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景德镇历史的人都知道,景德镇故称“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时,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一直沿用至今,景德镇人对此无不感到骄傲自豪。近日,山东籍“新京派”山水画家谭钢应朋友邀请来到景德镇,从他多年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出发,给景德镇做了一个新解: “一日当空为瓷京,一路坚持为瓷德”,见解掷地有声,颇为耐人寻味。
1958年出生的谭钢祖籍山东,自幼便酷爱绘画,一方面他师从山东名士陈玉圃学习了水墨山水画技法,另一方面又将水粉画与水墨画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融解与重生,故而一些业内人士开始称他的画为“新京派艺术”。谭钢自己并不在意是哪一种称呼,他喜欢去探究文化的根源,喜欢带着思考生活,就像这次他来到景德镇一样。
他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我在广州、广西等地待过很多年,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玩瓷器的,都有烧窑的,但哪里都不能和景德镇比,”谭钢说,“只有这里,是中国瓷文化的中心,是瓷的首都,唯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陶瓷文化中心的气息吐纳,这跟书本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当谭钢与失联多年的景德镇朋友 重新取得联系时,他第一时间踏上了奔赴瓷都的旅程。
景德镇对他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感触最深的是泥性。当我第一眼看到师傅用粘满泥水的手在做坯料时,那种深刻的感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中国人是有泥性的,前阵子我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外国徒弟学了整整一年,也没有学好拉坯,可中国的学徒仅仅用了几个月,就已经做得不错。中国的文化是柔性的,外国文化是刚性的,因此中国人讲感觉,外国人讲逻辑,中国的文化是有厚度的,正所谓‘厚德载物’,我们要深深地去体会这一点” 谭钢说。
没有积累,就没有厚。第一次来景德镇,谭钢一方面很喜欢景德镇的瓷器,但也感慨景德镇的城市面貌与他想象的有些差距。谭钢认真地说:“发展中千万不要破坏传统的东西,要认清什么才是自己的传统,像是北京的四合院,拆掉了想再找出来就不可能了,中国的文化,有一部分根在景德镇,而景德镇的文化,有一部分就在‘相’中,没有陶瓷古镇的‘相’,景德镇就产生不了未来的大师,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因此,一向对甲骨文很有研究的谭钢这样来看景德镇的“景德”两个字,“‘景’字,一日当空的京城,这是景,是瓷京的景,再看‘德’字,甲骨文中的‘德’原本是没有‘心’的, 这是后来添上去的,原本是一条岔路,一只大眼睛盯着这条岔路,意思就是说,一路走到底,这就叫德,上古人类是很会用象形来表达意思的,所以说,这个‘德’字应该解为,一路走到底,别走岔路,你看‘景德’这两个字多么伟大。一座楼可以起可以倒,一场战役再轰轰烈烈也会被人遗忘,唯有精神,精神是软实力,会永存而不倒,我相信景德镇人真正明白了‘景德’这两个字,就拥有了这种软实力。”在景德镇留下几件瓷器之后,谭钢匆匆而去,但这趟处女行已经给谭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说:“经过这次,我对这座城市更加着迷了,我会经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