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元代馒头窑“封顶”,将在今年瓷博会期间,与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同时点燃窑火,再现瓷都古代制瓷的辉煌;我市发掘的明代“空白期”官 窑瓷器11月将首度走出景德镇,赴港办展和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大瓷商》、《青花》等系列影视剧在景德镇拍摄,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市委、 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不断提升了城市软实力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舞台生机盎然
近 年来,我市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生机盎然。我市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获奖:全市共荣获国家级或文化部奖项3个;荣获省级或文化厅奖项 58人次。《水点桃花》首次获得第23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江西省第二、三、四届艺术节中,共获奖158个。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瓷 都风情》,以特色鲜明,创意独特,主题突出等特点,在江西省第六届江西音乐舞蹈艺术节上,荣获14个奖项,成为全省获奖最多的一台节目,并被誉为“最为原 生态”的文艺演出。
在“2006放飞梦想”—— —国际艺术交流形象大使选拔活动中,我市选送了10个节目赴北京参加全国决赛,共获5项 金奖,市群众艺术馆少儿文艺学校编排的歌舞《青花斗彩》和《个个争第一》被邀请参加“魅力校园”—— — 第六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分别取得创作 表演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在江西省第五届“金色童年”少儿才艺展演中,我市瓷乐表演《梦想同追求》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四川 加油!中国 加 油!》获一 等奖;在江西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节上,舞蹈《瓷花朵朵开》和绘画《现代化瓷都》均获得一等奖。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文 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谋划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园区发展规划。在全省十一个设区 市中率先设立了文化产业科,建 立景德镇市文化产业中心,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一地三区”发展模式,即:规划在东市区形成以高校和陶瓷科研单位 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在中市区形成以御窑为核心的老城文化旅游、商贸区;在南市区形成以古窑为中心的陶瓷历史文化展示区;在西市区形成以法蓝瓷 为重点的陶 瓷文化创意工业园区。
全市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打造。截止2010年底,拥有景德镇 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和陶瓷历史博览区二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球哈哈尼有限公司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景德镇三宝陶艺 研修院、锦绣昌南—— — 中国瓷园三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陶瓷艺术博览文化产业园区。在示范基地示范带动 下,全市民营文化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数达5万余人,2009年全市实现文化产值85.5亿元,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03.5亿。
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城乡百姓
实 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群众文化向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近年来,我市送文化下乡活动坚持不懈。全市文化单位 送戏下乡演出2000余场,送电影下乡放映近5万余场,先后有600余万人次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全市建立了4个图书流动站,向农村赠送图书10000余 册,为二炮驻乐平某部建立了图书馆图书流动站,为监狱劳改人员举办“读好书、促改造、做新人”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市电影公司自2006年起,连续三年开展 “百场电影进社区”、“千场电影进农村”和“大蓬电影进校园”活动,共放映影片5300多场。将自身定位为“农”字号的乐平市赣剧团,每年送戏下乡都在 150天以上,演出400场以上,被人们称为活跃在农村沃野的“乌兰牧骑”。他们在保持了100多个赣剧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 《天仙配》,京剧《杨门女将》、《花木兰》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