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陶瓷艺术家>>正文内容

鬼斧神工“瓷雕曾”-曾龙升

作者:张钧和 来源:瓷器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3日 【收藏】【查看评论】













“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技逸瓷都;于今有鬼犹多事,喜得钟馗试剑图。”1960年,著名词作家田汉造访瓷都,看到一尊气势浑厚、惟妙惟肖的瓷雕《钟馗捉鬼》,喜不自禁,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曾家”就是瓷雕曾———曾龙升,《钟馗捉鬼》就出自他之手。
曾龙升已作古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就像一座矗立在瓷都的丰碑,让后人景仰。有关曾龙升的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日前,记者在雕塑瓷厂居民区采访了曾龙升的孙子曾纪荣,在他的回忆与讲述中,还原了曾龙升的精彩人生。

《瓷器》记者 张钧和
出生木雕世家

1900年,曾龙升出生于江西丰城。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木雕艺人,其父在当地名气也不小。凭借祖父与父亲的手艺,曾家当时应该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曾龙升的童年过得衣食无忧。然而一场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曾龙升年少时,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如果不是父母的早世,或许曾龙升会跟随父亲学习木雕,在丰城靠着这门手艺安身立命。但这一切都已改变。父母去世后,曾龙升的家境一落千丈,最终一贫如洗。为了生存,曾龙升不得不背井离乡,跟着村里在景德镇打工的大人,来到了景德镇学做瓷器。
“祖父具体是哪一年到景德镇的,已经无法可知了,也许是受木雕的影响,他到景德镇选择了做瓷雕。”曾纪荣说。
曾龙升到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瓷雕相对于陶瓷其他门类,还显得式微。起初,他和一位摆地摊卖瓷口哨的人学做瓷口哨,后来,通过别人介绍,他进了一家丰城老乡开的瓷雕作坊当学徒。
曾龙升的艺术感特强,对学习瓷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学习也特别刻苦。曾龙升的少儿时期,是在丰城老家度过的,曾耳濡目染了父辈们的木雕手艺,那一招一势、一刀一凿清晰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今,曾龙升学起了瓷雕,虽然材质不同,但理却相通。在学徒期间,曾龙升将木雕的许多技法潜移默化于他捏瓷泥的手上,因而,学起陶瓷雕塑来得心应手,其做出的瓷雕总能让师傅和师兄弟们吃惊。
久而久之,曾龙升的名声开始在业界传开,还未摆满师酒,他就有了些小小名气。据报道,2005年1月20日,深圳拍卖公司“天亿”拍出的曾龙升早期作品《子母鸡》,标价人民币80万元。经查阅,《子母鸡》系曾龙升1918年的作品,那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学徒。

塑孙中山瓷雕

曾龙升两手空空,来到景德镇学艺,没有任何背景,凭着自己的天资与勤奋,学到一手瓷雕功夫,并凭着这身功夫,在景德镇闯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他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祖父出师后,便开始单干,自己做,自己卖,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在罗汉肚附近开了间小作坊,并开始了带徒传艺。”曾纪荣说。曾纪荣现在仍从事着瓷雕业,在他的眼里,祖父不仅擅长人物雕塑,而且技术非常全面,综合性特别强,他不仅会雕,而且会彩绘,其双手握笔为瓷雕开面堪称绝活。
曾龙升开的是家庭式作坊,规模不大,量也不大,但其作品,在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因而也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曾龙升创作的《西藏佛》、《十八罗汉》、《济公》等作品,深受人们青睐。
曾龙升一个不起眼的作坊,就像一棵苍天大树,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着,有欣赏的人、有善意的人,也有心怀叵测的人。“祖父创业初期,因为没有社会背景,许多地痞流氓、街头小混混和官绅看到祖父的生意好,就经常到祖父的作坊敲诈,弄得祖父不得安宁。这种境遇直到祖父做了那尊孙中山雕像,才有所改变。”曾纪荣说。
曾纪荣所说的孙中山雕像,是上个世纪30年代,曾龙升应旅美华侨之邀,塑造的一尊2米见高的《孙中山》瓷像。两米高的瓷雕,在当时可是稀罕之物,在工艺上难度很大。曾龙升采取分段合成的方法,突破工艺上难点,顺利完成了这项工程。随后,该件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
因找曾龙升塑孙中山雕像的人颇有来头,倍受当时地方政府重视,也为曾龙升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自孙中山瓷像完成以后,那些地痞流氓和官绅再也不敢去曾龙升那里找麻烦了。

新社会新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曾龙升步入艺术创作的壮年时期,也是他迎来艺术创作生命的高峰期。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保护和继承宝贵中华文化遗产,选派曾龙升到南昌,一边工作,一边传授新一代人技艺。几年后,曾龙升回到景德镇,调进部陶研所,专业从事瓷雕的创作与研究。
新社会,新气象,给了曾龙升无限的创作激情。他用自己的才情与技艺,为新社会创作了一件件瓷雕精品,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上世纪50年代末,曾龙升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设计了《天女散花》、《屈原》、《汤显祖》、《陶渊明》、《王羲之》等雕塑。其中瓷塑《天女散花》尤为让人称道。高1.34米的《天女散花》雕塑,是曾龙升的又一个代表作。有人曾这样写到:“雕塑突破了传统的手法,不上彩,不开相,纯用质地洁净、透明感强的高白泥塑制。衣饰线条流畅,形象丽质端庄,一反古代天女手托花篮的飘动式造型,巧妙地置天女于凌云飘逸的花篮之中,让人们感到天女就是花的化身,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和圣洁、美丽、高雅、真善美的意趣。”
正是因为曾龙升在瓷雕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和巨大贡献,1959年,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成为首批景德镇陶瓷美术家之一。
步入晚年的曾龙升,对艺术的追求仍是孜孜不倦。尽管这时,曾龙升的身体状况日益欠佳,也尽管雕塑是耗体力的活儿,但他仍旧用他对陶瓷的痴迷、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社会的热爱,在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龙船》,为其艺术与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曾龙升创作了《大龙船》瓷雕,船长1.35米,宽50多厘米,高70多厘米。这件作品中,曾龙升运用了圆、浮、捏、镂多种技法,以龙形为船体,甲板上布列三层亭台楼阁,龙飞凤舞,雕栏玉砌,宫殿式装饰,显得十分气派。龙船上有百余人,来自中华56个民族,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团结,乘风破浪向前进。
《大龙船》是曾龙升的收山之作,也是景德镇雕塑瓷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个很专注的人

1964年,曾龙升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那年,曾纪荣只有八岁。因为年纪小,有关于祖父的记忆,曾纪荣目睹得少,耳闻得多。对祖父的印象,曾纪荣说:“祖父是一个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的人,是一个对艺术十分专注的人,他的为人,他的谦虚,使周围的同行们对他没有一种世袭匠人之感。”
曾纪荣记得,祖父喜欢抽烟,平时抽,创作的时候也抽。尤其是在创作的时候,曾龙升的烟是一支接着一支点,但与众不同的是,这时的烟常常烧到他的手指头,他才发现一支烟烧完了。原来,曾龙升创作的时候,十分投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创作上,而忘记了吸手头上已经点燃的香烟。
关于曾龙升创作时的投入状态,有过很多传说,据说,其“曾聋子”这个绰号的来由就与他创作时的投入状态有关。
这还得从曾龙升学徒时期说起。那时,曾龙升对陶瓷雕塑十分痴迷,忘情于创作。日子一久,养成了一个怪习惯:只要是手上捏着泥巴,自己便不出声,也不怎么搭理人。要是别人硬要扯话提问,他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哼哼哈哈了事。久而久之,人们都以为他耳朵不行了,慢慢地,人们就叫他“曾聋子”了。
“曾聋子”这个绰号是否真的是这样来的,曾纪荣说他也无法弄清,也许这只是外界的一个传说或猜测而已,但这个绰号却跟随了祖父的一生,就像他对艺术的专注跟随了他一生。

曾龙升简介:曾龙升,字龙生,江西省丰城县人,生于l900年,卒于1964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雕塑名家。少年时期由叔父带到景德镇,在制瓷作坊学习陶瓷雕塑。早年创作的《西藏佛》、《十八罗汉》、《济公》等作品,深受人们青睐。尤其是他创作的《孙中山》瓷像,更是生动逼真,该作品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创作热情更旺,创作了《天女散花》、《汤显祖》、《文天样》、《王羲之》、《屈原》、《陶渊明》、《大龙船》等作品。1959年曾龙升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美协主席等职。


  • 上一篇:余果:走出去展现自己
  • 下一篇:黄一龙:站在高处创浮雕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