塑艺术大厦。当时留校的同学听说以后都高兴得不得了。
  然而,周国桢又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告别学校告别首都,下到基层去。后来,景德镇方面闻讯便跑来要人。他成了景德镇第一个前来报到的美术专业大学生。
  1954年。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叛逆。周国桢再也无法预见,自己的人生命运从此与景德镇和中国陶艺紧密相联……
  当时景德镇的景象,让原本慕名来朝拜的年轻周国桢心里不爽---在陶瓷美术领域,遍地是“清末遗风”。典雅的宋代影青早已深葬瓦砾,古拙的明代五彩不再见其踪影,率真的民间青花被挤压到低档碴胎碗上。唯有代表宫廷贵族审美情趣的“繁褥纤细花哨”风格,几乎一统天下。
  周国桢最想了解的瓷雕领域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看看依然保持圣洁端庄的德化观音,依然凝聚砥砺雄风的石湾神话,反观景德镇的罗汉,早己变的俗不可耐。世俗宗教和宫廷艺术结成新的结盟。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周国桢深感历史使命在肩,决计率先在现实题材和写实风格上体现时代精神。
  于是,一个天真无邪“弹弓手”问世了。少年瞄准麻雀的神态,是当时“除四害”运动的写实作品;但何尝不是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情写照呢。
  从此,表现社会生活、流露虔诚心情的作品一发不可收。然而,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后来遭到无情批判。
周国桢在总结自己艺术道路时曾说过:这个阶段的作品我称之为“陶艺朦胧时期”。在当时,它的意义在于给千年瓷都吹来一股时代的清风,也可以说是我叛逆性格在个人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次反叛,反叛的对象是宫廷艺术。但我的作品无法让更多人接受,可见“清末遗风”势力有多么强大。
其实,这里还有更深刻的学术背景。学院派的艺术家总是恪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手法,比方说注重写生,周国桢就曾经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当他得意洋洋地捧回大量的傣族姑娘写生作品时,却遭到艺  人出身的领导冷嘲热讽,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破坏了艺人一辈子就应该临摹芥子园的规矩。周坚持写生,他们就拿下放农村锻炼来惩罚。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周把下放农村当作体验生活的最好机会。
《东山在望》〔1960年〕,就是周桢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晶,它表现农民自力更生克服自然灾害的顽强生命力。《迎春》〔1956年〕本是表现公私合营的喜悦心情,反感他写生写实的人潜伏到文革,便跳将出来,责问《迎春》小男孩用鞭炮炸死谁……
  好了,这样的荒诞时代再也不会有了。周国桢上世纪50年代的“陶艺朦胧时期”,探索历经五年,尽管个人为此也付出艰辛与委曲,但今天看来,可视为一场有趣的PK大赛:一个热血青年艺术家单挑遗传基因颇为历害的宫廷艺术。
 
播撒唯美主义火种  
 
  研究周国桢需要投入特别眼光的,是他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陶艺唯美时期”,探索经历长达二十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一个造型与色釉珠联璧合的独立王国。宏观看:“大动态、大形体、大线条”,十分简约,富有气势;微观看:则气象万千,异彩纷呈。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被称为“火焰艺术”,很大程度上是高温色釉的神奇“窑变”。而景德镇更是因为拥有品种繁多的高温色釉而饮誉世界,其品牌凝聚了一千多年艺人窑工的辛劳与智慧。非常可惜的是,它只能运用在中规中举的器皿上,而艺术陶瓷或者陶瓷艺术,却又只能“白瓷加彩”,一个千百年不变的装饰手法。
这个亘古局面,周国桢发誓要打破。他一方面坚持体验生活,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一方面坚持艺术造型美学与陶瓷材料科研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1961年,是周国桢的“而立之年”,青春锐气勃发;这一年,“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怒火漫延。于是,窑火升腾,两股生命火焰燃起来了,乌金釉、郎窑红也燃起来了。当它们交融一起的时候,奇迹产生了。
非洲三部曲《怒火》《以血还血》《独立》和《西班牙舞》的诞生,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标志着陶瓷工艺美术中最难掌控的高温色釉与陶瓷造型美学,圆融在火焰艺术之中。《独立》作品的命名,标志着周国桢雕塑有了“独立”的陶瓷美术语言。
  随后,作品造型越来越简约,线条越来越写意。相得益彰的结果是,高温色彩装饰语汇越来越丰富。不料,不学无术的人,却指责这些作品是“奇形怪状”。 这一年1964年,周国桢尚且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斗胆在批判会上据理力争。接踵而来的残酷斗争,作品毁于一旦,周国桢被扫地出门……
  一唱雄鸡天下白,艺术的春天到来了。刚刚走上陶瓷学院讲台的周国桢,第一时间捧出自己的心声。它引亢高歌,高温炼就的铁红花釉,深红如血,斑驳陆离,仿佛沐浴在金色朝霞中。
于是,《一场惊梦》、《醒醒,弟弟》过后,《疲倦的武士》再度精神抖擞,周国桢又象当年《初出茅庐》一样,做个《拼命三郎》。
  这些有故事背景的代表作,联辍起来就是中国陶艺复兴史。也是他游走江苏宜兴窑、福建龙海窑、浙江龙泉窑、山东淄博窑、河南禹县窑、湖北岚头叽窑、广东石湾窑的创作线路图。为了把“唯美主义”火种撒遍全国,年过半百的他,不辞辛劳远游,发掘各大名窑名釉,指导学生创作,并无偿把自己原创作品的模子留给各大陶瓷企业,扶植他们开发陶艺新品种。
  “陶艺唯美时期”, 似为周国桢艺术道路上的第二次反叛。表面看这次反叛是为了拓展高温色釉的表现力,才以“大动态大形体大线条”的形式规则,追求“艺术形式美”。也许初衷是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否则无法解释,这些文人艺术趣味,为什么饱受争议?其实再保守的人,也不会否认周创造的高温色釉装饰语言,那不过是华丽外衣而已。他们否认的就是造型美学中的所谓“奇形怪状”。这个学术背景且广且深。批评不仅来自陶瓷工艺美术领域,也来自与意识形态捆绑一起的纯艺术领域。甚至美院之间也有二派。其中二个代表人物:浙江美院的周轻鼎,中央工艺美院的郑可。前者是与周国桢亲如父子的恩师,后者是右派分子。二者争论的焦点,是能不能公开追求“艺术形式美”。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周国桢忍痛告别恩师周轻鼎,完全倾向“右派分子”郑可的艺术观点。这在当时是需要冒意识形态风险的。好在八十年代以后,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滚诵而来。“有意味的形式”之说,让大家理解了“艺术形式美”的真谛。
  所以我们回望探讨周“唯美”时期陶艺意义,不能局限在华丽外衣上,而是应该看到“华丽外衣”包裹里的学术理论价值,即构建了以“艺术形式美”为理论核心的陶瓷雕塑造型美学系统。
 
寻觅民族艺术源头   
 
如同淙淙流水般,略带湖南口音的周国桢教授,讲课十分生动;提升动手能力的示范性教学方法,强调运用独特眼光发现美,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火焰高蹈,一只影影绰绰的造型,突然遭遇停电,“花豹”变成“雪豹”。用当时众人的审美眼光看,是工艺技术严重残缺的次品。而今,这件天成之作的华诞,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成了陶瓷材料美学“九九归一”以后,首创的全新的审美摹本。
这件腐朽化为神奇的杰作,与其说是遭遇了一次偶然,不如说是周国桢有发现独特美的独特眼光,以致于有同样眼光人想用倾家荡产的代价收购它,被周婉言谢绝了。从这个意义说,它的诞生又是一种必然。
所以,从《黑叶猴》开始,周国桢有意识地独立构建一个审美范型,并为之取名:“残缺肌理美学”。它直接影响了以吕品昌为代表的一代年轻陶艺家。“材料上强调关注质地个性:工艺上有意利用缺陷肌理;装饰上追求随机性、偶然性。”这些己成为具有中国民族持色的现代陶艺基本语汇。
从材料美学起步后,为了开阔艺术视野,周国桢教授连续多次带学生到大西北考察。所到之处,无不惊叹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力,尤其是汉代霍去病墓石头雕刻,那种原始的生命张力,令人震憾和折服。
从大西北考察归来,周国桢开始用另类材料和全新方法,创作示范性教学作品。
这件作品形象沧桑,造型古拙。似恋,恋天涯断肠人之乡?似觅,觅远古东方艺术之根?似思,思陶瓷文化符号之真谛?疑问在那微低的头颅中,猜测在那紧锁的眉宇间,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是用匣钵土材料做的。题材的触动来自一个新闻报道,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一下飞机就晕倒了,医院一检查根本没病,原来是太激动了。但周国桢在创作过程中己经不再局限台湾老兵的回归故里,而是融入了很多感受,这样主题就有了多义性。而艺术的灵感来自周带学生所寻访感悟的汉唐雄风。
特别是后来,他又沿着历史长河的上游寻去,一直找到远古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和艺术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这个源头重新起步,再进入陶艺领域,就别有洞天了。尔后又大肆扩张材料领地,其表现力就没有边际了。《黄河》《牛脾气》《千斤顶》这些代表作,浑然天成,起点很高,成为日后中国现代陶艺崛起的开山之作。
从此,周国桢进入了第三个创作阶段,即“古风”时期。这是他艺术道路上又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彻底背叛了工艺技术理性,创建了材料美学体系,赢来了丰富的感性世界。
 “古风”作品创作过程中“手感”的呈现,极大丰富了现代陶艺核心要素“泥味”语言。“泥味”的肌理装饰效果是现代陶艺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泥味”的审美趣味有赖于手工痕迹体现。不同的手工痕迹所创造的质感表现、肌理变化和强烈的光影对比,便有不同趣味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
周国桢掀起的“古风”,回归了陶艺本身。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叶落归根”?它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文人艺术的唯美趣味作了一次心狠手辣的决裂,而且审美旨趣直指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民族艺术。
 
高扬现代陶艺大旗   
 
 “周国桢陶艺展”海内外有十多次,其中1986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周国桢陶艺北京展”和1987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的“周国桢陶艺香港展”影响最大,尤其是“古风”时期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泰斗的地位。
  面对如此成就和地位,应该满足了吧。但他又毅然重新上路……
  “人面鱼”图案的半坡文化彩陶,至今令人叫绝。那时没有辘轳车,它是怎么成型的?周国桢曾见过破碎的远古彩陶,残片显示的纹路表明,泥条也可以成型。
  于是,一路打听一路寻觅。结果,在湖北岚头矶,他发现了泥条盘筑水缸的古老工艺,后来在景德镇郊外的天宝,又发现一个规模更大的烧制原始大缸的龙窑。
  就象鬼使神差钻进时光隧道探宝一样,周国桢拂去平添的几分悠悠怀古情思,着魔地深入下去探个究竟。打听到来访者是位大艺术家,做缸师傅索性打赤膊,把搓好的泥条从颈脖挂到胸前,开始接龙表演。
  啊,多么神奇的泥条盘筑工艺!那泥条如同线条,那旋转如同舞蹈,那拍打如同音乐。这是劳动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用心体会做缸师傅创作快感的周国桢,突然灵机一动,运用泥条盘筑陶艺,不正是一种富有表观力的空间成型方法吗?做水缸为的是实用,泥条纹路务必抹平。周国桢心想,如果做陶艺,泥条纹路不就成了一种肌理效果和装饰语言吗?
  从此,周国桢陶艺进入一个全新的佳境。原本“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只是一个大概念,而今运用盘条法创作,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穿插和扭结,无不有形式丰富的节奏与韵律。
  这个方法打开了现代陶艺局面后,还有新的表现语汇吗?,属“羊”的周国桢,拿“领头羊”来做实验田……
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情态的羊,无不是他的真情流露。1984年的《开片大角羊》和1988年的《大角羊》对比,同样有极度夸张的角,但材质、造型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 而1984年的《 开片羚羊》和2004年的《 卷筒羚羊》对比,不仅羚角、材质、造型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在成型方法上,后者对前者作了彻底的巅覆。
  巅覆的结果,是泥板卷筒成型方法。这种“一笔定乾坤”的自然成型方法,比泥条盘筑成型方法更显“下笔无悔”的气派。
  但这两种成型方法有个共同点,都是一次成型,不用拉坯,不用注桨,只有原创,不可复制。它彻底告别了陶瓷工艺美术亘古不变的流程,也告别了传统雕塑那种做加法、做减法的创作手段。成功进入了评论界公认的“新表现”时期。
  屈指一算,这是他艺术探险之路的第四次叛逆。周国桢陶艺“新表现主义”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那魔方般的折叠或扭曲,那有意无意的空间变形,那神奇透空的洞穴形态,无不从根本上激活了艺术家的空间想象力。让各种形态的潜能,可以尽情发掘。这样的造型空间,不仅直接抵达中国艺术的大写意精神,而且拥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拥有如此独特语言体系的“现代陶艺”,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纯艺术门类,己既成事实。如此这般,以“领头羊”来自我鼓励的周国桢,终于成为与国际陶艺语言接轨的“中国现代陶艺领军人物”。
 
静观人间喜怒哀乐   
 
  周国桢四个创作阶段,四次艺术变法,四次自我叛逆。虽然社会背景、创作条件、运用材料、艺术风格不一样,但不变的是“精神高地”。这个“精神高地”的由来,是作为现代陶艺家兼教育家的他,不断自我锤炼的结果,就象把自己的作品一次次亲自送到窑火里煅烧一样。于是,“精神高地”的内涵便成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锤炼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周国桢嗜作猫头鹰,喜欢表现正气浩浩、刚正不阿的形象。所作皆高瞻远眺,凝神静瞩,灏气凌然。尤其是大巧若拙、大真若朴的《静观》,象是洞察万物、审视一切,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观察社会的犀利目光和沉着素质。
  因而,周国桢陶艺在长达55年的土与火的熔炼中,不断观照社会变迁,捕捉时代灵光,以雕塑各界人士、记录百姓风采为己任。相比较而言,周国桢人物作品没有动物作品多。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通过动物视角描写人类,是一种更为艺术的指向,方便以含蓄的形式蕴含透彻的主题。
从创作年代看,大家都心领神会:这只夸张腰身的《拦路虎》〔1978年〕,不就是那些不理解“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保守势力吗?透过《铁饭桶》〔1985年〕熊的背后,可见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某种心态何等令人可笑。至于《白猫黑猫》,显然是呼应伟人邓小平的一句名言。1997年,他又用粗质材料做了一对,表现香港回归“一国二制”。
  最有趣的是,猴子、猩猩扮演的《地球是圆的吗?》《前怕狼后怕虎》《枪打出头鸟》《王大叔和僵大伯》《老外婆》,简直就是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幅幅辛辣漫画。《指手划脚》更绝,这个家伙从不劳动,手脚功能己经蜕化,却偏偏喜欢指手划脚。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救赎。
  “国际题材”同样如此,作品的背后总有个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立场表述。在这个描写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海湾战争背景故事中,“大人物”正对“小人物”骑虎临下,欲吞不能欲罢不甘。有个前来“周国桢陶艺馆”参观的外国代表团看到这个黑色幽默,众人无不发出会心微笑,其中一位女士指着狮子头说“这就是布什布什。”
  新版虎年生肖虎,同样隐藏着作者的情感寄托。问周:这只老虎的面孔,怎么既慈祥而又威严?答曰:我是想说:中国和平崛起,不欺侮别人,也不怕别人欺侮……
   “反观”周国桢的“静观”,完全不同于玩自我感觉的陶艺家,他永远是中国陶艺界的精神高地和国际陶艺界的代表人物。
 
“我到哪里去?” 
    在艺术探险道路上品尝无数艰辛的周国桢,前进的步子难以停下。他继续守望着艺术生命的原创力,继续推动中国陶艺走向世界。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美国 、加拿大、 印度……他出访交流讲学。周国桢在参与国际交流中,喜欢说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陶艺语言,自信且精彩。下笔无悔,一笔成型,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大胆落笔小心收拾……这些语言比较难翻译,但一看周即兴创作的现代陶艺,就会报以掌声表示欢呼。
中国陶艺和国际陶艺越来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现代陶艺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含义。“手工劳动万岁”,成为“后现代社会”人性回归自我的旨趣。泥料的可塑性与火焰的可变性,形成现代陶艺富有强烈感性的手工品质。审美感兴的勃发,以生命自由张扬的态势,始终处于创作过程中。它是渴望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是人们思维观念和审美体验的寄托,也是对“一地鸡毛”现实生活的反拨。它所显现出的生命能量,灌注在自然天成的质朴感中,弥补了现代工业产品带来的冷漠。由此,现代陶艺语言也就具备时代审美属性,成为国际主流社会可以交流的普适价值观。
  它可以超越国门超越阶级超越艺术家和农妇的界线……
  2009年11月28日。湖南安仁。陶艺聚会新时空。
  这一天,家乡人民以特别的仪式欢迎周国桢衣锦还乡。“国桢陶艺馆”“国桢陶艺广场”落成, “国桢艺术学校”命名。
  一些国际顶级陶艺家应邀前来考察:这个地方是怎么会成为世界级陶艺家周国桢摇篮的?考察方式很轻松很热闹。许多农妇参与表演制作糯米鸡鸭狗牛猪,个个行家里手。原来如此,如此氛围。
  于是,所有陶艺家参与互动,相互学习交流,当场创作烧制。
  这时,“国桢陶艺广场”喷泉冲天,十二座大型生肖陶艺揭开面纱。上上下下场里场外,成为天下陶艺狂欢节。
  面对这一切,78岁的周国桢眼眶湿润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叶落归根,是回归童年故乡,还是继续留在为之付出全部青春的千年瓷都?对周国桢来说,无须选择。
  叶落归根,归根于远古的泥与火,归根于中国现代陶艺,是他永不改变的选择。
  新作“生命三部曲”,是周国桢创作源泉和生命哲学主题永不枯竭的证明。生命如此生生不息,中国现代陶艺也是如此生生不息……

  • 上一篇:周国桢 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
  • 下一篇:周国桢十二生肖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