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彩”创始人·藤町我用我的语言绘画
《瓷器》:人物介绍:
藤町,原名徐昊,字大昊,号浪溯子、鬇翁,生于1962年8月。别号九川八海、更号藤町,斋名水境精舍,简堂后主。诗人、画家、篆刻家,陶瓷绘画艺术“泥中彩”创始发明人。擅水墨书篆,视友胜亲,好鉴藏。自幼随父(夫耕)习画,又从恩师康庄,入室九年严导。而立之年悟清世俗,现筑室杭州,研古习今,隐居景德。
七月很热,就像藤町的“泥中彩”。近段时间,景德镇本土的各大媒体纷纷大篇幅报道了藤町创造的“泥中彩”。这是藤町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寻找,创造出的自己的陶瓷绘画表现语言。何谓“泥中彩”?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景德镇发布?日前,本刊记者就此与藤町展开了一次对话。
记者:“泥中彩”这个全新的名词,在七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叫“泥中彩”吗?
藤町:简单的说来,泥中彩可以概括为“料在釉中、釉在泥中、泥入画中”。也就是把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如:把坯体浅表、釉下彩、釉中彩等釉层关系和形式绛合为一,把陶瓷材料融为一个公共载体,通过一次或多次的融合,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烧制,在高温中结合还原的现象,同时也可再次进行中温复烧和低温补色补烤。因此,我把这种特性和这种“釉中有彩、彩中有釉、釉中有泥、泥中有彩”的理论基础和它成功体现的陶瓷视觉艺术语言命名为“泥中彩”。
与传统彩瓷不同,“泥中彩”是以泥作为它基本的中间载体,而借以体现当代陶瓷的艺术方向,让我更加自由的创造和个性发挥。我在保留传统陶艺的形态本质下,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陶瓷工艺手段,向着从未有过的领域自由发展,“泥中彩”纯属于我的个体艺术语言和面对我的陶瓷绘画艺术而创造的基体。
记者:有人说,泥中彩是一种颠覆传统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你如何看待泥中彩诞生的意义?
藤町:“泥中彩”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诞生,并脱离传统陶瓷工艺手段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征。“泥中彩”是纵取中国陶瓷发展(彩瓷)历史为基础,一改传统的釉层关系,把有层的平面改变为无层 (又同时具备彩、釉、泥) 的颗粒,把繁琐的工艺改变为直接的塑造,把单色(素描)现象提升为具备固有色、冷暖对比、色向明确的灰调子,把有光的釉面层分解到瓷泥中,达到与壁画、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工笔重彩等视觉艺术语言所相近的,并具有自身独特陶瓷视觉的艺术语言。
我首次打破传统工艺流程,把多层单一的制作工艺合为一处,把高温彩、釉、泥彻底融合,形成一种在高温烧制中融结、体现、还原的釉泥料,并把这种釉泥直接进行艺术创作。
我认为“泥中彩”的陶瓷基体是继现有釉彩后的又一次延伸和贡献。这是彩瓷继单色釉、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釉上新彩以后再次突破、发展、创造的一种(基础性)全新定义。
记者:你是一位外来艺术家,为何把“泥中彩”放到景德镇首发呢?
藤町:艺术的历程告诉我,任何时期的代表语言都是人类“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取舍创造并加以发展的产物。“泥中彩”只是诞生在景德镇的一种个体陶瓷现象;同时,也是当代陶瓷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创造性成果之一。
研究“泥中彩”,我前后历时20年,在前15年里,我在全国各产瓷区进行探索,后5年,隐居在景德镇集大成。它的诞生属于中国,属于景德镇。景德镇陶瓷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是世界陶瓷艺术的圣地,是人类文明的高地,她的地位无与伦比。我认为,景德镇是人类的瓷都,这就是我选择在景德镇首发的原因之一。
一个画家的个体艺术在人类绘画史上是渺小的,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我的“泥中彩”应作为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综合体而存在。因此,我希望“泥中彩”成为道合志同的朋友们的争鸣寓所,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和“泥语”能让艺术知音们有一种完全洗净釉华的感动。(本刊记者 张钧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