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近年来,我国的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各种形式的陶艺品交易异常活跃,然而,本该与之相应的陶艺品市场价格评估体系却几乎一片空白,逐渐使得市场的陶瓷艺术品价格真假难辨,乱象频生,潜规则风行,让收藏者望而却步,不敢涉足。这已经成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硬伤,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认真剖析当前我国陶瓷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乱象,探讨如何建立起规范的、公正合理的、可以操作的价格评估体系,如何维护陶瓷艺术品市场的道德诚信并取信于广大投资收藏者?本期特约我国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王立军,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文贤,艺术陶瓷收藏家、经纪人李申盛三位嘉宾一起就此发表高见,交流探讨。
嘉宾简介:
王立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名家书画院副院长、 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 中国《荣宝》出版集团艺术总监:香港中国艺术中心研究员、高级鉴定师; 中艺传媒艺术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美国东方收藏协会艺术总监: 国内外多家艺术公司、拍卖公司艺术顾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美国孔子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收藏界10大风云人物。
多年以来,我国的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艺术家或收藏者向各地拍卖行供货,拍 卖行设定底价拍卖;
2.艺术家自己定价,各地商家或经销中介, 或收藏机构、个人向艺术家订货;
3. 由艺术家所在单位(如研究院所、公司、 学校、工厂、作坊等)定价。
一王立军
方文贤,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国瓷画院艺术总监、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总工艺师; 1 9 7 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曾任景德镇建国瓷厂科研所所长、省陶瓷公司“国瓷办”创作设计,多次为国家外交部、国宾馆、人民大会堂设计专用国礼瓷;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景德镇高专客座教授;擅长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作品融雕、刻、画为一体,厚重、 自然,独树一帜,深受业界和收藏界好评,作品《泉水叮咚》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水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主编《瓷的传人》系列等专著。
李申盛,艺术陶瓷收藏家、经纪人、珠宝鉴定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鉴定专业和华中理工大学广告系; 曾在云南省昆明市任职珠宝鉴定师,后随家族从事艺术陶瓷收藏与经纪人工作,2 0 0 3年创办“景德镇陶瓷在线·了了亭”网站,该网站在世界华人收藏圈得到广泛认可,多年研究陶瓷艺术品市场和为媒体撰文传播陶瓷艺术,在业界获得好评;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副会长,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
主持人:十分感谢三位嘉宾的热情参与。要讨论我国的陶瓷艺术品市场及其价格评估状况,首先要探寻一下当前我国陶艺品市场有哪几类定价方式、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请问王主任,作为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领导、业内著名专家和权威人士,您对此有何见教?
王立军: 在我国,包括陶瓷艺术品在内的艺术品销售,多年以来不外乎四种市场渠 道:一是私下交易,二是众多的画廊古玩市场,三是一些国有文物商店,四是拍卖会。
前两种究竟每年销售了多少艺术品?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很难统计;后两种则有案可查,尤其是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事后都会把自己的成交额公布在报刊上,但只有报多的,没有报少的。归纳起来,我国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艺术家或收藏者向各地拍卖行供货,拍卖行设定底价拍卖;
2.艺术家自己定价,各地商家或经销中介,或收藏机构、个人向艺术家订货;
3.由艺术家所在单位(如研究院所、公司、学校、工厂、作坊等)定价。
当然,以上三类主要定价方式还可以细分,如艺术家与其所在单位也有个价格结算或分成比例,各地商家或经销中介把作品推向市场还需要再次定价,等等。交易方式也主要是围绕上面几个环节展开。如艺术家或藏家可以将艺术品通过拍卖行拍卖,商场、文物商店或其他营销中介等可以向艺术家订货、经销或代销,艺术家也可以在自己的店里、作坊甚至家里直接出售。而真实的成交价格,则要根据各陶瓷产区的艺术品市场情况,参照其他可以类比的人或作品情况,或者与此相同或相似的成交记录来确定,实际成交的价格肯定会低于报价,至于低多少,这就有一定的甚至相当的弹性空间。
主持人:王主任对我国当前陶艺品市场的定价方式、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做了概括而又明晰的阐述,请问方大师,您在江西省陶瓷公司“国瓷办”工作多年,组织或参与过国内外陶艺品市场很多的展销活动,对我国陶艺品市场情况包括价格机制、交易方式等有较深的了解,自己又一直在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设计,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方文贤: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品市场价格状况可以说各行其是。
同样一件作品货卖三家,报价或定价都不相同,这主要是根据作者的身份、知名度、销售平台和销售对象情况而定。同级别、不同作者的作品在销售上,身份和知名度相对占优势。有的艺术家在单位卖是一个价,在私下卖又是一个价,情况比较复杂。价格高低和艺术家的知名度、称号的大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陶艺品只要在市场上交易,就会有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发生,市场价格高并不等于作品艺术价值高。这牵涉到很多方面,并且一时很难说清楚。
业内人都知道,在陶艺家中,同名号不等于同水平,甚至同一艺术家在同一时间,创作同样的作品,其价值也有高下之分。因此,我觉得陶艺品,尤其是高端陶艺品的定价标准很难一概而论。一件好的陶艺品之所以珍稀,还在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性:艺术家就算作品构思好,瓷器画得也好,还要窑火烧得好。所以说,不能认为只要是大师的作品,都值得高价买,非大师的作品,就一定价格低。大师的创作应该说也都有其精品、作品和次品之分,一个大师一生中真正得意的作品是不多的。陶艺家帽子好不等于作品水平就高,没有帽子就不等于作者没水平。很多朋友问我,怎么选购艺术藏瓷,我提醒他,在自己消费能力允许情况下,首先看作品,再看名号和帽子。作品好,又有帽子,当然最好。当今业界,相当一批中、老年没有大师名号的陶艺家的作品十分优秀,经得起历史考验,只是由于目前市场导向(只看名号)原因,对他们的作品在市场销售价格方面有影响。我倒觉得,这类好的陶艺品如果价格不高,其实更值得大家收藏。
主持人:诚如方大师所说,陶艺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是当前我国陶艺品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给广大收藏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对此,我们下一节还要详聊。难得的是,方大师自己作为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能够说出“陶艺作品的本身价值比艺术家名号更重要”的观点是令人尊敬的。请问李申盛,作为知名度很高的陶艺品市场网站创办者和经纪人,您对我国当前陶艺品市场的定价和交易怎么看?
李申盛: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主要根据艺术家的名位等级,名位等级是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的反映,它必然体现到作品的档次上来。虽然艺术家的名位等级不能保证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一定好,但名位等级所反映的作品档次与作品价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家的名位等级不同,导致了价位上的区别。当然这个概念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还有其他决定作品价格的因素,如果高级别艺术家的作品是一般题材,而且效果又不是太好,有时价格就反不如低一级别艺术家的题材好、画幅大、效果好的作品。一句话,等级为主,兼顾题材、大小和艺术效果。再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定价法则往往和他的合作者也就是交易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合作者合适,合作渠道稳定畅通,那么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定价往往比较理性;如果合作者急切求利,那么艺术家的定价也会显得浮躁不定,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应该说,在全国的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品市场中,景德镇的当代陶艺品价格还是比较透明的,许多陶艺品经销商在景德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他们成天围着艺术家转,挑选作品。加上城市不大,商家扎堆,又都在艺术家身边做生意,什么价格,串几次门,打几个电话,就知根知底了。有眼光、讲诚信的艺术家,往往都有一个严谨的价格尺度,不会随意飘忽浮动的。而且他们很懂得游戏规则,假如通过经销商代理销售作品,他们会共同商定一个统一的对市场报价,双方都按照商定的这个价格卖,即使让利,也有个共同的底线。这个价格包含了预留给经销商的利润,这留出的利润是艺术家自己让利出来的,并不损害收藏者的利益。这种合作模式约定俗成,很稳定也很长久。或者说,是一种彼此多年合作形成的默契,商家不用撒谎,艺术家也不用被迫和商家一起互相压价或抬价。发生了其他费用(如运输费等)则另加。这样对陶艺家、商家和消费者都是公正的。只有这样,收藏者才买得放心,才
能获得艺术享受,并在一定时间里获得作品增值的乐趣。当然,对作品的定价,艺术家自身是关键,普通作品什么价格?精品什么价格?商家为他们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和资讯参考。商家的可操作空间就是:如何提高自己在业界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何说服买家购藏作品?如何获得更多的收藏购买者资源?如何说服艺术家愿意留出商家满意的利润空间等等。
只要陶艺品在市场上交易,就一定会有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发生。
很多人买瓷器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就是听中间人的介绍,至于画得好不好,他们会觉得,连行家都见仁见智,一般人谁说得清?所以“帽子”才是硬指标,由于我国的陶艺品市场越来越看重艺术家的“帽子”这个硬指标,帽子多了,钱也就跟着来了,因此一些艺术家(甚至奋的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家)出于利益的驱使,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为了“职称”、 “帽子”、 “称号”而奔忙。掺水的“帽子”、 “称号”多了,最后“李逵、李鬼”都分不清,那就什么“帽子”、 “称号”都不管用!
——方文贤
主持人:三位嘉宾就当前我国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方式、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谈了各自的观点,并且涉及陶艺品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表象、真相与乱象,请各位专家能否就此再做深入探讨?
王立军: 当前我国的陶瓷艺术品市场总体上还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存在着鱼龙混杂,充斥着价格泡沫化、工艺机械化、生产批量化等弊端。价格泡沫化的一个典型手法,就是通过拍卖会等形式进行虚假成交,把成交价炒到极点,然后以此“非实质性成交记录”作为今后交易价的参照标准。例如,某商家把一个艺术家的一批作品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断,然后通过拍卖行运作,给拍卖行缴纳一定的佣金(关系好的连佣金都不用交),拍出一个虚假的高价成交记录,然后以此件艺术品的成交记录为参照标准,带动买断的那一批作品逐件高价出手,或给银行抵押时作为参考依据,从中谋取暴利。
1986年11月28日,新中国第一家拍卖公司——广州物资回收公司拍卖行成立,至今20多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具有文物拍卖资质的公司已达240余家,还不包括网上拍卖。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确实在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建设中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不少拍卖行为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味”,公开、公平、诚信原则被一些从业者渐抛脑后,有的为了牟取暴利,挖空心思设下了种种陷阱。
例如一种乱象,叫“自买自拍”:某家拍卖公司,接到送拍的好拍品时,故意将其价格估得很低,并与送拍人商量了保底价,结果自己以别人之名以保底价买下,等以后合适时机再次拍卖,拍出高价。据报道:北京某拍卖公司与送拍人签订了拍卖乾隆真迹《岁寒三益》作品的拍卖合同,双方约定保底价5 万元。拍卖前,拍卖公司打电话通知送拍人,有人出4.5万元买断, 已拿走画作,扣除佣金后的款己汇到送拍人账上。可是送拍人不同意,拒收该款,并要求公司追回画作。但拍卖公司以拍品已送拍,送拍人按合同同意交易为由,拒绝其要求。最终,这幅《岁寒三益》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落槌价高达122万元人民币。拍得此《岁寒三益》者,即是之前的买者。此后此画又转卖给宁波某公司,而他正是该公司的法人,实际上都是同一买者。之后,这幅《岁寒三益》送嘉德拍卖,保留价已升到200万元。目前法院已受理了该案,此官司无论谁输赢,可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品拍卖这潭水,不是一般的深。
前面我说过,拍卖会事后都会把自己的成交额公布在媒体上,只多报,不少报,何故?其目的很明显,卖出的成交额大,自然宾客盈门,引来众多的卖家和买家。事实上这些公司所公布的成交额不少是虚假的。其中形形色色的歪门邪道,可谓十分精彩。谓予不信,仅举几例:
有的画家,画作不怎么样(当然也有画得不错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及画作的价格,便与拍卖公司联系,选几幅画去拍卖。拍卖时找几个“托儿”,一个劲地举牌,将该画家作品的价格拾得很高,然后落槌。其实是自弹自唱, 自己买自己的画,最后给拍卖公司一点佣金(或者送画)就行了。有的与拍卖公司关系好的,连“意思意思”也不必了。事后便在媒体上吹嘘, 自己的画在拍卖公司卖了多高价钱!并依据拍卖公司的图录记载来销售自己的作品。几番炒作之后,这个画家的名气自然大了,价格也就上去了。画作有很多虚假交易,我想陶艺品交易也同样有这类现象。
有的艺术品高价则是由少数经销商刻意炒高的。如部分当代艺术品,早年大量流出国门,被许多藏家和艺术机构抢先低价收藏了,有的艺术家被经纪人以相对低价位“买断”,再经包装、炒作,拍卖公司不断自弹自唱高价“成交”,造成“作品看涨”的假象。有媒体称,不少“暴发户” (基金经理、企业总裁、石油富商、歌星、模特和演员等私人收藏家)艺术品位不够,却大都愿意斥巨资投资艺术品,其中不乏盲目成分。一位艺术市场观察家形象地说:“中国人用耳朵买画”,他们多半听信于艺术品市场经纪人、操盘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摇唇鼓舌,一激动便慷慨解囊。事实上我国许多搞艺术收藏的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中的“高档艺术礼品”置办者,根本看不懂画作的好坏、价值,只认作者名气,即所谓“名人字画名在前”,这类人和这类交易多了,艺术品市场的价格自然盲目地被人为拔高了。
所谓古董艺术品收藏更是如此。我走过全国几十座城市,看过上百万件藏品,拜访过上千名“收藏家”,发现我国搞收藏的人,竟然十有八九是收藏赝品的,亦即我国古董艺术品市场竟然是以赝品为主流的!所以我经常会给一些所谓古董收藏者泼冷水,不泼冷水怎么行?那些大量的、成批的、形形色色的“古董、文物”赝品,都是近20年来各地大量藏友头脑发热时买的。现在怎么样?许多人后悔了,可是牙被打掉了,还只能往肚里咽!为什么?因为要面子,说出来怕丢丑!如果你一个搞收藏的人,买了假货,别人知道了,会说你眼力不行!搞文物收藏的,就怕别人说这个!搞文物收藏眼力最重要,你没有眼力,你就什都不是,别人就会瞧不起你,所以买了假货他还不敢说!这在客观上又助长了文物收藏市场假货、赝品的泛滥。
当然,我列举这些乱象,是为了说出艺术品市场的一些真相,并不想打击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我有时给收藏市场泼点冷水,只是提醒大家,对艺术品收藏,对文物收藏,收藏者应当理性一点,清醒一点,不要花冤枉钱!我把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比喻为“双刃剑”,把我的新浪博客取名为“双刃剑王立军”,本意就是:对真善美(真的、好的、美的)满怀深情地保护;对假恶丑(赝品)毫不留情地砍杀!你买了赝品,我还说好那是害你,说不好才是爱你!宁愿被你骂一时,不愿被你骂一世!
方文贤: 有关陶瓷艺术品市场的一些表象、乱象等问题,前面我也说了,只要陶艺品在市场上交易,就一定会有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发生,这就是表象之一。我听一位资深大师说过,很多人买瓷器不是用眼睛,而是耳朵,就是听中间人的介绍。例如有的购买者需要置办不同层次的陶艺礼品,就需要选购与之相应层次的大师作品,不管这位大师实际水平高低,也未必能分辨出这件作品综合价值如何,只要是相应层次大师的作品就可以。至于画得好不好,他们会觉得,连行家都见仁见智,一般人谁说得清?所以“帽子”才是硬指标。至于假象、乱象,那就更复杂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我国的陶艺品市场越来越看重艺术家的“帽子”这个硬指标,帽子多了,钱也就跟着来了,因此一些艺术家(甚至有的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家)出于利益的驱使,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为了“职称”、“帽子”、 “称号”而奔忙。甚至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这是很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因为掺水的“帽子”、“称号”多了,最后“李逵、李鬼”都分不清,那就什么“帽子”、 “称号”都不管用!
现在还有一个涉及法律的仿冒、伪作现象,这个现象可以说目前在业内很多人都心知肚明。手法之一:狸猫换太子。比如某人,买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国家大师作品,请来高手仿制,然后把原作自己留下,将复制品和原作品收藏证书配在一起高价转卖,牟取暴利。由于作品仿制逼真,又有收藏证书,别说一般买家,就是业内人士也很难看出破绽。现在陶艺品市场上,因为一般买家对大师作品真伪难辨,所以只能把收藏证书看得很重。收藏证书上有大师本人签名盖印,又有大师本人和这件作品的照片,看上去证据确凿,似乎不能不信。却不会想到证书是真的,作品是假的。其实作品配收藏证书,我认为是多此一举,中国的字画艺术品交易,好像都没有另外配什么收藏证书。手法之二:李代桃僵。在景德镇,千百年来的瓷艺传承方式都是父母传子女、师傅(老师)传弟子。 “近朱者赤”,久而久之,子女的作品风格像父母,弟子的作品风格像师傅的大有人在。而市场上大师的作品供不应求,且价钱很高,大师自己画应付不过来,怎么办?出于利益考虑,于是,大师的子女仿父母、弟子仿老师,再由大师本人签署收藏证书认可,当成大师本人作品推向市场。这种现象,仿冒者和被仿冒者(大师)同在一条利益链上,连官司都没得打,你就是明知买错了,也拿不出证据来。收藏者要避免上当,只有加强自身对陶瓷艺术知识的更深了解,甚至有必要请业内正直可靠的行家来帮忙辨识真伪。
李申盛:谈到当前我国陶瓷艺术品市场存在着的一些表象与乱象,其根本还是一个“利”字,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世人不为追逐利益,这个世界也许会清净很多。市场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只要有利可图,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施展魔力,我们很多陶瓷艺术家们,虽然过上了富庶的生活,有了极高的身价,但并没有丢失十年前那份创造力,这是很值得庆幸的。只是有的事情一旦与商业利益相结合,往往会产生出一些畸形的行为做派。
当前陶瓷艺术品市场常见的一些乱象(包括价格乱象)五花八门,两位专家谈了很多,我从另外方面举两个影响市场价格的例子:
例一,对于近年一些过于低级且频繁的展销会,有不少人予以肯定甚至赞赏,觉得它能繁荣市场、解决就业。在我看来,这类展销会对于发展陶瓷艺术来说,有弊无利。
其实,世界上鲜见哪个国家的高雅艺术品会像我国一些瓷区这样大造声势办展销会,广泛动员,多方参与,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一浪高过一浪。仿佛是搞一场有组织、有谋划的“弘扬陶瓷艺术,普及千家万户”的运动,开始是第一批吃展销螃蟹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于是,在赚钱效应诱惑之下,一些开店的、送货的、打工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纷纷仿效下水,甚至一些工艺美术师乃至大师们也不甘寂寞,唯恐人后。自然也有赚了的,更多的则是赔了本钱,赚个吆喝。热衷于办展销的人们,历来就是自发组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它使得以假充真、以次充优、不讲诚信、一锤子买卖成为办展销者的基本心态。仿佛非要把一个本该高雅和神秘的艺术品种通过一种叫“展销”的魔箱让它变得平凡起来,变得掉价起来,并使之低贱化、地摊化,才善罢甘休。很多有识之士对此嗤之以鼻, 明智地选择了退出,维护了对自己艺术高雅与神秘的坚守。
这里有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景德镇雕塑瓷厂。在展销会最红火,特别是出国办展销会盛行的时候,雕塑瓷厂把十多年的仓库积压无论好歹都廉价大甩卖, 自然销售一空。可是到了现在,外地商家们却坚决不做雕塑瓷了, 因为雕塑瓷可比性极强,你原来展销时的一件雕塑瓷,100元甚至低于100元都甩了出去,而且反复展销,反复贱卖,终于使得景德镇雕塑瓷在外界的声誉包括价格体系被展销会击穿,外地商家经营雕塑瓷基本上难有利润和销售量,不敢做了,最终伤害到今天的雕塑瓷厂(除大师以外)的雕塑陶瓷的销售价格,导致市场冷清,这与往日该厂雕塑瓷的紧俏光景大相迥异。
有的拍卖会也是如此。如果说,低档无品的展销会是名副其实的“市井现象”,而某些“拍卖会”则是打着“大雅”旗号的“市井”不如的行为。
这几年,由于商家、藏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华人收藏圈里渐渐有了坚实的基础,为整个艺术陶瓷腾飞蓄积了巨大的力量。从2008年嘉德敲响当代艺术陶瓷第一槌,此后的许多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便日益火爆,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品不仅吸引了大量富裕阶层成为市场的参与者,也逐渐激发和影响了许多工薪阶层的收藏参与意愿,才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观察当代艺术陶瓷的多次拍卖,我认为现在这种对当代艺术陶瓷的拍卖价格,对于收藏者、投资者已经毫无参照价值。一次拍卖,假拍成堆。你只要跟拍卖行佣金谈妥,价格可以随你操弄,不要说拍到十万,百万,你想拍到千万甚至上亿都有可能。
另外,随着拍卖行对拍品征集越来越降低门槛和杂乱无序,使得很多现当代艺术陶瓷的赝品进入拍卖场。在一本“保利景德镇拍卖图录”上,第一、二页刊登两件作品(吴康和王步的),在吴康、王步后人频频交涉之下才最终撤拍。这只是两件浮出水面的事情,其实那次保利景德镇拍卖中还有其他的赝品。不只是保利,嘉德等拍卖行也多次出现过赝品拍卖。
在进入拍卖公司的一些赝品中,似乎已形成了某种“模式”:先是选择一位老龄著名艺术家(最好是已故的)或者大师,老艺术家创作时期长,其创作风格也会有不同时期的不同转变,这使得收藏者难以有效鉴别。甚至通过出书、写文章在书刊发表、记载等等,或者在某个展览上亮相,彻底将一批赝品“洗白”。然后通过拍卖公司的拍卖,通过登上拍卖图录记载,从而将手里的赝品悉数洗白,而能不能拍出去并不重要。
如果送拍者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话,他会安排人来高价接拍。比如一个赝品高拍到了50万以上,那么送拍者会安排人来接拍,此后可以派上两个用场,一个是继续参加其他拍卖,加上拍卖图录和上面的标价佐证,这件赝品就越洗越白,价格也越拍越高,不愁今后没有人来接盘。
但观每次所谓“著名”拍卖,大都是真来买瓷器的人少,而来假拍做戏的人多。虽然,一些现当代艺术陶瓷往后数年的拍卖依然会呈蒸腾向上之势,但假如这种艺术陶瓷的拍卖行为不是市场化本身的价格反映,而是一种幕后的操作,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收藏、投资者,也伤害到艺术家和拍卖行,伤害到整个艺术陶瓷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如果说形形色色的“展销会”还算是皮诺曹可以随意拉长的鼻子的话,那么,艺术陶瓷的虚假拍卖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新衣,美丽的童话最终将变成笑话。
主持人:诚如各位专家所说,当前的中国陶艺品市场的确是乱象频生,问题多多。可以想见,假如陶艺品市场销售混乱,价格无序,谎言与欺骗盛行, “贱、乱、差”充斥,其结果自然是真正的“高、精、尖”艺术难得应有的地位,这必将伤害到整个艺术陶瓷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希望中国陶艺品市场能够建立起一个让购买者放心的公正、公平、真实、诚信的交易市场和陶艺品价格评估体系。不知各位专家看法如何?
王立军:不仅是陶瓷艺术品,我认为,针对我国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现状,确实有必要成立一个能够对市场起到监督、管理以及制约,使其更加健康发展的这样的一个机构,组建这样一个机构或体系,首先要有一批一流的专家团队。
这批专家还必须要人品一流,理论经验和实战经验丰富,在对艺术品的鉴识真伪、估值高低上要敢于实事求是,讲真话,不怕得罪人。其次要对拍卖行业进行监管和督导。在国外,好多国家都成立了拍监会,我认为目前我国也应成立拍监会,就像银监会、证监会一样,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督导。如果有了拍监会的监督和制约,我们的拍卖市场就会逐渐走向正规,逐渐杜绝假成交和恶意炒作的事件。再就是政府要有相关法规,或者由行业协会建立相关标准参照,建立艺术品的定价分级机制,把新仿品和古董进行划分,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有参照价值的艺术品通过专家把关,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价格分级评估,从而为市场建立一定的艺术品价格参照标准,使艺术品的出售与购买都能够有据可依,有标准可参照。同时,对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行为建立起一定的管理规范,对违反法规的市场行为(如虚假拍卖、虚假交易和公开发布虚假市场信息、恶意炒作等)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甚至把屡犯劣迹的拍卖机构、相关商家、相关从业人员永久逐出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告别“古玩古玩鼓捣玩”、 “古董古董看不懂”的市场乱象,把政府或行业协会对市场的监管落到实处,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才能够逐步走向正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艺术品市场价格评估机构、评估机制和认证体系,才可以有效遏制当前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泡沫,让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消费者买得放心。
当然,这个评估机构首先要具备权威性,所选专家不仅必须人品一流,公正廉洁,还要对艺术专业、对市场的各个环节了解熟悉。所选专家不但懂理论,更要懂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但要着眼于一件艺术品本身去考量、评估、定性、定价,还要参考国内外同类艺术品的成交记录,从当前市场的需求度和稀有性去分析,既要考虑其经济价值,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多方面多层次地去分析,这才有评估的权威性。此外,对目前艺术品市场已有的评估机构进行清理,对不正规的要促使其走向正规,不够从业资格的要敦促其取得资格,否则取消其从业资格。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管理艺术品市场,杜绝目前的艺术品价格乱象。
方文贤: 我们的陶艺品市场如何能做到规范管理,做到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个月或者一年半载可以建立起来的。
作为收藏者,我觉得,你现在急需做的就是,如何有效地维护好自己的权益?你既然要想进入这个领域,就一定要努力学习相关陶瓷艺术知识,事先做好功课。还包括多请教行家,多一些独立思考。正如我前面说的,你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坑蒙拐骗的事到你头上的情况就自然减少或消失。假如你暴虎冯河,一点知识积累、市场信息的了解也没有,那是注定要上当受骗的。至于建立一个权威的陶艺品鉴定和价格评估机构这个问题,以前也有多人探讨过,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得起来的事情,甚至弄得不好,假如这个所谓监管机构、这个真伪优劣鉴定和价格评估机构中的人员要是搞腐败,就很有可能跟不法商家、无良卖主联起手来一起坑害消费者,那对整个陶艺品市场来说,将是更大的损害。在中国,这类事情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所以我经常说那句老话:求人不如求自己,知识就是力量。你想要进入这个行当,就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多请教行家,多一些独立思考,防止上当受骗。
李申盛:两位专家对如何规范陶艺品市场的管理和建立收藏市场价格估价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讲得很详尽了。我觉得一个健康守法的市场专业经纪人队伍,对于艺术品市场的价格稳定和调节作用也十分重要,这在国外已经得到了业界认定和法律保护的,并且也是以此作为艺术品市场是否成熟的一种标志。我在前面也说了,艺术家和经纪人之间,那种约定俗成的,稳定、长久而又相互诚信合作模式,是一种彼此多年合作形成的默契,我把这种模式看成这个行业的一种良性的市场生态,它反映了艺术家和商家、和经纪人鱼和水的共存共生关系,也体现着良好的商业道德和市场行为准则。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艺术家和商家(包括经纪人)都能够在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留下良好的口碑。假设原本设定50元/件(这个“件”,是景德镇独有的一种计量单位,如说某作品100件、200件,是指该作品的规格大小,不是说有那么多作品数量),经销商家或陶艺家本人硬性拉升到80元/件,其涨幅就是30元/件,假如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较长时间的实际价位并不具有这种涨幅,那这样盲目拉高,作品卖不动是其一,艺术家和商家的市场信誉也会受到伤害,收藏者一旦了解实情,他会对艺术家和代理他作品的商家(经纪人)感到不满,会把这种不满情绪在圈子里散播蔓延,在网络化时代,可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可能是“一传千、千传万”,而在整个收藏界失去了口碑,对艺术家和代理他作品的商家的伤害都将是致命的。
原本市场前景看好的艺术家,其作品如被硬性拉升过快,就等于把自己的市场架空了,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艺术家在没有商家唆使的情况下,最好能够稳定自己作品的市场价格,即使涨价也应该适度,才值得收藏者购买。他应该给收藏者留下在一定时间内升值的空间。这才是一种良性的、讲诚信的市场行为,他才能在消费者中获得更好的口碑。同理,商家(经纪人)也应该要有长远的眼光。一个成熟的、健康守信的行业市场,必将进入透明化、共赢化和理性营销时代,它最忌一锤子买卖,蒙住一个算一个,它必将告别暴利,埋葬欺诈,讲求诚信是金。所以我觉得,谈陶艺品的市场价格与交易方式,规范和加强市场交易管理是一个方面,而归根结底与做人有关。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家或艺术品商家,红火了两三年就消失了,究其原因,还是先在做人上出了问题,才会在做生意上出问题。而把握分寸,克制收益,在消费者中间树立起良好口碑,你才能成为百年长青之树。
主持人:三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使得我们这个话题亮点不少,精彩频现。希望专家提出的许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能够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能够引起本行业中的艺家、商家和藏家们的认真反思。毕竟市场在呼唤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真实、诚信”的艺术品交易共识,在呼唤整个艺术陶瓷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感谢三位嘉宾!
(责任编辑:蒋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