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瓶、罐等容器常见肩部形式之一。造型为肩部向下倾斜,与腹部自然衔接成圆弧形。此造型于历代瓶、罐、壶等器物上均有所见。
陶瓷器上用于提携的梁状部件。两端粘接于器物肩部,多呈向上弯拱的条形。于新石器时代陶制提梁卣以及明、清时代瓷质或紫砂壶上皆有所见。
耳的式样之一,形似古代兵器戟,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品种有青花、斗彩、仿官釉等。典型器如明正德青花戟耳香炉、万历青花戟耳瓶、清雍正仿官釉戟耳瓶、嘉庆斗彩戟耳瓶等。 (乾隆…
瓷器耳的式样之一。即将器物的耳作成象头,象鼻作成环形弯曲,尖端粘附于器壁,有的还于象鼻上套有圆环。最早见于元代景德镇窑制品上,如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提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见图9)。 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渣斗 一种日常用具。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刺等渣滓,故名。撇口,鼓腹,圈足外撇。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棒槌瓶 一般为民窑产品,以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康熙时青花、五彩和洒蓝描金器都有这种造型。
琮式瓶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
葫芦瓶 因瓶体似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
提梁壶 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
筒式炉 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
黑釉 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