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厂下岗工人13年艰苦创业 |
段国明:从白手起家到身家百万 |
段国明,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1966年出生,1996年从红星瓷厂下岗。下岗之后,从最初的小作坊开始做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河北一家酒厂取得联系,获得酒瓶订单,至此开始崭新的创业路。 高新区第二期工业园,相对于城市划分的定义,绝对属于边缘的角落。然而,放眼一间间装饰一新的厂房和耳闻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后,可以肯定,不久之后,这里又是另一片繁华的诞生地。 段国明现在的陶瓷厂房就坐落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当段国明开着“广本”座驾前来迎接记者时,“段总好”的问候多少还是令这个本色的中年男子有点不自然。 这很正常。短短几年的时间,从骑着自行车上班、为他人打工,到现在自己开着“广本”张罗招人,洽谈业务,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13年的打拼都已经过来了,适应肯定没有问题。尽管身家已经过了百万,但工人家庭的出身,令段国明始终保持着奋斗的状态。 而立之年下岗 1995年12月,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站在而立之年的门槛上的段国明怎么也没想到,他可以不用去上班了,领完最后一个月的200多元工资,他下岗了。在他端着饭碗和同样从红星瓷厂下岗的老婆商量着要干点什么时,失去了方向的感觉让他半天咽不下一口饭。 怎么办?肯定要养家糊口的。1980年,段国明14岁时,便随父学艺进厂。一家子的陶瓷工人,在突然下岗之后,这个没有什么家底的家庭开始要为生计而奔波。 学了10多年的陶瓷,肯定要干陶瓷了。在1996年春节过后,段国明开始到一家私人作坊里打工。由于以前他学的是利坯,所以他的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但家里其他的“陶瓷工人”他就照顾不上来。 “一家子都是干陶瓷的,不如我们自己来搞个小作坊。”段国明的提议得到家人的赞同。说干就干,在为别人打了几个月的工后,段国明也在红星瓷厂租赁了一个地方办起自己的作坊。 最初的小作坊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在段国明一家人看来,就是大家赚钱吃饭的地方。家里四五个人,再加上请了两三个人,小作坊经营得还算不错。段国明说,当时干得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发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但也仅此而已。 迎来转机 毋庸置疑,当时开小作坊,段国明做得很累。在小作坊里,段国明不是什么老板的角色,而更多的是工人。当时,段国明的小作坊主要生产碗、盘等日用瓷,段国明回忆说,如果不是一次朋友的牵线搭桥,也许到现在他还在小作坊里为生计而劳累。 那是2001年的一天,一位正在河北卖瓷器的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就在不久前,一位当地酒厂的人到他们展位上询问酒瓶制作的情况,“酒瓶你能做吗?”面对这样的 机会,段国明想都没想肯定地回答道,“能!”酒瓶,段国明肯定会做了。“各种各样的花瓶我都做得起来,还做不来酒瓶。”当时的段国明就是这样想的。通过朋友介绍,段国明很快与那家酒厂取得了联系。酒厂当时提出要求,让段国明先设计好几个样式,样式通过之后,再做酒瓶,如果这一切都通过了,那么就签订合同。 又要设计样式,还要确保成功,一时之间,段国明忙碌了起来。加班加点自是不在话下,更主要的还是要拿出让酒厂满意的东西。 尽管没有学过设计,之前也没有做过酒瓶,但凭借着钻研的劲头,段国明设计和试烧而成的产品都通过了检验。第一次做酒瓶赚了多少钱,段国明已经记不住了,但有一点他不会忘记,那就是他也许要从此开辟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了。 做大做强 2月18日上午,在段国明的陶瓷厂采访时,恰好来了三位专程从河北过来洽谈业务的酒厂代表。段国明说,现在他除了每年固定参加几个比较大型的糖酒博览会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在家里督促生产。 2004、2005这两年是段国明的酒瓶生意真正做大的时候。在2006年,响应市政府“退城进园”的号召,他便买下了现在的土地开建了属于自己的工厂。 现在的吉缘陶瓷厂有30多位请来的工人。尽管已经是一位颇有身家的老板了,但段国明还是经常自己上阵,从酒瓶的最初设计,到最后成型,段国明都全程参与其中。 在段国明的办公室内,各种各样的酒瓶是一道风景线。除了一些收集而来的特色酒瓶,更主要的还是公司设计的。从最小的能装2两半的瓶子到能装30斤的大坛子,一应俱有。段国明说,现在各种各样的酒瓶已经有上百种了,可以满足不同酒厂的不同需求。 在段国明的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今年的金融危机也让他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一些酒厂不太景气,订单也没有那么多了。”除此外,段国明说,现在竞争也激烈,以前一个瓶子如果能赚5毛的话,现在只能赚个2毛多了。 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段国明还是很有信心将自己的生意做好。一直以来,段国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发展,买车、建厂房等都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所以公司没有呆账、坏账。对于这样的发展,段国明说,这样做他心里有底,不用整天计算着要还别人或银行的钱,做得踏实。 这也许正是工人家庭出身留给这个中年汉子的生活、工作理念。勤恳做人,勤奋做事,从下岗后开始创业,白手起家的段国明更懂得这里面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