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3世纪始,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众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领频频入贡,与宫廷往来密切。清王朝更将“兴黄安蒙”作为贯彻始终的基本国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统治历史中,五世达赖、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分别进京朝觐。随着中央与西藏关系的日益密切,藏传佛教也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宫中的佛堂建筑、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清宫佛堂内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清朝皇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藏文化,这一现象反映了清代在全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其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大量制造佛像是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作品上多刻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由宫廷档案记载可知,乾隆时期宫廷造像是在皇帝本人的严格监督下制作的,造像匠师不仅有内地工匠,还有西藏与尼泊尔工匠。技术高超的匠师们在仪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施展了艺术才华。 西藏、蒙古等地进贡的佛像也以清代为最多。西藏地接中亚、印巴次大陆,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西藏寺庙中保存有印度、尼泊尔古佛像,这些西藏早期佛造像艺术的范本是寺庙中最珍贵的财富,其中一些进贡清宫后亦备受珍视。 此次遴选清宫遗存的藏传佛教造像精品,区分西藏周边地区、西藏与内地等不同产地进行展示,以便观众从中领略这些造像不同的造型风格及艺术魅力,并由此见证汉藏两地在宗教文化艺术上的交融。
释迦牟尼佛坐像 6-7世纪 斯瓦特 黄铜 高12.3cm
释迦佛面部泥金,蓝色发髻,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衣角,结跏趺坐。身躯魁伟,圆领通肩袈裟,一角披于左肩后,衣纹写实,质感厚重,可见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遗风。椭圆形的仰覆莲座,莲瓣肥大,深束腰。此像头部的色彩是在西藏流传中涂饰的,按西藏习俗经常为佛贴金敷彩可以修功德。
造像附满汉双文黄条:“大利益密噜什喀释迦牟尼佛,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收达赖喇嘛进。”证明此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达赖喇嘛进贡的。
思惟观音菩萨坐像 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4.3cm
观音面相秀美,扇形高发髻,发辫梳成三绺垂于头后,肩披长帛带。右腿盘曲,左腿下伸,上身略前倾,右臂自然弯曲支在右腿上,右手食指伸向面颊,呈思惟状,左手握莲花枝,姿态舒展自如。双狮方座下加单层莲花托和宽厚的长方底,底正面刻梵文题记。
燃灯佛坐像 7-8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26cm
佛面长圆,大耳垂肩,弯眉大眼,眼内嵌银,平视专注,神情详和。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左肩处刻多层折叠的衣纹,衣褶用波纹状凹槽表现。仿印度建筑形式方形台座,四角刻花圆柱,正前方一力士托举台面,左右两狮护卫。台面上铺厚方垫,方台侧后有跪坐男女供养人。造像形象生动典雅,仍具有印度笈多时代的风范。工艺精细,黄铜质地光亮滑润。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燃灯古佛。”
毗卢佛坐像 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9cm
佛双目平视,眼圆睁,瞳孔居中,微笑中略带惊奇,是克什米尔造像的独特神情。宝冠高耸,宝缯飞扬。身躯饱满,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光素的厚方垫上。工字型岩石砌块方座,两侧弟子跪坐,手持供物,正中一狮探头侧视,生动有趣。佛像略显拙笨,但铜质光滑圆润,工艺精细。
此佛配有佛龛。龛背板刻汉满蒙藏四体铭文:“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大利益梵铜琍玛毗卢佛。”佛龛内贴黄签题记:“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张家胡土克图进。”
释迦牟尼佛坐像 6-7世纪 北印度 黄铜 高28.5cm
佛高鼻,大眼,厚唇,两眉相连如拉开的弓形,眉心正中白毫突出,双目微启,神情静穆慈祥。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阴刻双线衣纹,只在衣缘处塑出立体的衣褶。结跏趺坐,手作说法印。长方形多层束腰台座,厚坐垫。椭圆背光,上部镂雕繁茂的菩提树叶。背光与头后部连铸为一体。眼睛嵌银,衣缘嵌红铜线,属北印度笈多王朝造像。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桑唐琍玛密……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二日收达……进。”
自在观音菩萨坐像 9世纪 东北印度 黄铜 高16.5cm
观音右舒坐,左手轻扶台面,手牵莲花,左腋至右膝间斜扎宽大的修行禅带,姿态轻松典雅。圆形背光,外沿呈火焰状,内匝刻一圈金刚杵,背光顶部张圆伞盖,飘饰双幡,背光后有凸起的圆印章标志,隐约可见梵文字形,模糊不可辨识。
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旧琍玛自在(观音)……(残断),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三日收达赖喇嘛进。”
白度母坐像 11世纪 东北印度 黄铜 高15.5cm
白度母面容丰腴,神态安然,发髻在头后盘成圆圈,显得自然优美,头顶宝冠只有三枚细小的冠叶,特色鲜明。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莲茎,宽肩细腰,乳房丰圆,一条长圣线从左肩垂下绕到后背。结跏趺坐于圆仰覆莲座上,下承金刚座,台左下角跪女供养人。
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白救度佛母一尊,四十年十一月初九日,第木乎土克土……”此像是清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757-1777年)任西藏摄政的第穆呼图克图活佛阿旺强白德勒嘉措所进。
金刚手菩萨立像 8-9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 高27.5cm
菩萨面相端庄,微带笑意。头戴高耸的三叶宝冠,冠叶刻珠宝纹,长发辫披肩,椭圆形的火焰头光与头部连铸为一体,和谐完美。上身袒露,颈带项链,左肩垂下长圣线,弯曲绕于身后,下身着长裙,一条宽帛带斜扎两腿,一端飘在身体右侧。左手紧握金刚杵,右手轻捏圆果,身材修长,比例适度,三折扭姿态弯曲自然,含蓄优雅。
地藏王菩萨龛像 9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 高14cm
菩萨头戴三叶宝冠,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摩尼宝、麦穗。上身袒露,戴项链、臂钏和手镯,前胸垂挂圣线,坐于仰覆莲座上。圆形背光只残留下半部。外罩铜镀金佛龛,前开玻璃门,龛楣上刻“地藏王菩萨”,后背铭文:“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供奉大利益梵铜琍玛地藏王菩萨。咸丰三年八月初一日,自如是室敬请,万代供奉,虔诚顶礼敬皈依,超苦海之众生同登极乐,御笔敬识。”表明此像曾由乾隆、咸丰两代皇帝亲自供奉。
持世菩萨坐像 11-12世纪 尼泊尔 红铜泥金 高17.5cm
持世菩萨原为印度教的财富女神,后被佛教吸收为黄财神之妻,称“财续佛母”,能予人以丰收与财富。此菩萨一头六臂,头戴华丽的宝冠,镶嵌红蓝宝石。椭圆面,五官紧凑,清秀俊美。六手分持宝瓶、谷穗、梵箧、珠宝。上身袒露,装饰项圈、臂钏和手镯。下着长裙,裙摆下垂于坐垫前。丰乳细腰,身材苗条。左腿盘曲,右腿下伸,呈右舒坐式。台座、背光已失。
释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纪 西藏 高26.7cm
此像底板贴纸签,墨书款识:“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驾幸扎什伦布,班禅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扎什琍玛释迦牟尼佛。”说明此像是六世班禅在承德须弥福寿寺(即扎什伦布)进献给乾隆皇帝的。
大黑天立像
金刚萨埵坐像 15-16世纪 西藏 高16cm
该像模仿内地永乐、宣德时期造像而制,但嵌宝石为饰及后背无莲瓣的做法则是西藏作品之常例而非永乐、宣德造像的特点。从中可见汉藏佛教艺术既有双向交流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释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纪 西藏 高64cm
佛像通体鎏金,灿烂悦目。造型准确,五官秀美,颇具永乐时期造像的神韵。造像背光、底座为锤揲而成,装饰狮、象等六拏具,玲珑剔透,精美华丽。其工艺风格带有鲜明的西藏特征,可称是一尊藏汉风格完美结合的造像精品。
无量寿佛坐像 10-11世纪 西藏 高18cm
佛面相长圆,身体比例合度,全身不著衣饰。左右侍立二菩萨。背光仿东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式样,头光左右坐二龙王,上身人形,下身龙尾,双手握蛇。莲座下承方台,莲瓣形式简化,为西藏本地造像的技法特征。造像整体生动传神,是西藏早期造像的珍品。
文殊菩萨立像 11世纪 西藏 高24cm
文殊右手举剑,左手握莲花茎,身体略作三折肢姿。两侧站立者右为金刚菩萨,左为观音菩萨。文殊身后镂刻华丽的背光,顶部饰金翅鸟,两旁是摩羯龙、狮子、大象等。方底座由大树支撑,枝叶间镂刻跳跃的猴子、孔雀,活泼有趣。整体造型优美和谐,风格朴质,代表了西藏早期造像的特点。
文殊菩萨立像 11-12世纪 西藏 黄铜 高22.5cm
文殊右手举剑置头后,面容充满儿童的稚气,姿态僵硬。舟形火焰背光,顶立覆钵式佛塔,旁饰翻卷的双幡。仿帕拉式样的莲花座与多层折角方台简化成厚圆垫与多层束腰方台,充满抽象朴拙的意趣。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文殊菩萨,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收热河带来。”
观音菩萨立像 11-12世纪 西藏 高20.2cm
造像铜质,黑红光润,表面工艺精细,外形及装饰细部模仿克什米尔像。菩萨面庞消瘦,戴三角冠叶珠宝冠,长辫披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莲花茎。左肩搭羊皮,身材细长,姿态僵硬,虽缺少克什米尔像肌腱发达粗壮有力的特点,但已开始显露早期西藏佛像的朴拙神韵。
观音菩萨立像 11-12世纪 西藏 黄铜 高37.2cm
观音头戴化佛冠,肩披大花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莲花蔓,左肩披羊皮,斜挂圣线,左腿跨出半步站立,身体壮健,有着鲜明的克什米尔造像特点。背光为葫芦形火焰纹,表面刻宽沟,与常见的阴线刻曲线火焰纹不同。长方形底座镂刻力士和双狮,形象模糊,工艺简略,背面工艺处理粗糙。
金刚勇识菩萨坐像 12世纪 西藏 高30cm
金刚勇识即金刚萨埵,以右手持杵、左手握铃为标识。此尊造像身躯塑造壮健有力,腰略斜扭。莲花状头光,近肩部雕二鸟,仰覆莲座下承方台,中间镂空雕二象,造型生动有趣。
手持金刚立像 12-13世纪 西藏 高21.2cm
手持金刚是藏传佛教护法神。金刚右手上举持金刚杵,左臂抬起,结期克印,大步跨出,作迎击恶魔的战斗姿态。其身形矮壮有力,面目狰狞,身上缠附长蛇为饰,形象粗犷威猛。
不动金刚立像 13世纪 西藏 高26cm
不动金刚亦称不动明王,是藏传佛教本尊,也是重要的护法神。金刚怒目圆睁,赤发上指,右手举剑,左手结期克印,持金刚索,双腿粗壮有力,足踏象头神,动感强烈,气势夺人。
手持金刚立像 13世纪 西藏 高16cm
金刚面目狰狞,怒目圆睁。头戴三叶冠,宝缯结带于耳后,火焰式发髻顶部装饰金翘鸟。右手上举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大腹,披兽皮,上刻花纹。双腿呈弓形,踏于象征欲望的人身上。
弥勒佛坐像 13世纪 西藏 高19cm
弥勒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在藏密中常表现为天人装的菩萨相与着袈裟的佛相两种。此尊为菩萨相,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堪称精品。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 13世纪 藏西 高28cm
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是由六字真言所化现的观音,为藏传佛教诸多观音形象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广受尊崇。坐像附黄条:“大利益桑唐琍玛四臂观音菩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收热河带来。”
毗卢佛坐像 13世纪 藏西 高36cm
佛像白毫嵌金,缨络嵌银、红铜、绿松石,造型典雅古朴,装饰精美细致。
宝生佛坐像 13世纪 西藏 高33.5cm
佛像双眉细长弯曲,面相慈祥庄严,造型比例匀称,肌肤光洁圆润,肩臂厚实,腰部细小,既显柔美而又富有力量。
黄布禄金刚坐像 13世纪 西藏 高19cm
黄布禄金刚在密宗四部中充当财部、药叉部和其余世间部的护法神,亦有财神的身份。此像三目,眼圆睁,火焰眉,高发髻,头戴五叶冠。右手持芒果,左手持吐宝如意兽,右舒式坐于高台双莲瓣座上,足踏海螺。
释迦牟尼佛坐像 13世纪 西藏 黄铜 高25cm
佛面方,发际齐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态庄严。着袒右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身材壮健,臂膀浑圆,结实有力。
弥勒佛坐像 15世纪 西藏铜制鎏金 高76cm
弥勒瓜子形脸,头略左前倾,宽额细眉,细长的白毫突起于眉间,垂目视左下方,面带微笑,俊美似女性。头戴五叶冠及镂雕耳饰,颈挂缨络,腰束珠饰,嵌各色宝石,裸上身,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现了弥勒讲经说法进入精妙之境时的神态。
五方佛坐像 13世纪 西藏 高14cm
五方佛为藏传佛教所奉主尊,此为金刚界五佛,亦称五智如来,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卢遮那佛。此组造像承袭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工艺精湛,堪称极品。
释迦牟尼佛坐像 13-14世纪 西藏黄铜鎏金 高33cm
坐像造型线条流畅,优雅生动。面部极尽静柔之态,双目细长低垂,似有一种内蕴的力量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双臂圆润,腰围纤细。袈裟承袭印度笈多时代鹿野苑艺术处理方法,薄透贴肤,边褶宽大,并饰以精美的花纹,极具装饰美感,而左肩上简单的小衣褶与双腿下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
释迦牟尼佛坐像 14-15世纪 西藏黄铜鎏金 高35.7cm
佛头戴五叶宝冠,高肉髻,面形扁宽,弯眉长目,鼻口细巧,额间白毫嵌松石。臂膀浑圆,身形壮健。着袒右袈裟,用凸起的连珠线分出袈裟的田相格。仰覆莲座,莲瓣细长紧密,后背不刻莲瓣,造型别致。此类佛像很有特点,可能为藏南地区萨迦寺院的佛像风格。
释迦牟尼佛坐像 14-15世纪 西藏黄铜铸造 高81cm
佛像蓝色螺发,肉髻硕大高耸,方面泥金,修眉阔目,大耳垂肩,身披贴体袈裟,腰部收束,肌肉于薄衣下起伏隐现,刻画生动。造型比例严谨,铸造精良,是明代桑唐琍玛造像的杰作。
毗卢佛坐像 14-15世纪 西藏黄铜 高32.7cm
佛结智拳印,手指间夹一精致的小*****。身材比例准确,形象端庄祥和,通体无衣褶,只在裙边刻简洁的卷草纹。宝冠高耸,嵌珊瑚和松石。束发冠带与穿耳而过的帛带连结在一起,在耳边翻卷盘绕,又与围绕身体两侧的长帛连接,划出有力的弧线,静态中增加了动感,造型和谐优美。
降阎魔尊立像 14-15世纪 西藏 高16cm
降阎魔尊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有多种变相,分为内修、外修、密修三身。此尊为外修魔尊,水牛头人身,戴骷髅冠,前胸挂人头项链,右手举人骨棒,左手握金刚套索,踏在水牛身上,表示降伏阎王。主像侧后立魔尊的明妃,赤身披鹿皮,右手持盛血的嘎巴拉碗,表示对降阎魔尊的驯服与奉献。
弥勒佛坐像 15世纪 西藏黄铜 高23cm
弥勒高肉髻,大耳下垂,眉目清秀,面呈庄重慈和之相。手结说法印,身披袈裟,其上以阴纹雕刻十八罗汉像。倚坐于“亚”字形座上,座背面刻蓝查体梵文经咒。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 15世纪 西藏 高19cm
四臂观音菩萨跏趺坐,面相庄严,胸前二手合什,后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莲花,左肩披羊皮,长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纹。此像吸收了汉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艺精美。
黄条:“大利益流崇干琍玛四臂观音菩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嘎尔丹西勒图罗藏丹巴……。”“流崇干”是藏文音译,意为“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来乌群巴”是15世纪中期西藏拉萨地区的著名工匠,他亲手所造的佛像称“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是西藏极为珍贵的佛像。
密集金刚坐像 15世纪 西藏 高20cm
密集金刚为格鲁派所修三大本尊之一。该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现三面六臂状,面部泥金,正中主面与左侧面呈忿怒相,右侧面呈静相。这三种面相被认为是所有如来金刚之身、语、意的表征。造像之六臂分别持各种法器且拥抱佛母。
空行佛母立像 15世纪 西藏 高22cm
空行母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是代表智慧与力量的飞行女神。此像弓步立姿,头高昂,右臂后伸紧握钺刀,左臂弯曲高举嘎巴拉碗。躯体造型准确,肌肤丰满,动感强烈,充分表现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气势。
绿度母龛像 15世纪 西藏 高41cm
绿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乃观音菩萨之化身。佛龛二层,建于岩石高台之上,下方水池中有龙王与财神。绿度母端坐于第一层方阁中,前面装饰印度式牌楼,牌楼顶部雕刻*****与双卧鹿。第二层供奉无量寿佛。此龛将西藏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巧妙地相结合,色彩鲜明,形式独特。
马头金刚橛像 15世纪 西藏 高21cm
金刚橛原为兵器,后成为藏传佛教法器并演变成护法神形象。宁玛、萨迦等教派中都有金刚橛崇拜的教法。此像为马头金刚橛神像,上身为忿怒相护法神,下身为四面金刚橛头,尖部插入嘎巴拉碗中心,碗置于圆莲座上。此像形制十分独特。
喜金刚立像 15世纪 西藏 高20cm
喜金刚为藏密无上瑜伽部主尊。萨迦派尤重此尊。喜金刚有各种变相,此为蓝色心藏喜金刚。像八面十六臂四腿,主臂拥护无我佛母。此像多手多臂工艺复杂,制作精细,动感很强。
宗喀巴坐像 17世纪 西藏铜制鎏金 高24cm
宗喀巴上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而享有至尊的地位,他的形象标志也与文殊菩萨相同。此尊像头戴黄教的通人冠,身穿喇嘛僧袍,衣纹的处理细致自然。上师面若满月,眉目含慈,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双手各引花蔓至身侧左右肩头,花上分托经、剑,代表文殊之大智。上师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整体造型给人以平和安详之感。此尊像造型比例准确,工艺手法精到娴熟,为清代前期西藏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莲花生上师坐像 18世纪 西藏 高29cm
莲花生,古印度乌仗那国人。8世纪中叶应邀入藏传播印度金刚乘密法,创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为藏密祖师、宁玛派祖师,广受尊奉。此像身披袈裟,戴宁玛派佛冠,双目圆睁,须眉卷曲,相貌带有印度人特征,写实传神。
上乐金刚立像 17世纪 西藏 高56cm
上乐金刚为格鲁派无上瑜伽密部三大主尊之一。此像四面十二臂二足,手中各持法器,拥抱金刚亥母。造型比例准确,肌肉丰满有力。像为特殊合金铸造,色泽黑中泛紫光,表面光洁滑润,是珍贵的“紫金琍玛”造像。
白勇保护法像 17世纪 西藏 高25cm
白勇保护法为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此像一面六臂,面部泥金,呈狰狞忿怒相。六臂中左侧三臂手中分持叉、钩钺和嘎巴拉碗,碗内有一宝瓶;右侧三臂手中分持钺刀、羯鼓、摩尼宝。足下踏象鼻天,体态威猛。
绿度母立像 18世纪 西藏 高30cm
此像身错金、银丝,薄衣透体,突出了圆润流畅的线条及丰满的乳房。胸前饰缨络,下着裙装,饰花纹,雕刻精细。赤足,扭腰胯站立于单层莲台之上。造型及背光具有早期尼泊尔风格遗韵。
咱雅班第达坐像 17世纪 西藏 高34cm
咱雅班第达(1599-1662年),原名纳海姆哈嘉木措,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著名高僧,一生致力于藏传佛教在西部蒙古的传播,积极参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动,在沟通蒙藏文化、保留厄鲁特民族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像底板刻铭文,说明其为咱雅班第达圆寂后由五世达赖批准,请尼泊尔工匠在拉萨所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殊师利菩萨坐像 元大德九年(1305年) 内地 高18cm
文殊师利译称“妙德”,为八大菩萨上首,智慧第一。此像底板边刻铭文:“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此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可靠纪年的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为尼泊尔匠师阿尼哥所传梵式造像的珍贵实例。
释迦牟尼佛坐像 元至元二年(1336年) 内地 高21.5cm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显、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运用了汉地制作佛像的艺术手法,如多层宽扁莲瓣的仰覆莲座,莲座后背光滑无莲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题记的珍贵的藏传佛教造像。
释伽牟尼佛坐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2cm
莎木 2006-7-16 16:15
佛像神态庄严和悦,身体比例准确,肌肤丰满圆润。造型吸收了西藏艺术因素,具有汉藏合璧特色,精美华丽。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是明代宫廷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金刚勇识菩萨坐像 明永乐(1403-1424年)内地 高21cm
金刚勇识亦称金刚勇猛心、大持金刚、执金刚秘密主、金刚菩萨等,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像具有明永乐造像的典型风格。
大黑天立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1cm
大黑天梵文音译“玛哈噶拉”,在古印度为战神与施福之神,藏传佛教尊之为护法神之首,仍保持其原有神性。此像以铁鋄金工艺制成,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为明永乐造像之极品。
秘密文殊菩萨坐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1cm
秘密文殊为文殊菩萨诸变相之一,其造型为一面四臂,四手各持法器。此像台座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识端正。明代朝廷往往以此类造像颁赐藏地。
无量寿佛坐像 明宣德 (1426-1435年) 内地 高26cm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亦为五方佛之一,显密诸宗皆对其极为信奉。此像承袭永乐造像风格,装饰华丽,制作精美,身躯比例匀称,肌肤光滑圆润。莲座上阴刻“大明宣德年施”款,字体秀美。此造像体现了宣德时期造像的典型特色。
不动佛坐像 明宣德(1426-1435年) 内地 高28cm
不动佛即阿閦佛,五方佛之一,居东方。不动佛通常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又以金刚杵为其身份标识。此像背光保存完好,造型华美,鎏金亮丽,座前刻“大明宣德年施”款,是宣德时期宫廷所造藏传佛像的精品。
旃檀佛立像 清 内地 高136cm
旃檀像的造型传为古印度优填王所创。佛陀升天为母说法,优填王难禁思慕,遂请天神以牛头旃檀造佛形象,是为佛像之始。此像为清宫造办处所造,带有满、汉合璧的民族风格。
大威德立像 清 内地 高93cm
大威德金刚藏名“阎曼德迦”,也称威罗瓦金刚,是文殊菩萨现忿怒相。其形象九首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为牛头,顶上双角,三目圆瞪,其余各面均呈忿怒相,唯最高的一面现寂静相,此为文殊菩萨本相。此像造型复杂,工艺难度很大,却制作的精美传神,一丝不苟,充分显示出乾隆朝宫廷造像的卓越水平。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内地 高73cm
四臂观音神情慈祥,头戴五叶宝冠,前胸佩饰项链、缨络,镶嵌珍珠、宝石,光彩夺目。莲座莲瓣圆鼓,雕刻华丽的卷云边。座下沿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刻铭文,汉文曰:“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宝,福庇万灵。自于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奉圣谕不日告成,永念圣祖母仁慈垂佑,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云尔。”此像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清初宫廷造像之珍品。
大持金刚坐像 清康熙(1662-1722年) 内地 高16.5cm
大持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主佛,地位崇高。此像呈现的是他为释迦佛宣说密法时的形象,又称本初佛。金刚双手在胸前交叉,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面相庄严。佛身与莲座分别制作,不铆接。底板平整,整体鎏金,工艺精湛,是典型的康熙朝造像。
佛海观音菩萨立像 清乾隆(1736-1795年)内地 高67cm
佛海观音为观音菩萨之秘密变相之一。此尊双身,观音拥抱明妃,展立姿,站于长形莲台上,整体造型具有浓郁的乾隆朝造像风格。
智行佛母立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 高36cm
佛母一面四臂,右腿曲起,左腿独立,呈舞蹈姿势,张口怒吼,上二臂拉开乌巴拉花箭,下二手握花枝,身材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繁茂的花枝与长帛围绕其身体曲折翻转,营造出强烈的动感。
白度母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 高72cm
白度母是二十一度母之一,为观音菩萨的方便化现,亦为藏传佛教中的长寿尊。此像仪容端庄,温婉秀丽,丰乳细腰,姿态典雅,通体镶饰金银丝、宝石,是一尊富有尼泊尔韵味的造像珍品。
白度母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黄铜制 高68cm
白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一面三目,另于双手双足心各生一目,合为七目,故此尊亦称“七眼佛母”。佛母戴五叶冠,面相饱满,仪容秀美。身配钏、环、缨络等,作工精致,并错金银丝。身左右各生花枝,叶蔓盘曲生动,顶饰莲花。像右手结与愿印,左手当胸,结跏趺坐于高莲台上。像身另着丝织绣花佛衣,遮掩全身,唯露头、手,这是宫中佛堂供奉佛像的常例做法,佛衣的选材、作工均极为考究,进一步体现出皇家追求奢华的审美好尚与虔诚的奉佛之心。
释迦牟尼佛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 高69cm
佛丰面大耳,着袒右袈裟,手施说法印,衣褶为细密规整的波浪纹。台座为克什米尔佛像底座式样,下沿铸“大清乾隆年敬造”阳文款识。此像为乾隆时期宫廷仿制克什米尔古佛像的珍贵作品。
释迦牟尼佛坐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 高58cm
清宫供奉佛像大都用华丽的织金缎缝制佛衣。此释迦佛身披黄色织金缎披单,领边缝红色织金缎宽边,上面用细小的米珠串缀成一圈精致的交杵纹样,边缘衬托刺绣的蓝色云纹,黄、红、白、蓝等色彩搭配的和美亮丽,充分显示了宫廷佛像装饰之华丽。
绿度母立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内地红铜制 高80cm
绿度母高发髻盘卷,头顶装饰精细小巧的五叶宝冠,垂饰缨络,长眉细目,秀美温婉,腰肢略左扭,上身右倾,丰乳细腰,姿态轻松自如。上身斜披长帛,下着长裙,裙上刻花草纹饰,内嵌金银丝,身两侧长茎莲花枝叶繁茂,婀娜多姿,与绿度母S形三折曲的体态互相映衬而相得益彰,更显出造像的优美动人。
遍观佛坐像 17世纪 蒙古 高63cm
此像圆面螺发,容颜安详。身着袒右袈裟,肌肉起伏隐现,富于表现力。双手结说法印并牵莲花枝蔓及于两肩,左右花上托梵箧与宝剑,象征佛法智慧。结跏趺坐于圆形仰莲台上,其形制为清际蒙古造像所特有。造像身体比例适度,造型严整,受尼泊尔风格影响,是蒙古造像的典型作品。
大威德金刚立像 17-18世纪 蒙古 高38.8cm
立像黄铜制鎏金。大威德金刚是黄教主修的三大主尊之一,另两位是密集金刚和上乐金刚。此像是双尊大威德像,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怀抱明妃罗浪杂哇。此像造型特点是九头比例加大,突出顶部的文殊本相,身体部分缩短,水牛头角亦缩小。底版刻交杵图案,图案部位鎏金。工艺精美,鎏金亮丽。
法器
炕老鹳翎铁钵 清 造办处 高16cm,直径25cm
钵是游方僧尼行乞之食器,也是佛堂陈设之供器,一般呈圆形,敛口。据佛经规定,出家者使用之钵的制造材料、颜色、大小皆有定制。这件钵为铁质,壁薄体轻,厚度均匀。通体素光呈靛蓝色,底部尖圆,下有木托,外附鞔皮盒,盒内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其汉文内容为:“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新造炕老鹳翎铁钵一件。”“炕老鹳翎”可能指一种铁钵制作的特殊工艺,此种铁钵十分珍贵。
镶翅法螺 明 西藏 长40.5cm
法螺顶部嵌铜嘴,边嵌包银翅,翅外侧嵌宝石并浮雕七珍、行龙、缠枝莲等纹饰。银翅内侧刻藏文铭文,内容大致为佛教经咒。从其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推断,这件法螺应为西藏高僧赴京时献于宫中的贡品。
藏式和好塔 清造办处 高95cm
塔银质镀金。顶部饰日、月、宝珠,象征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刚界。天盘下为十三相轮,代表佛界之“十三天”。相轮两侧嵌祥云板。塔身饰缨络,龛内供无量寿佛一尊。方形金刚塔座四面饰双狮和摩尼宝珠并嵌宝石。塔身内装藏。此塔属供养塔,用以表示敬佛。
砗磲刻七佛镶镀金口嵌宝石海螺 清造办处 长22.5cm,宽9.8cm
海螺以砗磲加工粘接制作而成,顶端和口部镶饰银镀金嘴和累丝口,上嵌松石、珊瑚、青金石。螺表面浮雕莲瓣纹、串珠纹及七佛像,内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并以楷书刻乾隆御制诗:“洪海之螺,梵天之器,以鸣呗唱,满字半字,释迦拈花,迦叶鼓琴,十方三际,异音同音,置则寂然,奏则亮尔,以演大乘,导皈佛旨。乾隆壬寅御赞。”
银***** 清 西藏 高41cm
*****银质,局部镀金,上嵌饰珊瑚、松石等。*****正中饰有阴阳纹,表示轮回互转。阴阳纹外侧有8条道,代表佛教之八正道。从整体造型看,该*****具有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做工朴实。依其纹饰、工艺等方面综合判断,此*****应是乾隆年间由西藏工匠制作而成,供于宫内佛堂。
嘎巴拉碗 清 西藏 高22cm,宽20cm,纵17.5cm
碗体以人头骨制成,内衬光滑的银质里,并带银质碗盖,盖上刻云纹、如意纹及八宝纹,顶饰金刚杵形纽。碗下附银镀金托二,上为碗托,呈三角形,饰莲纹、火焰纹,三角处各有一人首像支撑碗体;下为底托,略呈长方形,其中一侧二角略圆。底托内空,可用以装藏。底托的表面及四边镌刻海水江崖、摩尼宝等纹饰。
嘎巴拉念珠 清 西藏 周长48cm
嘎巴拉念珠共108颗,由人骨制成,呈圆厚片状。每颗念珠上皆嵌有小粒银珠、珊瑚、松石等。这串嘎巴拉念珠有4颗珊瑚节珠,使之分为4节,每节27颗。
嘎巴拉鼓 清 西藏 通高7cm,直径13.5cm
嘎巴拉鼓以两个儿童头盖骨相背粘合而成鼓腔,外蒙薄皮,皮面涂罩绿色,再以金色绘制莲纹、摩羯纹等图案。鼓腔中部束以金属腰箍,腰箍一侧带小环,可系五色彩缎飘带,另一侧系丝线制软锤,用于击打鼓面。
腿骨号 清 西藏 长37.5cm
腿骨号以人腿骨作管身,缠绕黑线,镶铜嘴,上饰龙纹。它既是密宗法会中的乐器,也是密教常用法器之一。在修密法仪式中,吹此号声凄冷,以其声喻驯服神鬼。
喀章嘎 清造办处 长89cm
喀章嘎以铁錽金工艺制作,顶部竖立三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佛首下铸饰十字金刚杵和宝瓶,宝瓶下为喀章嘎大杖,大杖呈六面柱形,上粗下细,上錾刻回纹图案。大杖底尖饰莲花纹杵头,上系黑色丝线。这件喀章嘎是乾隆年间由三世章嘉国师进献的,为乾隆帝修行密法之用。喀章嘎外附鞔皮盒,盒内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其汉文内容为:“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章嘉胡土克图恭进铁錽金喀章嘎一件,鞔红皮铁錽金什件靶剑一把。”
圆法勺 清造办处 长61cm
圆法勺为铜镀金质,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长柄上饰莲瓣纹。圆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修息灾法时,即用圆法勺向炉中焚烧的甘木浇油,以助火势。
金刚橛 清造办处 长31.5cm
金刚橛铁质,顶部饰件有残缺,再下饰3颗骨质佛首,须眉染色,瞠目龇牙,表情凶恶。最下端饰一镀金摩羯兽,口吐三角形锥状铁质利刃。此件金刚橛是修降伏法时所用之法器。
钺刀 清造办处 长23cm,宽17cm
钺刀柄端呈金刚杵状,镀金,下端饰摩羯兽,以口衔铁质利刃,刀呈斧状且一端带弯勾。在柄与刀刃之间有螺丝加以固定。钺刀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演变为密教驱魔仪式中的法器,象征斩断烦恼的智慧。
铜磬 清造办处 高28.5cm,口径38cm
此为圆磬,以响铜(掺有定量锡的铜)制造,外形呈钵盂状,薄壁,内外素光,口沿略外展。磬下附明黄色缎面圆垫和木托,另附木槌。
珐琅座玉雕七珍 清造办处 高35cm
七珍以白玉雕刻而成,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以珐琅座相托,是典型的乾隆朝宫廷作品
珐琅座玉雕八宝 清造办处 高35cm
八宝以白玉雕成,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均匀。以珐琅座相托,是典型的乾隆朝宫廷作品。它通常与七珍一起合供于佛堂。
八苓供 清造办处 高105cm,盘径35cm
八苓供又称多玛供,是藏传佛教供器之一,其原以面、酥油花等制作,为保存长久,遂改用珐琅、铜、瓷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这件八苓供以掐丝珐琅制作。其主体为3个三角片,背面衬形状相同的木框,按大小,前后共分三层,直立地安置在铜盘中心,每层之间以铁钩相连。八苓供正面装饰七珍、八宝、缠枝莲等图案,顶部插有一支带伞盖的羽箭,象征穿破一切魔障。八苓供可塑造成多种样式,从这件八苓供的造型看,应是供养金刚界诸部佛或菩萨的供器。
右旋螺 清西藏 长10.8cm
这件右旋螺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为乾隆帝祝寿时所献的贡品。螺的装饰已无,盛贮在鞔皮盒内,盒内附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意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铜镀金嵌料石佛龛 清造办处 通高88cm,宽52cm
佛龛呈四方亭阁式,通体镀金并錾刻缠枝莲纹,嵌红、蓝、白等各色料石。佛龛上部为毗卢帽垂花式宝顶,宝顶上装饰摩尼宝珠、宝瓶等;中部三面镶透明平板玻璃,正中的玻璃为暗门,可开关以存取佛像,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下部为须弥座,座四周设有护栏。佛龛金碧辉煌,华贵艳丽,样式新颖而别具一格,为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典型作品。
长把大鼓 清造办处 总长184cm,鼓径86cm
这件大鼓是法鼓。长把用于手持和舞动,鼓两面蒙皮,身绘花卉图案。这种鼓主要于藏传佛教跳步扎时作驱鬼之用。
楠木盒套装檀香佛龛及银镀金组供 清 盒长33.5cm,宽14cm,高29cm
此佛龛及组供为便携式,打开可分为3个小箱,箱体间由活页相连,开合自如。每个小箱又分上下两层,以明黄色纸板相隔,箱内有呈供品形状的丝绸卧囊,使供品能严丝合缝地嵌入其中,以便在旅行时不致散乱损坏。箱中檀香佛龛内供奉一尊珊瑚制无量寿佛,四周嵌银镀金五供、三式等器。楠木盒折合后为一提箱,顶部装铜把手,箱面装锁。在旅行中可随时打开进行供奉。此举曾盛行于唐朝,以后也有流传。
金刚铃(右) 清造办处 高19cm 金刚杵(左) 清造办处 高13cm
金刚铃是藏传佛教修习密法时常用之器具,代表佛之智德。铃身以响铜制作,顶部饰莲花纹和佛头,内壁刻蓝查体梵字咒,且系铁锤,以金刚杵为把。在修密法时,振摇铃所发之声可督励众生精进并唤起佛、菩萨之警觉。
金刚杵原为古印度兵器,因其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被冠以金刚之名。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成为诸尊者手持之物和修法道具。这件金刚杵为铜镀金质,中央是宝珠,两侧是莲花台,并以摩羯口衔之呈五股形式。五股的金刚杵一般代表五佛、五智等。
黄地粉彩勾莲纹瓷塔 清中期 通高40cm,底座边长19cm
此塔为藏式塔,顶部饰金色葫芦宝顶,下为天盘和九层宝相轮。黄色塔身满饰粉彩勾莲纹,塔座上设护栏,四角各塑一身着民族服装之力士奋力托塔,造型形象生动。塔身及塔座内空,原供奉有佛像和佛经。该塔为分段烧制粘合而成,做工细致,瓷质洁白,釉色晶莹清透,莲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应是乾隆时期景德镇专为清宫佛堂而烧制。一般陈设于佛前供案上,用以表示敬佛。
粉彩佛塔 清 高43.3cm,底座边长18.5cm
此塔为藏式塔,顶饰如意宝瓶,下为黄地描金宝盖和十三相轮,象征十三天。塔身为紫红地饰粉彩番莲,并绘兽面与缨络纹。塔身龛内放置佛像。底承须弥座,内空,原放置佛经。一般陈设于佛前供案上,用以表示敬佛。从该塔的制作工艺、瓷质、釉色、图案看,应是乾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佳品。
乾隆款白地描金勾莲八宝纹藏草瓶 清乾隆 高26.5cm,底径10cm
瓶瓷质,白釉地上以描金法绘勾莲八宝纹,釉质洁白细腻,纹饰线条均匀流畅,瓶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专为清宫烧制的御用品。
方法勺 清造办处 长81cm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方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修增益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之果木浇油,以助火势。
铜镀金海灯 清造办处 高14cm,直径9.5cm
海灯为高足杯式,铜质镀金。口沿内侧錾如意纹,杯身及足部錾刻仰覆莲纹,间嵌小松石,做工较为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