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大师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古鄱瓷缘-戴荣华大师生平 | |||||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3 |
|||||
良师益友 戴荣华读取的是古班中专班,张志安任班主任,专业课程由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段茂发执教。在学校里他得益于张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每当酷热寒冷之际,张老师对这位颇有悟性且勤学好问的学生常嘘寒问暖,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而戴荣华对这位说话诙谐,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画艺俱精的班主任也心存感激,觉得只有下苦工多学习,出好成绩,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于是,他常常晚自习到钟响熄灯时,天天清晨独坐教室读书默画。 戴荣华对我说,他记忆中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有一天春寒料峭。他正扒在课桌上临摹段茂发老师的一张古彩花鸟画,专心致志下,竟忘了北风呼呼地从窗口吹进的寒气,只是在冻得受不了时搓搓手、跺跺脚,一丝不苟地勾描着。正当他欲在苔石上起笔时,忽听得有人在耳边说:“起笔要稳,注意笔不要弄岔。”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段老师站在身后。段茂发老师已近花甲之年,中等个头,秃着脑袋,前额布满着深浅不一的皱纹,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却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陶瓷美术家,其在古彩瓷艺术上的造诣为众多高等院校的资深教授所推荐。梅健鹰教授曾多次评论说:“段茂发的古彩瓷好看、耐看、越看越有味。”他和同学们对此是深有体会的。此时的段老师俯下身来,扶着他执笔的手,寥寥几笔,就把画稿上的叠石那“粗砺方折,剔透古拙”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接着又取过一张纸,一边讲解,一边在纸上示范着。这其中就有叠石中横石与竖石的搭配,玲珑石中主石与次石的组合。并嘱他要注意古彩的油料性能,以圆、起、匀、黑为好,切忌油、扁、死、淡。段老师的一番言传身教,使得戴荣华茅塞顿开,得益菲浅。也使他心存感激之情。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段老师也打心眼儿喜欢上了这位来自邻县的勤学好问且性情笃实的小青年,经常为他的这位学生“开小灶”,着意培养他,也经常把这位得意门生的习作在课堂上公开评析。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景德镇市陶瓷技艺学校与景德镇市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南昌工人技艺学校合并、组建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次年元旦,全校师生载歌载舞,各个班的学生都把自己的教室装饰一新,到处洋溢着新校新年新气象的欢乐气氛。戴荣画所在的古彩专科班的同学们人人动手不仅把地和墙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剪窗花、扎彩灯、画宣传画,门上还贴上了张志安老师自撰自写的对联: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以精练而朴实地语言阐述了这个专科班的彩饰特点,至今仍传为佳话。 这年七月,学院的中专古彩专科班临近毕业,戴荣华的一件毕业作品是古彩装饰的《上游》瓷瓶,画上有三五鲤鱼逆急流而上跃,其鱼形的线连绵流畅,有运动的活力;其鱼鳞的圈圆弧充实,富有装饰性,兼之边饰上用点密聚的“沙地水草纹”,把古彩的点、线、圈三大基本要素表现得恰到好处和运用自如,获得众评委的一致称赞。作品即而刊登在卓有影响的《陶瓷美术》杂志上,有评论说:“《上游》画鱼,扬鳍鼓鬣,浮沉踊跃,曲尽无拘无束,尽情尽性之志,而努力向上游潜回泳的动势,令人联想起亿万中国劳动大众为建设祖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伟大运动。”既有鲜明的古彩基本特征,又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时代特色,是一件古为今用的好作品。” 由于戴荣华在校的优异表现,时年56岁的陶瓷美术家李盛春老先生指名要求分配戴荣华到轻工部陶研所与他携手,共振古彩艺术宏图。前辈的厚望,令酷爱古彩艺术的戴荣华异常激动。他白天随李老设计古彩画稿,创作瓷品,晚上则潜心研究古人原作,临摹分解纹饰。由于他素描、写生的功力扎实,一九六二年,部陶研所派遣他去北京参与《中国古瓷纹样图录》一书的纹样临绘整理工作。这对一个刚二十出头且从事陶瓷美术时间并不长的青年人来说,是他艺术追求的机遇,也是他获取良师益友信任后的重托。 在北京,戴荣华如鱼入大海,尽情揽阅了历朝历代陶瓷名人巧匠的彩绘作品,进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陶瓷美术家的发展轨迹。他如饥似渴地揣摸着,一笔一画地临摹着,那执着认真的工作态度,那热情忘我的敬业精神,使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教授们为之感动而心生爱护之情。他结识了一代文豪沈从文、资深考古专家冯先铭、孙瀛洲、陈万里等人,尤与沈老结为了“忘年之交”。戴荣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和临摹古瓷纹样,常常是两个窝窝头夹点咸菜果腹,沈老就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常邀他到家里吃饭。沈老说:“我是湖南人,你是江西人,都喜欢吃口重、辣味的菜,你就不必客气,就权当是在自己的家里吧。”在沈老家里与之促膝交谈,戴荣华才知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沈老早已离开了文学界而致力从事历代服装纹饰的研究。也许是服饰文化与陶瓷文化峰依脉连的关系,也许是湘赣人文共性的缘由,也许是二人“性相近,习相邻”的原故,这一老一少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其间也常为对方的诙谐语言朗声大笑,常为对方的观点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常为对方工作的成绩或新发现互表祝贺和欣喜。而戴荣华更多地是得到了沈老在文学艺术上的教诲和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两年后,他回到景德镇,二人仍书信来往。而沈老每遇到来自景德镇的人,都常打听说:“小戴同志好不好?许多时间了,也都不到北京来看看,许是工作太忙了吧。”言辞之间,满溢着慈父亲情般的关怀和牵念,就在他辞世的那一年,还多次问起身边的人:“小戴最近来了没有?有他的作品吗?” 其实,关心他的又岂止是沈从文一人。一九九三年,当戴荣华的个人作品集出版时,冯先铭先生欣然题写了《戴荣华瓷画艺术》,邓白先生也挥毫题写了“戴荣华陶瓷艺术”,以壮行色。 聊到这里,戴荣华泪盈眼眶,十分动情地对我说:没有老一辈的良师益友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和掖扶,没有他们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无私传授和从精神、物质上的帮助,我们是不可能如此快而较好地取得今天的成绩的。说到底,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摘取陶瓷艺术桂冠的。至于我来说,归结于—— |
|||||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戴荣华先生在故宮的三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戴荣华 荐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景德镇陶瓷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版权所有. 站长:李申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