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景德镇瓷器正在充满风险的十字路口徘徊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春节对于几家江西景德镇陶瓷厂的中国员工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当大多数人被节日的祥和和喜庆包围着的时候,这些兴冲冲去瑞士伯尔尼布展的陶瓷厂员工却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签证即将到期,但是他们的上万件货品却只卖出了一小部分。如果带着余下的货品打道回国,那意味着这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瑞士之行空手而归;如果硬着头皮留下来继续卖瓷器,却又发现他们的展品已被布展方打入了冷宫。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质地精良、造型轻巧的景德镇瓷器第一次在海外市场碰钉子了。几年前,在南非、欧洲等海外市场,就曾经上演过多场景德镇瓷器铩羽而归的凄凉一幕。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国内,景德镇瓷器近年来也常常传出赔本赚吆喝的消息,名气很大,价格不高,但却少人问津。2004年,上海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举办前期,组委会最早给了景德镇30个参展指标,然而,在对景德镇的送选作品进行初选时,出人意料地挑不出10件符合要求的作品。
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相比,景德镇现在已经风光不再:发展势头不及广东潮州;总量规模仅相当于江苏宜兴的一半;产业特色不及湖南醴陵;陶瓷产品出口意识不及河北唐山;建筑卫生陶瓷不及广东佛山、山东淄博;优化产业集群思路不及江西德化。景德镇,这个拥有丰富瓷土资源、以“千年瓷都”美誉驰名海内外的江西古城如今感受到了一种尴尬,曾经“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景德镇瓷器不再那么受人追捧,仿佛成了落难千金。
为重新唤起人们对“景德镇”品牌的关注,去年底,12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及数十位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携带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精品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展出,但效果同样不如人意。对于这一次可谓代表当代景德镇最高陶瓷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大师们的作品还是没有适应今天现代市场的需求。
浮躁之弊
目前,在景德镇这座拥有150万人口的瓷都,陶瓷从业者有近10万,而从事陶瓷绘画创作的占到2万。其中,正教授和国家级陶艺术师就有100多位,占全国的1/3强。如此庞大的创作队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而拥有这样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的景德镇瓷缘何缺少创新?
是小作坊粗制滥造的伪劣艺术瓷使景德镇艺术瓷声誉受到了损害,并进而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景德镇市国有陶瓷企业的改革、改制,数以千计的陶瓷小作坊应运而生,这些陶瓷小作坊吸纳了景德镇数以万计的下岗职工。但由于规模小,生产的多是粗制滥造的仿制品。以地摊式的展销方式向外销售的这些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在令景德镇瓷声誉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涉瓷知识产权官司。据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计,近3年来,该院审理各类涉瓷知识产权案件涉案金额就高达5000多万元。
纵观今日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时“跟风跑”,谁的作品价高就跟谁跑,最终在“银子”的引诱下很多有才气的艺术家把陶瓷与绘画过分嫁接,且画出来的东西总是跟别人姓,早已把创新是艺术家的灵魂的祖训抛到了脑后。不少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文化内涵摒弃,为了多赚钱,不愿花时间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去挖掘民族文化瑰宝,眼睛盯着的仅仅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少工艺大师还在以瓷器为载体表现中国画,而没有开创陶瓷本身丰富的材料语言,这与当代国际陶艺走向大相径庭,因此,很难得到国际同行认同。
营销之痛
景德镇陶瓷除了生产要打破传统和古老的观念,推陈出新,其营销方式也需要创新。景德镇瓷器之所以屡屡陷入困境,与它没有寻求更为科学和理性的营销之路不无关系。
好的营销要以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前提。从多起景德镇瓷器开拓市场败走麦城的事件中可以发现,在进入到一个市场以前,这些景德镇瓷企业都疏忽了一件事,那就是认真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他们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有了名气就不愁没有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几年前景德镇瓷器落难南非市场的事件为例,在一股盲目的“南非淘金热潮”的带动下,景德镇瓷器企业接二连三地到南非组织展卖,但南非市场对于工艺瓷器的需求却十分有限,而在有限的需求中,景德镇瓷器又恰恰处于市场空档:南非当地的有钱人缺乏认同度;认可程度高的华人要么就是经济能力有限买不起,要么就是有多方渠道可以买到这类陶瓷艺术品。由于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这片富产黄金与钻石的地域最终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伤心之地。
此外,景德镇瓷器的营销手段很多仍然停留在传统水平上,比如游击式的个体化营销,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企业化,进入国际市场时更缺乏先进的、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营销策略。这些都阻碍了景德镇瓷器更好地占领和开拓市场。
如今,没有经纪人更是现代景德镇瓷器的一大憾事。如果有了经验丰富的经纪人,他们就可以在市场需求与瓷器生产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景德镇的精品更好地推向市场。今后几年,瓷器市场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如果真所料,那么,景德镇瓷器的营销策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有所改变,创新之旅就该由此起步了。
重生之路
景德镇瓷器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领头羊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但其领头羊地位主要表现在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瓷的“跑火”与作坊瓷的产量庞大上。在当代瓷器收藏持续升温的今天,陶瓷收藏界的消费群体主要以50岁左右的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对以绘画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名家名瓷青睐有加,而对于充满时尚气息的陶瓷作品情有独钟的年轻一代,由于缺乏购买能力,尚不足以形成主流市场,其结果就形成了目前景德镇的名家名瓷持续“跑火”的局面。这正是当前陶瓷收藏市场不成熟的反映,有钱人不懂陶瓷,懂陶瓷的人没有钱,购买群体对艺术陶瓷作品缺少真正的鉴赏能力。大部分人追求的也仅仅是艺术家的名气,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家为了金钱而产生浮躁心态,沉不下心来创作更为优秀的作品。也许再过10年,钟情于时尚陶瓷艺术作品的年轻一代将逐步成为市场的消费主体,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瓷的市场格局发生巨变:屡屡遭遇寒流的地摊式陶瓷展销已折射出景德镇瓷器的潜在危机——随着人们审美观点的不断变化,缺少整体创新的景德镇瓷器将会不断失去生存空间。到那时,景德镇这座巨大的陶瓷艺术“金字塔”在市场的冲击下随时都有轰然倒塌的可能。
如何重振景德镇瓷器的辉煌?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也许正是景德镇瓷器的创新之所在。景德镇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的品牌与人才等诸多优势迅速引进外来资金与先进的市场运作理念,加速瓷器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改变大而散的作坊式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凭借产业发展的优势吸引并留住大批优秀的工艺人才与美术人才,使人才的效应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拉动整个人才队伍在瓷器行业整体繁荣的前提下迎来创新的春天。
景德镇瓷器何去何从?是浴火重生,抑或就此沉沦,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