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窑窑巢的前半部份,装烧着数十家窑户的瓷器,为了使他们得以区别,每家窑户在自己的匣钵上,加盖本牌号的棕印,于是产生了棕印店这一行业。
棕印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棕,一种是松木板。棕收集后,用铁梳梳理,使棕皮梳成一缕缕的棕丝,再捋成棕丝条待用。松木锯成厚约 1厘米,边长约 9厘米的方形板。一种板中间凿一小方孔,另外将边角料刨削成长约 9厘米,底约 1厘米的锥形方柱,为做印柄用。窑户的牌号一般为三到四个字,根据窑户所需,取其中一个笔划较少的字做成印。如陈日丰,取“日”或“丰”,刘义昌盛,则取“义”或“昌”,不取“盛”。
印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牙刷差不多。先在木板上写上反方向的字。再沿着笔划钻眼,尔后将棕条塞进圆眼,在木板背面,用细棕线将棕条扣紧,使棕条固定,再用有方孔的木板盖上钉死,再将四边楞角刨成斜形,又用锥形方柄嵌入方孔,用锤打紧,最后将参差不齐的棕丝剪平,至此,棕印制作完毕。
棕印取去后,为装小器工人专用品。成坯装入匣钵后,将棕印蘸高岭土液,在每一只匣钵上盖上印。到匣钵厂买土匣时,也盖上印,叫“放印”,放了印的匣钵为窑户所有。
棕印店全镇只有二三家,分布在厂前和汪家街。因为做印先要窑户预订,所以生意不大。 50年代初,联入棕棉合作社 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