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资讯 本文 刊载于 中国陶瓷 艺术版: 去年冬天,我去她她慢瓷馆采访周玲。
我们坐在她的红沙发上,喝着茶,聊天。尽管她来景德镇已经十几年,但是她说的一口普通话,却还始终夹杂着内蒙古乡音。说起她的那两张红沙发,好几次,周玲都不自觉地双手捂起红着的脸,羞涩不已。
周玲的形象与她手下缔造的“女人”很是贴切。在景德镇做雕塑的女艺术家不多,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另一位颇具个性的女陶艺家赵坤。有必要说明的是,不止一次,有人将她与赵坤的“祖籍”混淆:太多的人误以为皮肤白皙、玲珑娇小的周玲是安徽人,头扎方巾、高个爽朗的赵坤是内蒙古人。其实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地域上的差异,往往让人为此对文化差异着迷。这种冲击来得尤为直接,就像这组“红粉”专题报道中的摄影,当周玲在摄影棚拍摄的样片出来后,照片中的“森女风”气质呼之欲出,竟让编辑部的同事直呼给力。
其实,周玲在景德镇闯荡的经历却让她有点Hold不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南下择业或创业,周玲也曾徘徊在黄浦江边,寻寻觅觅,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最后,她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留在景德镇,自己创业。
这是十几年前景德镇雕塑瓷厂最常见的画面,周玲兴冲冲地捧着最新创作出的陶艺作品,满怀憧憬地期待着能够得到本地同行的肯定。然而,大家总是意味深长地笑笑,然后抛下一句话:这东西,谁会掏钱买。这让周玲很是迷惘和愁苦。
当时雕塑瓷厂生产的传统雕塑三星、观音、关公在外地展销,卖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对于这批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来讲,有人放弃理想,看风使舵,有人抵住诱惑,坚守阵地。周玲则坚持自己的思路,创作了一系列有着鲜明特色、独特符号的瓷雕作品。
奥斯卡·王尔德在小说v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曾为那个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正名, “每一幅用感情画出来的画像,画的都是艺术家而不是模特儿。”听到这番话,对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都应该是一个很妥帖的解读。2002年开始,周玲将题材锁定在女性身上。这个时候,一组名为《晨曲》的瓷雕应运而生。三个青春少女各怀心愿,代表着知识、事业,爱情与自由。与十年前相比,周玲不再惘然着该何去何从。如今的周玲,透过作品又让人看到了另一番生活状态:绚烂之后回归本真。
眼前的周玲,站在她她慢瓷馆里,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取着前辈李菊生给予的建议, “做人必须规规矩矩,但是在艺术的领域里千万不能墨守成规。艺术家甚至可以做个汪洋大盗,在创作中任意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