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是“怪胎”吗?
如果你走进景德镇陶瓷馆颜色釉陈列室,仿佛立即就被层层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彩云所包围,那姿态各异的陶瓷造型,加之“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花釉真是绚丽多采,令人眼花嘹乱,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就其清素高雅的纹饰来说,以孔雀羽纹、兔丝纹,珍珠纹,虎斑纹,鱼子纹为佳;就其绚丽多彩的“窑变”色泽而言,其中宋钧花釉,钛花釉,乌金花釉,虎斑花釉,蓝花釉等变化莫测,令人叫绝的是,高温颜色釉通过“窑变”成为离奇的花釉,釉面上竞会自然形成一幅幅神奇的画卷,有红霞满天,有彩云追月,有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山琼阁,有星辰满天飞焰火怒放;还有龙凤飞翔。有的“窑变花釉”装饰在动物雕塑上其效果还会自然形成一幅幅生龙活虎的百畜图,有的如栩栩如生的孔雀羽,真是景随人愿,入目消魂。如踏入这艺术的大千世界,就会觉得仿佛在蔚蓝的天空忽然涌现出一片彩霞,或在蓝色的大海上出现奇幻的“海市蜃楼”,令人惊奇,使人陶醉。
所谓“窑变”,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烧成, 由于窑温和气氛的微妙变化,常烧成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种奇异的现象起初无人能解释,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釉彩。由于它是从窑里变化而来,古人就称它为“窑变”或“窑变花釉”了。
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出现窑变花釉。《博物要览》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变,……于本色渤(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 肖形可爱。”特别是钧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钧红”, 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峦’的词句来赞美这种“窑变花釉”。可是从宋到明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于这种釉色的窑变成因一直弄不清楚,传出许多神话,如许多陶工迷信“窑变”是一看不吉祥的“怪胎”,传说如果烧出了这种‘怪胎’则很不吉祥,不是“倒窑”,家中就要遭殃,所以许多陶工都偷偷地把所谓“怪胎”打碎埋了。宋代景德镇的“窑变”在《清波杂志》也有记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
古人解释道:“荧或缠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丞碎之”,到了明代还是如此。《豫章大事》记:“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力所致,人多毁藏不传。”自然传世的窑变色釉是极为少见的。古人对‘窑变’的起因也曾做过研究,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仍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料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它色露。变成种种形状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尽本偶然者。后遂成为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尽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
窑变一到清朝就不神奇了,已经由偶然的发现,成为人工所能掌握的东西了。
《景德镇陶录》说,“窑变之器,其由人巧者,则故以作釉色物态,直名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窑变成了人为的以后,就成了花釉的一种专名,凡花釉都叫窑变二窑变花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花釉底釉表面的一种特制花釉面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的原料配方及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同时采用涂,浸,吹等不同的施釉工艺也有很大关系。近几年,陶瓷技艺人员科学地总结和提高了这种色釉的制造工艺,“天工”变成“人巧”,新创了乌金花釉、钛花釉,虎斑花釉,蓝钧花釉、羽毛花釉等多种花釉。特别是在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中得分最高,评价最好的“凤凰衣花釉”,被视为稀世珍品,为“窑变”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