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艺术文章中心>>收藏品市场·故事>>正文内容

景德镇蜕变·一座兴衰起伏的陶瓷工厂

作者:毛国中/文 来源:景德镇一周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27日 【收藏】【查看评论】

景德镇,这座让人在第一时间想起陶瓷的赣东北城市,在1700多年陶瓷工业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孕育着新的商业繁荣。
我们穿行在景德镇悠久的瓷器工业文明和历史深处,追寻着这座千年瓷都的辉煌与荣耀,兴衰和起伏。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甚至繁衍了无数陶瓷工商业传奇。而且这些历史,还将甚至永远影响着景德镇乃至中国的陶瓷工业。
今日,本报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通过平静梳理、中性叙述来透视景德镇这座陶瓷“工厂”。我们不会对某项技艺过度赞美,也不会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追问,我们更不会对景德镇陶瓷本身进行过多的描绘。就像看一部纪录片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地
对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客观铺陈。
窑炉数据的变化
清康熙年间,一位法国传教士曾写过—段描述景德镇的文字: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
从这段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当年景德镇陶瓷已经非常兴盛,而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的确是鼎盛时期,就像那位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据市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明末清韧的时候,景德镇已有10万人从事陶瓷及相关工作。解放初期,景德镇的窑炉大约不到100座,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窑炉数量增加到200座以上。1995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后,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纷纷改制和划小承包,窑炉的数量锐减到50条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窑炉是指有一定规模的,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梭式窑和小土窑。”该瓷局负责人补充道。
从这些不断变化的窑炉数据看,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确经历了几代兴衰和跌宕起伏。在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我们根本无法统计,那就是家庭作坊生产用的梭式窑。“这些占地面积小、效率低的梭式窑至少也有个三四千座吧,因为在景德镇绝大多数家庭具备了原料调配、制坯、上釉、烧制甚至手绘的陶瓷整套制作技术,景德镇曾经遍地开花般诞生了数千个家庭瓷器作坊。”曾经是家庭作坊业主的熊师傅告诉笔者。
两位老工人的叙述
80岁的余昭玉和75岁的许英年是景德镇陶瓷工业的两位普通老工人。但是他们在民间却被称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活字典”和“死档案”。因为前者是个记忆力超强的老人,虽然已经80高龄,但讲起他一生所经历过的景德镇生活,几乎不假思索,娓娓道来,而且层次分明。后者许英年老人则因为从1950年开始收集关于景德镇陶瓷的所有文字、数据资料而在民间得名“死档案”,并多次被当地媒体、政府授予保护相传承历史资料有功的嘉奖。
在许英年位于江家下弄86号的那间破旧的老民房里,珍藏着数百本(件)关于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资料,小到当年的文件、通知、奖状和笔记本,大到早年的陶瓷年鉴、发展简史,细到当年所有陶瓷厂的年产值、利润率和员工数量等数据,许英年只要一打开用红绸子捆着的各类纸箱,基本都能找到。 ,
生于1929年的余昭玉,10多岁开始在工地做建筑工人,25岁那年,他开始从事陶瓷窑炉工作,直到退休。余昭玉告诉笔者:“我开始做窑炉的那一年,很多人都说我运气好,找到了一份技术活,而且可以做一辈子。”显然,一份窑炉工的职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地位的,那时的人们似乎把陶瓷产业看成了是一个非常吃香而且永不停息的大产业。
曾经出差到佛山、淄博等地考察窑炉建设的余昭玉虽然没有在数量上给我们介绍窑炉的变化,但他却在窑炉改造的进程上,给我们勾勒出了景德镇陶瓷发展、进步的曲线:
1956年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做煤气发生炉,后来在1958年建设了约200多座圆窑(北方人称包干窑),但这些窑需要很多人工去维护和工作。1965年,景德镇开始大建隧道煤窑,并首次实现了节煤50%、人工减少2/3的效率增长。“这些窑炉起初是从日本、捷克引进,1970年以后各厂响应政府号召减少污染,开始在窑炉公司帮助下,将这些隧道窑的其中一段进行改造,从煤窑变成油(重油)窑,虽然污染小,但是成本上升了很多。”余昭玉说。1984年国家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当时的轻工业部开始鼓励景德镇陶瓷产业推行“(煤)气窑生产”,并由此促成了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的成立,集中供气给各陶瓷厂使用。
余昭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5年,光明瓷厂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先进煤气窑。余昭玉说:“那条进口窑炉无论从节能、高效和环保上都是国内窑炉所无法比拟的,不过它的价格很贵,大约是130多万美元,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上面要求所有陶瓷厂将出口退税获得的美元集中上交,帮光明瓷厂从德国购买窑炉,然后各个厂效仿该窑炉进行改造生产,这样便节约了很多钱。”
近代景德镇:两兴两衰
市经留委副主任罗军告诉笔者,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的骄傲,也是景德镇陶瓷辉煌的一个重要缩影。而研发出青花瓷的时代就是元末明初时期,那时候的景德镇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法国传教士听说的那样:“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后来随着清朝末年政府的衰败,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开始放缓,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和后来的八年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了一个陕速衰退周期。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解放初期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开始得到了恢复,国家开始计划对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整合,像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等十大瓷厂陆续筹建并投入运营,造就了景德镇陶瓷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市邮政局广告公司总经理刘敬波给笔者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邮电部门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单位,却有一些职工主动放弃,要求到国营陶瓷厂上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景德镇陶瓷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几平超过了很多职能部门。”刘敬波说。
1995年开始,景德镇陶瓷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样,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市场反应迟钝,未能融合市场需求,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时期。随后大规模的转制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国有企业,景德镇陶瓷也面临着股权、资产和利益的再分配。张师傅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到最后,仍然逃脱不了下岗的命运,而像张师傅这样的工人,在景德镇陶瓷行业更是数不胜数。
两种体制的冲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陶瓷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时候刚刚被设为江西省直辖市的景德镇开始将“振兴陶瓷工业”定为发展方向,在国家、省、部等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整合已经支离破碎的民间陶瓷厂,统一规划新—轮的发展方案。从1949年创建建国瓷厂开始的10年间,景德镇先后创建了光明、艺术、红旗、红光、建筑、东风等十大国有瓷厂。市经贸委副主任罗军告诉笔者:“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这些瓷厂的先后创建,都是由国家计划好,哪些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厂专供出口、哪些厂做内销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且从产品的样式、生产、价格、销售渠道和用途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
老工人余昭玉笔者,计划经济时期,新华瓷厂、景兴瓷厂等工厂被国家计划列为民用瓷厂,它们生产的所有瓷器专门供应给国内的需求,而其他的一些工厂则专门负责出口产品的生产,这样一来,每个厂的赢利能力和机会都被“计划”好了,负责出口的瓷厂因为价格高和市场大,都非常红火,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国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内销的企业业绩平平甚至亏损。“不过像新华、景兴等—些内销的企业是国家允许亏损的,因为它们的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这也就是我们听说的‘大锅饭’,只要你按照国家计划去生产、按照计划好的供应渠道销售,工资、福利等照样享受,而不是看效益好坏来分配。这些亏损的内销企业将由赢利的出口型企业来填补资金空缺。”余昭玉说。
罗军告诉笔者,计划经济中的陶瓷厂只负责生产,销售则是由省陶瓷销售总公司和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分别负责内销和外销,生产任务的安排则由省陶瓷工业公司统—下单。“这样—来,也决定了景德镇陶瓷厂只是单—生产性企业的性质特征,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被计划分离到其他国有部门负责。以至于这批企业因为研发和销售能力不强,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中出现‘水土不服’和衰败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计划经济在上世纪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轮兴盛,并使之得以传承。”罗军补充道。因为当时国家的统购统销、统一生产规避了很多社会矛盾,特别是扩大了就业,在短期内使景德镇陶瓷得到快速发展。 ·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昕—位研究员对笔者表示,因为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体制较为固化,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之后,它根本不能瞒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花色甚至大小有着不同的喜好,而“计划内生产”的模式正好违背了这—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景德镇的陶瓷厂在1995年左右开始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靠近沿海地区的潮州陶瓷企业及时改制、迎合市场需求作出调整之后,已经深陷固化模式的景德镇陶瓷企业更是受到多重压力和制约.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开始急剧下滑。
那么,在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景德镇陶瓷的出路在哪里?它能否在市场经济中扛起中国陶瓷工业的大旗?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 上一篇:评大师不应受名额限制
  • 下一篇:景德镇蜕变:重振瓷都雄声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