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大修再显传统烈焰
特稿
晓丽景德镇日报记者颜森
为弘扬千年陶瓷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窑挛窑开工仪式,于8 月1 日上午9 时38 分在我市御窑厂佑陶灵祠隆重举行。值此300担规模的镇窑窑炉的重新砌筑,更是难得一见的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挛窑,是陶瓷行业一种几近失传的砌窑与补修窑的专业技术。景德镇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以清代为例,在康熙乾隆年间,景德镇镇窑有100 多座,这一行业的生意兴隆是可以想像得见的。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在民间民俗文化中,人们认为瓷器烧成定有神助,窑有窑神。自宋熙宁年经皇帝认可瓷窑有窑神一说以来,祭祀窑神由官方介入主祭,其仪式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按照瓷业民俗惯例,镇窑挛窑开工要举行极为隆重的祭祀仪式,祭祀窑帮信奉的“风火仙师”又名“广利窑神”。据史载:乾隆七年后,镇窑挛窑的春祭开工仪式包括祭火神庙、显佑宫、关帝庙、都城隍庙、东岳庙、兴工祭后土、司工之神、迎晹祭窑神等活动。在近代,这一活动还增加了社戏、抬台脚(一种固定造型的“三脚戏”)摆街(游行),举行面宴(有酒水、小吃、面条为主食的宴会)。今年10 月瓷博会期间,人们将能在这里看见这座古镇窑重烧300 担窑柴的壮观一幕。据了解,这座千年古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的典范之作,目前是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标志性景点。窑场占地约800 平方米,历史上一次要烧300 担窑柴,出窑的瓷器数以千计,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柴窑,已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镇窑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烧炼检修中,为节省窑柴、节约成本将柴窑窑炉缩小了三分之一。此次大修,将修旧如旧,恢复古镇窑原有的烧300 担窑柴的规模,让柴窑窑火熊熊燃烧,让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下去。
据陶史记载, 镇窑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始于宋朝,兴于明清,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又由于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走进窑房,如同走进森林,人们巧妙地运用弯曲的木柱,增强木柱对窑体的支撑力,窑棚的结构特殊,窑棚上有三个观火孔是用来判断窑温的,窑里的看火师傅可以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