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铁线”是怎样形成的?
哥窑在烧成后常用人工方法把纹片着色。着色剂有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有色液体。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这类纹片在中国古书上称为“金丝铁线”(参见彩版3,图6.19)。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二次着色,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比一次着色更加明显。中国古代哥窑和仿哥釉的“金丝铁线”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着色而成。近代陶艺家为了制造新的纹片釉品种,还设计出别的着色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用含铁的液体着色,然后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烧一次,在高温下,铁着色剂在纹片中向四周扩散同时受到氧化,出窑后纹片处成晕散状,别有风味,这种方法中国古代没有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