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就是一个兼容并蓄、不断融合国内外文化因素的过程。从元代开始,并且由明而清,直到现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始终处在一个国际化影响中。深入研究和探讨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域外装饰因素对于全面把握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工艺技法及思想内涵等各方面都有其重大的意义。
一、西亚吹来的蓝色风一一元代景德镇青花的伊斯兰风情
西亚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陶瓷之路,其最终目标都直指中东。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与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特产奇珍不断地进行着等价的交换。最早以出口中东为重要目的地的中国瓷窑是唐代的长沙窑。而同一时期,中东的钴蓝料已经传播到中国,并在巩县窑等投入到实际生产之中,从而出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青花瓷。不过,进入重文轻武的宋朝之后,出于文明之邦的自信和对不断侵扰边关的游牧民族的不屑与排斥,中国瓷器走入民族风格最为浓郁的时期。此时期的景德镇正处于青白瓷生产如日中天之时,其装饰风格由北宋的刻划到南宋的印花,无一不体现着宋代清高朴素、雅致玉洁的汉文人士大大审美境界,从中几乎没有域外因素的影响,即便中东商人仍然活跃在大宋各地。
这一切,随着蒙古铁骑的入主中原而结束,汉文人地位的彻底逆转,使文化自信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景德镇瓷器也随之进入重要的转折期。景德镇浮梁瓷局的建立使景德镇瓷器生产不再成为景德镇工匠可以自主的活动,官方的介入改变了景德镇瓷器的装饰面貌。色目人在中国远高于汉人的尊崇地位使得中东伊斯兰文化以优势文化的形态被引入,中东的钴蓝料继唐代之后被再次引入中国,而这次,却是强行引进到毫无陶瓷绘画传统的景德镇,从而开创了青花瓷的崭新历史。
景德镇青花瓷显然并非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纯熟和完美,大约从元延佑年开始,青花瓷便率先在青白瓷上进行试验,九江博物馆的青花塔式盖罐代表着元早期青花的面貌。而约在元至正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完全成熟。元青花国内收藏少于国外收藏于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和伊朗阿特别尔寺元青花,元青花生产的初衷很明显是为外销。其装饰风格显现出极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情。
这些绘制在大盘大罐的典型伊斯兰造型风格器物上的蓝色纹饰,其颜料来源即为中东地区。2004年,蒋奇栖在经过考察论证后,在《中国青花瓷对阿拉伯地区的影响》一文中直指古代波斯(当时为伊儿汗国,名义上为元代属国,实际上是独立国家)所属的今伊拉克巴格达北边的重要城市萨马拉就是元典型至正型青花料:苏麻离青”的产地。苏麻离青料绘制的青花瓷发色浓艳,并有黑色的所渭铁锈斑痕。元青花瓶罐类纹饰在构图上呈非常明显的多层布局,繁密而饱满,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种,密切配合,少则四五个层次,多者达七八层。这种.件层和满布局装饰为效仿伊斯兰陶器以及金属器皿装饰风格,伊斯兰器物装饰不留空白,认为空白是魔鬼占据的地方。元青花盘的中央往往按伊斯兰数学原理进行编排布局。不过,在这种伊斯兰风格的布局下所填绘的纹饰却绝大部分为鲜明的中国传统风格,只有很小部分如波斯文或阿拉伯文装饰则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二、从伊斯兰风到欧洲风一一明代景德镇青花域外因素的演变
明初出现短暂的对外贸易停滞,随着明永乐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苏麻离青再度输入到中国,使景德镇御器厂青花瓷生产进入黄金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伊斯兰风格仍然极为盛行,这与伊斯兰教在明廷中受到普遍尊崇有关。明水乐宣德青花瓷在布局上面虽然摒弃了伊斯兰多层布局,回归于疏朗简洁的民族特色,但在纹饰上却更多地接受了来自中东地区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伊斯兰装饰风格成为了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的主流风格。如:永乐宣德青花的植物纹饰大多来自于对中东植物的描绘,对这些花果植物进行抽象变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缠枝西番莲,再者为苜蓿花和扁菊花。以阿拉伯或波斯文字装饰的器物也很常见。这些永乐宣德青花大量输出到中东地区,可能是作为皇家对西亚国家的赏赉或易货。
明代瓷器的伊斯兰风在进入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逐渐弱化,民族风格开始占据上风。不过再进入明中期的正德时期寸,伊斯兰风格重新取得优势。正德帝对伊斯兰教格外推崇,曾经屡次下令禁全国养猪,正德青花瓷纹饰.七缠枝丙番莲和西亚文字装饰达到鼎盛。如故宫博物院即藏有装饰有阿拉伯文字和波斯文字的正德朝瓷器二十余件,在西业务大博物馆中也常有所见。
明嘉靖年后,随嘉靖帝对道教的推崇,景德镇瓷器装饰的伊斯兰风迅速衰退,吉祥题材占据七流。此时,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殖民者开始侵入中国沿海,并与中国商人进行直接贸易,景德镇开始生产一些具有浓郁西方色彩的瓷器,于是景德镇瓷器装饰域外因素开始由倾向于伊斯兰风格转向欧洲风格,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转变。
随着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的解除,进入万历年后,中国瓷器出现了外销欧洲的高潮,大量的欧洲因素被引入到景德镇瓷器装饰中釆。其中最重要的品种是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这种青花瓷以盘类为主,其装饰特征为盘沿开光,常见的有八开光、十开光等,虽然布局是欧式的,但其中纹饰却是中国特色的,这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除克拉克瓷外,还有更珍贵的青花纹章瓷。纹章瓷为欧洲王公贵族委托商人前来中国定烧的瓷器,最早的纹章瓷可追溯到正德后期,而在万历时期,数量大大增加。
明末天启、崇祯年,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外销欧洲的景德镇克拉克瓷、纹章瓷及其他品种外销瓷有增无减。这些外销瓷由于要求普遍较高,多由能担负官搭民烧任务的大型手工作坊来完成,这在近年景德镇观音阁晚明窑址考察中得到证实。另外,景德镇除生产欧洲风格的瓷器外,也生产一些日本定烧的瓷器,当然,外销欧洲的处于绝对优势。
三、欧洲风情髓珐琅彩而来一一清代景德镇粉彩的域外特征
明末景德镇瓷业兴起的欧洲风在进入清代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由于欧洲人逐渐青睐于釉上彩瓷,青花瓷外销趋于减少,康熙五彩外销瓷迅速增多,纹饰有欧洲风景、人物、奇花异草等。康熙时期,由于康熙帝对西方工艺美术的狂热,将在明代就曾引入的欧洲珐琅彩工艺提升到新的阶段,并且将其从金属器上转嫁到瓷器上,从而在清宫中开创了珐琅彩瓷制作的先河。珐琅彩瓷尽管白胎是景德镇制作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景德镇制品。不过,珐琅彩瓷直接催生了景德镇粉彩瓷的发明,在景德镇装饰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景德镇瓷业生产重点转向了釉上彩瓷。
始现于康熙晚期的粉彩瓷是景德镇工匠尝试在传统五彩上添加珐琅彩料及其绘制技法的结果。传统五彩全部为水料,采取无色阶差异的单线平涂法,色彩强烈。粉彩则将西方油料引进,并改变了单线平涂法,借鉴西方渲染法和透视法,使粉彩具有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清新淡雅的艺术效果。这种明显在西方工艺影响下的产物在当时即被称之为洋彩。
粉彩在雍正、乾隆时期进入鼎盛,这一中西合璧的新装饰形式激起了欧洲国家强烈的购买欲望。粉彩瓷淡雅纤弱的装饰特点正与流行于l7、18世纪欧洲的罗可可艺术风格相契合,以法国宫廷为首的欧洲王室大量收藏以作为攀比财富之用。乾隆时期粉彩瓷为迎合欧洲贵族需求,不断趋向于繁缛华丽,题材上也尽可能地满足欧洲贵族要求。清乾隆时期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记载:“洋器,专售于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同时,景德镇也生产很多白胎运往广东甚至海外再加釉上彩。
景德镇生产的具有浓郁欧洲风情的瓷器品种不仅仅用于外销,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宫廷和民间。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许多此类制品。工匠们绘制外销瓷寸所掌握的西方技法也被大量移植到其他粉彩产品中,不少内销产品明显受到所谓“泰西”画法,也即西洋油画技法影响,色彩浓艳、讲究透视和明暗关系,如一些博古图便和西方静物画非常类似。
清嘉庆直至清末期,此时,西方国家已能制作硬质瓷而纷纷减少或停止从中国进口瓷器,但是,乾隆时期形成的融合西方风格的装饰传统却被延续下来。直至清末民国时期,以迎合欧洲国家需要为目的洋瓷仍非常盛行,然而,却显示出明显的靡烂庸俗气息,与康乾时期显示出的天朝大国的气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