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瓷是将泥巴涅成人物、动物、花卉烧成的瓷器。景德镇人亦习惯将此业称之为雕削。早在宋代,就有影青瓷雕问世。元代,已能成功地雕塑佛像。至明代,雕塑瓷的制作,也与其他瓷器一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四川峨嵋山报国寺的《庐舍大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釉青花加彩坐狮人》,安徽九华山的铜红釉《独角兽》等等,还有古今都畅销不衰的《五子罗汉》,相传也是明代生产的。至清代,雕塑作坊越来越多,题材更为广泛,有佛像、有历史人物、有英雄和仕女。动物方面有龙、狮、虎、马、牛、鹰、鸡、鸭等。装饰方法有红店加彩,也有翠蓝等多种颜色釉。
民国2年(1913年),福建闽侯县游泽长将明代雕塑大师何朝宗德化瓷雕风格带到景德镇,在福建会馆开业。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景德镇的瓷质和釉料不适宜仿制何(朝宗)派瓷雕品种,便果敢地把何派风格与景德镇传统手法结合起来,发挥彩绘优势创制出许多精品。他的每件作品都风靡中外,人相争购,景德镇所有瓷雕艺人,也群起效仿,把整个景德镇雕塑行业的技艺,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以后,著名瓷雕艺人有曾龙升、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和蔡金台等人,他们都系江西丰城人,其中多从师游泽长,故有“福建的名师,丰城的高徒”之说。他们各有所长,在发展景德镇瓷雕艺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排头兵作用。
整个瓷雕业,以丰城人为主体,只有少量的都昌人和福建人,他们中又以技艺和经济状况分为三等。第一等的制作人物,称为“洋装”货,远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国内各名山古刹也经常定做各种佛像。第二等的只以双狮、双鸡、双鸭为主,敷以或蓝或绿低温釉。也有专做规格细小人物的,在生意清淡时,也生产一些禁销的春宫人物出售,以圆形、方形、或桃子形的器皿中,两个赤身裸体的男女在做爱,造型逼真,获利甚厚。这种产品不仅卖淫人购买,财主们也购买,传说埋藏金银财宝时,上面放一春宫,财物便不会流失。第三等只做一些长不过二三寸的小人物,有的里面挖空,可当叫子吹,或是类似长短的小兔、小鸡等,在车站码头叫卖,他们也生产象棋棋子、小孩玩的圆弹子等等。
雕塑生产一般都是小作坊,有二三间坯房的,也有在民居屋中进行的。厂主既是老板,又是技术工,凭自己过硬的技艺,从创作到翻模,从配料到做坯,从上釉到装窑,几乎都由自己完成。技艺传授,完全是带子学艺,非亲即故,生产人员都是家兵家将,只有生意好的时候,在同行业中请一些工人来帮忙。当年,雕塑业不收都帮、抚帮的人为徒,都帮、抚帮也不收丰城人学艺,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垄断。
雕塑的泥料特别考究,既要在烧成中软硬适度,又要从里面白出,因此,多采用祁门和南港不子,配明砂高岭。尤其是人物的头、手以及裸露的胸、肚等部位,必须显得白嫩光滑。特别贵重的品种以及捏雕用泥,以高价购进临川滑石子和福建界牌泥。
至于工具设备却比较简单,只有一二副淘泥桶即可。另有釉钵、吹釉筒、泥布、水笔等。特有的工具有:
挜扒用竹子削成类似筷子的竹尖,头部呈圆状,再用火烤热稍为弯曲。也有黄杨木或紫檀木制成的。
刻刀常有宽、窄多种,镂、捏、浮雕者常多自配样式。
托板也叫方板,大件作品用33厘米见方,小件作品约20厘米见方。
小陶车与镶器转车同,为吹釉时旋转用。
瓷雕在发展过程中又按照品种不同,形成了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多项种类,并各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及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