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档案:徐靖,1974年出生。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十七岁时正值1992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他拿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大奖,成为当时最小的参赛选手,也成为有史以来最小的获奖选手。1994年,他的作品“布袋罗汉”参加江西省技师成果展,作品获奖后被江西省劳动人事厅破格评为技师职称,当时年仅19岁,成为江西省最年轻的技师。2009年被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首席技师”称号,成为最年轻的“首席技师”。2011年,成为最年轻的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成为最年轻的国务院津贴享受者。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授予其“国家级技能大师”荣誉称号,景德镇仅有三人获此殊荣,徐靖成为其中之一,再次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很多年轻人还在寻找方向的时候,徐靖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已成功创造了无数“之最”……
他的左邻右舍全是大师
从有记忆开始,徐靖就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雕塑瓷厂宿舍大院。他家左边居住的是刘远长大师、右边居住着熊钢如大师、楼下是聂乐春大师的家、屋后是张振海大师家。左邻右舍都是熟悉的大师。他常常和大师家的孩子们一起,在厂区艺术研究所、各个车间追逐玩耍,看陶泥在老艺人手中奇妙地变成各种人物造型、花鸟虫鱼,那种驾轻就熟的自信和炉火纯青的技艺,那氤氲着雕塑独特艺术的氛围,让幼小的徐靖心驰神往和沉醉痴迷。
徐靖后来才明白并且一直暗自庆幸,自己一直生长在滋生艺术的土壤中,从来没有远离过它。艺术,已成为自己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滋养元素,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瓷土泥雕成为徐靖艺术的第一认知,但当时他不知道文字语言称它为艺术,更不知道这些玩弄艺术的左邻右舍是“大师”或叫“艺术家”。
像当年景德镇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徐靖在初中的时候,家人就为他选择了在雕塑瓷厂做学徒。因为环境的影响,周围都是能工巧匠,徐靖就顺其自然地跟着学,很乐意整天和泥巴打交道。也许是天赋异禀,徐靖对三维结构性物体很敏感,学徒不久,很多东西徐靖就能临摹,甚至很快能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些东西。
“其实,‘艺术家’只是一个尊重的称谓而已,在我看来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真正喜欢上艺术并与之携手一起记录你的人生。”徐靖对艺术家的称谓这样评判。徐靖认为他做陶瓷雕塑最大的收获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雕塑瓷厂这些老前辈的手把手地示范和指导获得的。当年,不仅曾山东、何水根、蔡金标等雕塑大师都非常平易近人,对于年轻的徐靖请教的问题,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并经常以自己独特的技艺为徐靖的作品做细节上的修改。徐靖认为每次观摩大师修改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他就是在他们的潜移默化熏陶中一天天进步。
第一次获奖和曾山东有关
虽然雕塑瓷厂有众多的能工巧匠,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得徐靖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但徐靖认为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有一个人让他始终铭记和终身感谢。那就是著名雕塑界前辈、已故雕塑大家、聋哑人曾山东大师,对于徐靖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山东出生于瓷雕艺人之家,其父曾龙升是“瓷雕曾”的创始人,与天津“泥人张”、佛山“陶塑刘”并称为中国雕塑巨匠。曾山东6岁那年不慎落水得病,用药不当致终身聋哑。1952年进景德镇陶瓷美术合作社,1961年,被市政府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进入了当时的人民大会堂陈列,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位聋哑人在那无声的人生经历中,却奏出了轰轰烈烈的乐章。
1992年,徐靖当时在雕塑瓷厂的新艺分厂创作了一组瓷坯《三个小沙弥》。年仅18岁的徐靖,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有把握。当时雕塑大师曾山东正好经过,年轻的徐靖走出去拽着曾山东的衣襟,请他进来指点一下。聪明的曾山东,立即明白徐靖的用意,他一点也没有“摆架子”,立即随着徐靖走到他的工作台。他先眯缝着眼睛,站在远处看了看,然后对着徐靖笑着伸出两个大拇指。他嘴里一边嘀咕,一边用手和徐靖比划交流。最后,他亲自在徐靖的作品上稍微做了修改。
这一年,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如期举行,徐靖的瓷雕作品《三个小沙弥》在这届陶瓷节“青春杯”艺术陶瓷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当时年仅18岁,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创作者,同时也是年龄最小的获奖选手。这样的获奖经历,对于18岁的徐靖来说意义非凡,徐靖对陶瓷雕塑艺术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更加痴迷于陶瓷雕塑的创作。《三个小沙弥》获奖之后,立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广大艺术陶瓷爱好者的欢迎。一时间,《三个小沙弥》在雕塑瓷厂被批量生产并成为市场畅销产品,也成为当时新艺分厂的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让自己的作品说话
1992年,徐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统地学习了艺术理论和陶瓷美术基础。在职大学习期间,徐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回到厂里进行瓷雕创作。他被当时客居景德镇的扬州著名国画家陆履峻先生看中,并收为入室弟子,学习国画、书法和青花技艺。向陆履俊学习中国画和在陶瓷职大的进修,使得徐靖眼界大开、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他创作的瓷雕,在塑造人物“形”的同时,也注重塑造人物的“魂”。他认为“魂”其实就是表达艺术家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
徐靖的作品灵感形态的产生,是很自然地从他的脑中溢出,他认为学习传统不是为了复制传统,而是为了创新发展。他的作品不苛求细节,更多的是“意”和“神”的表达。几年来,他在研究泥料、色料的同时,他也关注绘画艺术。他关注绘画不是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为了他的瓷雕艺术有更丰富的表达形式。只要是雕塑创作中的各种新材料,徐靖都很有兴趣去尝试。他会根据不同的材质自身特有的属性和魅力,与不同的创作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并展现材料在雕塑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比起文字来,徐靖更善于用他的作品说话。借助他的双手,那些无动于衷的瓷泥变得活跃起来,它们把徐靖要表达的思想恰如其分地显现出来。
徐靖的作品注重装饰手法的运用,造型与绘画艺术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春山》《上学去》《甜甜》等系列作品,更具备东方民族审美符号,这种青花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的欢迎与收藏。
徐靖2006年创作的作品《禅宗》,一反中国传统达摩圆满的雕塑形象,却以根雕的造型、残缺变形的躯体,来显示出人物的厚重与面壁的执着。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引来了研究东方美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关注,他被徐靖的作品的新颖创意所吸引,飞越太平洋不远万里来到景德镇,长时间与徐靖探讨东方的传统雕塑与现代美学意义。
2007年作品《禅宗》获第五届百花奖银奖;2008年《春山》获江西省美协“华月杯”金奖、“百花奖”银奖;2009年《上学去》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春山》和《禅宗》分别被中华民族珍品博物馆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徐靖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体现了瓷雕艺术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