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茂观察·黄茂军专栏(黄茂军,《锦绣·商业地理》杂志主笔,专栏作家。)
(一)
2012年成为世界末日也许是个笑话,但上周五到本周一,一个短暂的交易日缝隙,经济的冰雹还真就砸向了世界各地。
上周五,标准普尔历史性地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为AA,被认为是这波金融危机的萧墙祸起,现在的舆论普遍认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2011年金融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
某种意义上说,2008年危机是自下而上的——开始于过于乐观的买房人,然后沿着华尔街向上,在信用评级公司的推波助澜之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与之相反,这次的困境却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政府难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他们渐渐失去了企业和金融界的信任,这进而导致私营部门支出和投资的锐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乏力。
在2008年的危机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着毫不费力就获得的大量信贷,当泡沫破裂时,随之而来的急速去杠杆过程造成了大规模的衰退性冲击。这次,问题恰恰相反。经济低迷促使公司和个人将钱存起来、避开负债,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
2008年金融灾难之后,有一个简单但痛苦的解决方法: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通过低利率、银行救助和向经济中注入现金提供大量流动性——实施这项政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全球各国政府共向金融系统注入了约1万亿美元。对于那些不得不为别人的过错而买单的纳税人来说,这也并不公平——但无论如何,该政策最终还是成功避免了一场全球大萧条。而现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缺乏长期信任。
有钱人不和政府玩了。
(二)
其实,这波金融危机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中国没法再充大个了。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国政府高调宣布以4万亿的刺激财政来托市,结果,“作为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中国修建的铁路、桥梁和建筑推动了对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原材料需求。中国消费者不断购买汽车和电脑等产品,就在发达市场需求减弱之际,帮助提振了跨国公司的业务……”
而现在,中国需要为当时的政策埋单:通货膨胀、楼市泡沫和不断增加的债务。
我们的动车追尾了,桥梁垮踏了,下场暴雨,公路就露一大洞,城市就成一片汪洋,猪肉价格不仅“范跑跑”,而且“猪坚强”,都快翻番了还在飚,楼价涨,房租在涨,身边需要掏钱的似乎都在涨,统计部门前两天证实说,7月CPI同比上涨6.5%,网络上一片喊“不止”的声音,人民在抱怨:国家的高速发展怎么就不能泽及自己一星半点呢?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中国的反应最为激烈。
美国《纽约时报》8月6日的一则报道说,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债务评级后仅几小时,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人中国就表示,华盛顿需要治愈自己“举债成瘾”的毛病,学会“量入为出”。报道说,中国对美国评级遭下调的反应是外国政府中最尖刻的。《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进而议论说:中国对美国评级遭下调的评论突出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出现多么严重的下滑,而中国现在又是如何将自己视为冉冉上升的新星。
类似评论应该还算客气的,更不客气的评价来自英国,当地舆论认为,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救世主,“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新华社那篇评论文章我看了,的确是一副大哥训小弟的口吻,“应该对美元的发行实施国际监督”,“华盛顿应该大幅削减其巨额军事开支,以及其臃肿的社会福利项目。”——这就像一个债主对一个债务缠身的人说:你怎么还吃肉呢?你怎么还买枪呢?完全没有意识到人家肥大的肚子正顶着自己其实还很干瘪的身躯,更糟糕的是,还有一根黑洞洞的枪口,正得意洋洋地冲你竖起轻蔑的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