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在这里读大学的日子,我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10年。
或许真是“当局者迷”,不是因为这次瓷博会的采访,我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如此用心关注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命运与走向。
我想还有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拥有类似的境遇和心态。有句话说的好,“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确确实实,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静的“生活湖面”上激起“涟漪”,是需要相当的眼光和智慧的。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你要明白,景德镇已经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口。
从各方面的反应看,目前,关于这座城市的命运,至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反映到我的大脑中。
一种是“悲观论”。
持有和支持者们的理由是,瓷器是土和火的艺术,其中瓷土资源尤为重要,过去,景德镇瓷器之所以“独领风骚上千年”,是因为景德镇的高岭土“天生就是做瓷器的料”,这使得其他 产瓷区“望尘莫及”。然而,景德镇的瓷土已经开采了千年,资源面临殆尽,官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申报和通过也证实了这一点。
类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优质的瓷土资源,景德镇瓷器的效果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加上现有的机制和评估体系一味推崇绘画,未能对其他传统制瓷技艺进行绝对性地保障,因此他们预言“景德镇陶瓷要走下坡路”。而由于在这座城市从事陶瓷职业的人太多,还会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是“乐观论”。
持有和支持者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高档、奢侈艺术品的消费,会有增无减,这无疑为景德镇瓷器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地球人”都知道,景德镇瓷器无论是艺术含量还是收藏价值,都有着其他产瓷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更让人振奋的是,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说明了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必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各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景德镇又面临着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
上周五,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我市就专门召开了由上海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和他的团队担纲做出的《景德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论证会。这说明官方也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时势,并站在非常高的层面在谋划景德镇文化产业的发展。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曹国庆在会上称,景德镇抢抓机遇,“扭住了牛鼻子”,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曹国庆认为,景德镇发展文化产业有四大优势:一是具有“千年瓷都”的品牌优势;二是具有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三是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规律性”优势;四是景德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此形成了共识,具有“思想优势”。
在此前一天举行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熟谙景德镇历史与现状的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村长李见琛则直言,所有对景德镇今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都应建立在“后景德镇”或“新景德镇”这个概念上。
对“新景德镇”这样的提法,我挺感兴趣。
因为在我的意识中,总有一个这样梦想:景德镇有一天,或许就是“东方的佛罗伦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