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能看到国际版画展多少有些让人意外,更意外的是该展已是第二届。
版画对于艺术家而言应该并不陌生,版油国书中版画被列在第一位,也是中国美术馆乐于收藏的艺术门类之一。但这次的国际版画展并未吸引景德镇太多艺术家前去观看,众人期盼的版画与陶艺交流并未成为这次版画展和研讨会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陶艺大师们之所以没去看版画展是因为不爱学习。也有人说,这次的国际版画展有些默默无闻了,除了陶院校报的记者不断地摁快门,几乎难寻其他媒体记者的身影。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次的版画展只是一次版画和陶艺的邂逅。
瓷器:记者 李广明 文/图
版画展
6月12日下午4点,2009第二届中国三宝国际当代版画艺术作品展暨研讨会在陶瓷学院老校区开幕。至于开幕并无仪式,主办方的解释是不想太过注重形式,自助咖啡和糕点,自由地三五成群交流,没有致辞和领导讲话,更学术,少了中国式开幕式的形式主义。
展会现场布置得也很简单,看似和陶院普通师生展并无太多不同,一位外国艺术家想给这次版画展留张纪念照,找来找去只在陶院进校门处找了印有版画展字样的横幅作为背景留念。
一届国际版画展办得如此低调,让人有些不太适应,有人打趣说,这样办国际艺术展不符合中国国情。
走进展厅才能让人感觉到版画的艺术气息,在陶瓷学院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一楼挂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这些版画出自河南艺术家张廷旭之手,他带来了很多木刻版画模版,用这些模版刷上油墨,便可印制版画。
到了张廷旭这里,就算是版画入门,木刻版画是最古老的版画形式之一。许多观展者对张廷旭的版画制作十分感兴趣,陶院教授曹春生一来便凑上去尝了回新鲜,在模版上刷了油墨,便印了张版画。
版画展的主展馆在二楼,展馆内陈设了中外艺术家的版画作品。由于没有开幕仪式,因此版画展直接进入主题———观展。
此次版画展的国际性一目了然,从参展作品的署名就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名,比如中国版画艺术家邓党雄的《太阳女人》、美国艺术家谢尔的《风洞》、印度艺术家施帕的《在梦中的女人》等等,不同风格不同版画艺术形式汇聚一堂。
观展人群中有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和学者,端着一次性纸杯咖啡三五成群地用英语交流,气氛轻松自如。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的致辞被取消,他只作为观展者到现场和艺术家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版画展让前来参观的陶艺家们眼前一亮,不仅因为版画这一艺术形式,更因为版画展中体现的当代艺术走向。参展的版画作品中多位当代题材,这些题材经过版画形式表现更加富有张力。
比如湖南艺术家邓党雄的《太阳女人》就引起了观展者的广泛关注,周国桢评价称,这幅强调对母性表达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审美的进步。
而这类能体现当下的主题在版画展上成为主流,正如四川美院的欧阳弈伶所言:“就当代版画而言,在现代主义概念的掩护下,西方发达艺术观念在中国嫁接出的形成表象如何实现资深的话语身份,在经历对风格杂陈的模仿之后,成为对这个时代理性思考的必然。”
一位业内人士感言,对当代主题的诠释,正是目前景德镇陶艺所缺乏的。
版画和陶艺
开幕式第二天举行了中外艺术家关于版画的研讨会,研讨会开始之前,陶院副院长陈雨前寄语:“昨天(版画展)收获的是艺术,今天收获的是思想。”
在四川美院的欧阳奕伶做了关于纯版画的演讲后,陶瓷学院教授宁钢的演讲将版画与陶艺的距离拉近。
从宁钢的演讲中,听众发现陶艺中的古彩在发展过程中就深受版画的影响,其在题材、线条和形象造型上都有版画的影子。由此引申出的话题是当代版画与当代陶艺的结合。
这个话题也并不新鲜,陶院副教授罗小聪的“剃青”技法就深受版画影响。
但仅就此次版画展和研讨会而言,这被很多人看做只是版画与陶艺的一次邂逅,与主办者促进版画与陶艺交流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在景德镇办国际版画展虽然有些令人意外,但值得肯定。陶艺大师周国桢、刘远长、刘超鸿等人都前去参观了版画展。刘远长在多幅版画作品前都驻足良久,弯腰弓背细细品味,刘远长对这些版画作品评价道:技法创新,对陶艺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周国桢将版画称为陶艺的姐妹艺术,版画有很多地方值得陶艺借鉴,版画的装饰味很浓,点、线、面构成的神似感很强,有超自然的感觉。刘超鸿也认为,陶艺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值得互相学习、沟通,办版画展有助于陶艺家开阔思路。
被几位陶艺大师高度评价的版画艺术,并未吸引太多的景德镇陶艺家到现场观展,在展会和研讨会上,前来的景德镇陶艺家寥寥。
一位观展的老陶艺家对这样的境况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是景德镇陶艺家不愿学习固步自封的一个表现,版画展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但景德镇的许多陶艺家却对此提不起兴趣,“景德镇的一些大师对如何适应市场考虑得太多,”忽视了学习和研究艺术本身。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些片面,景德镇有些艺术家确实过于注重市场忽视学习交流,但版画展似乎难以成为例证。对这次的版画展,许多景德镇的陶艺家都知之甚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能在家门口看到一场国际版画展,主办方在展会的宣传上有些局限性。
好在缺少景德镇陶艺家的版画展并未因此冷清,艺术家们很珍惜这次参展和交流的机会,陶院师生也充分利用这次展会了解到了版画艺术。
研讨会上不乏类似的精彩语录,一位外国艺术家在演讲时说道,每个人对于艺术的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甚至不担心别人对我的误解或误读”。
在研讨会上,来自各个国家的版画艺术家们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介绍,这些艺术家的开场白介绍从“good morning”(早上好)变成了“good after-noon”(下午好),研讨会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近一点钟。一位教授风趣地说道:“艺术不是面包,但为了艺术可以让人等些时间再吃面包。”
这次版画展被分为造、集、展、乐四个部分,除了展览、研讨会,主办方还为艺术家们准备了派对。虽然相对小众,但与会的艺术家们乐在其中。
链接:
版画小知识
即使非艺术专业人士,对版画应该也不会太过陌生,在小学课本上的许多插图和雷锋叔叔的头像都是版画作品,只是版画这个名词稍显陌生而已。
实际上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也非常悠久,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