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景德镇陶瓷新闻>>与陶瓷有关的各种小文章>>正文内容

紫砂与文学艺术结缘的起源及由来

作者:吴亚克 来源:宜兴紫砂工艺厂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2日 【收藏】【查看评论】

中国陶瓷文化所涉及的领域深广。文学、诗词、书法、绘画、佛学皆在其内。以文载道,抒发心怀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原则, 以器明志,益世为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基本特征。汉代《诗序·大序》中称“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之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自古以来,文学与人们的情与怀、社会世态扣扣相连。紫砂陶器始于北宋,然今日之面貌的紫砂壶则始于明代中期,借器以文, 以文咏茶,吟唱以明志之现象,绵沿至今。”
茶具的起源和演变与陶瓷器的制作结伴而行。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瓷器出现在商周时期,江苏宜兴的陶器生产据境内的骆驼墩遗址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瓷器据境内多处窑址考证也有2000多年,汉代时已有釉陶烧制,晋唐青瓷烧制已十分普遍。陶器、瓷器的相伴而行为宜兴的陶瓷文化谱写了辉煌的篇章。紫砂陶器是宜兴众多陶器中的一种。因其独特,别无他家,紫砂陶土以材料极具可塑性、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而成为数百年来茶具之上品,凝结着宜兴先民们的智慧和审美价值取向而独成一家。 自明代始,因罢团茶兴散茶,制茶与饮茶方式一改唐宋沿袭的旧习,饮茶方式以泡茶清饮为主,茶具制作出现以鼓腹、带流和手柄或提粱,紫砂壶便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群芳之冠的茶具。由于宜兴紫砂壶材质特殊,加之工匠和文人雅士的融合,造型多样,古朴别致、清新自然,融入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于其中。尤其值得称颂的装饰手法,大都以陶刻为主,画面以书法、绘画展示文学艺术之风采。使紫砂茶壶这个有形的载体为与文学艺术联姻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有关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和梅公仪赏茶》中“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大文豪苏东坡也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豪迈诗句。在紫砂壶大放异彩的明清时期, 明代书画家徐谓诗《某伯子惠虎善谢之石门》: “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就盛赞紫砂壶。紫砂陶土深藏于山腹岩层之中,杂于夹泥陶土之层,素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其质地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 古人诗赞“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紫砂泥主要有紫泥、朱泥、段泥三种。经高温烧制而成后呈现红、紫、赭、黄、绿等色,紫砂壶集金石书画于一体,寸柄之壶,盈握的却是一方艺术人文的天地。
明代涌现了众多的制壶名家和喜爱紫砂壶的文人墨客,紫砂壶的造型除汲取传统陶器之精华外,大量的借鉴青铜器、漆器、玉器等民间工艺之型类,揉进文人的审美情趣为主流,奠定丁紫砂壶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厚实土壤?嘉靖万历年间,金沙寺僧供春帮老僧炼泥制壶, 日久业精, 自己的作品造型新颖,文雅自然,创壶器塑体质薄而坚实之先河+隐佛教文化之元素,巧夺天工,现存的“树瘿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供春之后, 出现了制壶四大名家, 皆为文叭。即董翰、赵梁、元畅和时鹏 。又有三大妙手,即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均为饱学之士。至清代更是高手如云,开创了紫砂壶文丽工雅之风格。清人陈鸿寿,号曼生,是著名的文人、篆刻家、书画家。以文人特有审美学养和艺术造谐,制壶方非一式, 圆无一相,变化万千, 并创制脍炙人口的“曼生十八式”。其壶体所装饰陶刻的内容把紫砂壶与传统文学艺术结合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壶体刻“挑之制,抟之工, 自我作,非周种”; “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月满则亏,置之座右, 以我为规”; “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 阑干挂”; “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澜无极”, “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域”。被誉为稀世珍品。
此时的文人雅士和制壶工匠,装饰陶刻上采用的题材更显广泛,壶体通刻佛经和名人诗词谓成风气,李白、杜甫、颜真卿、白居易、陆羽、陆龟蒙,柳宗元、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徵明、郑板桥、康熙、乾隆、文天样、林则徐等大量的诗词均出现在壶体上。大量的绘画、楹联、格言、运用到壶体装饰上更是浩如烟海,使紫砂壶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上任何陶瓷器茶具所不能比拟的,是一条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文徵明在明嘉靖七年(1528)对紫砂有七律诗一首: “地护相对两离离,旋洗沙瓶煮涧澌,邂逅高人自阳羡,淹留残夜品枪旗。枯肠最是搜诗苦,醉眼翻怜得卧迟,。不及山僧有真识、灯前一啜愧相知。 ”诗中所说到的“沙瓶”就是指紫砂壶而言。
现代的制壶在传统的工艺上再创了新的辉煌, 当代的制壶大师更是星光灿烂。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壶艺成就已超越了古人,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随着陶文化和茶文化弘扬的盛世再现,紫砂壶的制作与装饰在继承古风的同时,又纳入了时代元素,极大地推动了紫砂壶与文学艺术联姻的极大发展。朱可心的“报春” “松柏”,顾景舟的“提璧”、 “僧帽”;李昌鸣的“竹筒”;高海庚的“集玉”,施小马的“红与黑”等大量的具文化特征的佳作引领着新的潮流。陶刻装饰上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鲍志强风格趣异的内容和技法开拓了新的具有文人特色的新领域。大师鲍志强的《源泉茶具》造型优雅, 周身以汉隶陶刻唐代卢仝“七碗歌”耐人寻味。知名陶艺家王涛设计制作的《师出有名》壶,造型隐现汉文化的身影,周身刻近千字的东汉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字迹似隶蕴魏,端庄儒雅,大气磅礴,具有文人壶的典型特征。
国内文化艺术界的大批名家大师,也为紫砂的装饰和造型起了积极的作用,郭沫若、赵朴初、刘海粟、傅抱石、钱松岩、尹瘦石、林散之、关山月、费新我、艾青、冯骥才、陆文夫、王蒙、冯其庸、韩美林、范曾、启功、谢稚柳、唐云、钱君陶、陆俨少、任政、韩天衡、韩敏等都为紫砂壶的陶刻和装饰锦上添彩,享誉海内外,传递着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人文景观。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考古学家、诗人。曾作词《颂陶》: “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 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来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他对宜兴的紫砂壶也极为推崇。
林散之,大书法家,他常涉宜兴,在壶上曾题“阳羡溪山美无度”的佳句。
赵朴初,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佛学大师、诗人。生前十分关注宜兴紫砂, 曾两次来宜兴,一九九三年来宜兴时,兴致盎然地题写了苏东坡买田阳羡的诗句: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他的《吃茶》诗非常生动: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韩美林,我国当代享负盛名的艺术家,常来宜兴设计制作紫砂壶,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壶体陶刻独具匠心。 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题壶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著名画家关山月也曾在壶上题“于此闲得少佳趣,亦足以申叙幽情”。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属性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接受,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陶治性情、休闲善身,使人们尽情吸吮数千年中华文化厚积的精神养汁。带来更多的逸情雅志,尽享当代人们紧张工作后的精神抚慰和缓冲。在用壶、养壶、赏壶中感悟中华文化的茶道精神和修身自省, 品味人生岁月、营造安泰祥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紫砂文化唤起了全球华人的共鸣,紫砂文化成为当今各类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 出版了数百种刊物和书籍,收藏和把玩成了时尚的文化大餐。
紫砂艺术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载体,它与文学艺术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由于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热心参与和支撑,对紫砂壶艺的创新起了积极作用,使紫砂从早期单纯的民间艺术,’跃入文人雅士领域,进入文化范畴,成为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陶瓷艺术品。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观点在不断更新、发展和升华,人们对紫砂陶器的审美变化也日渐为探求艺术发展的人所重视,与时俱进地保持蓬勃向上的艺术生命力,具有文化特征的紫砂陶,尤其是紫砂壶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追求和理念、情操,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智慧、勤劳、美学情趣和倾向,其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他工艺所不能比拟的。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才有赏壶品茶的雅兴。紫砂与文学艺术的融合发展至今, 已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过程,必将使紫砂艺术体现出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使紫砂壶的生命之树经久长青。


  • 上一篇:一只茶海
  • 下一篇:青花瓷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