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晚报讯一辆从鲇鱼山镇驶来的蓝色小卡车停放在镇窑前,工作人员正陆续从车上卸下窑砖。尽管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但从1996年“熄火”以来,镇窑内难得会有这般热闹,近日,多位陶瓷老艺人走进这座古老建筑的“躯体”内,商讨如何复活它本色魅力、如何挛窑的权宜之计。
镇窑窑炉的拆卸工作现今已基本完成。7万多块窑砖也已制成,其中3万多块已经运抵镇窑内。装坯所用的500多担匣钵也已在洪源一家匣钵厂生产,9月下旬,这批匣钵便可出厂。所有准备工作都在运筹当中,蓄势待发地等待着8月1日,挛窑的开工。
由于技术生疏等各种原因,挛窑师傅们需要和其他陶瓷老艺人共同回忆,以梳理对挛窑技术的记忆。
资料记载,柴窑最鼎盛的时期在民国,当时有118座柴窑坐落在城市内,这种盛况持续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便开始衰败。因为没有市场,挛窑师傅便着手研究其他窑炉的搭建,如今20多年已过去,当初纷繁复杂的挛窑技术和挛窑习俗早已生疏。
在言谈中,老陶艺师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