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与瓷共舞 修改版本
这篇转载自《江西论坛》的“文章”堪称思维混乱的典范,这个记者更显然不懂景德镇陶瓷艺术。且看他的全文和逻辑吧:
标题“景德镇艺术瓷遭冷遇 资深藏家一语破天机”,我们看看他的论述:“近年来,每到年底的时候,有关方面都要在南昌市举办景德镇瓷器展销。记者在今年的瓷器展销会上看到同样的情况,那就是消费者除了购买部分日用瓷外,对于艺术瓷却鲜有人问津。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在国外也常有发生。在不久前举办的马来西亚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景德镇艺术瓷再次遭遇寒流,不远万里前来参展的近30名景德镇艺术瓷经销商竟然没有卖出几件像样的艺术瓷,大多血本无归。”援引“地摊”现象来论证艺术瓷遭冷遇,大前提就弄错了。另外,在国外的展览我们都清楚那是糊弄洋鬼子,其性质无异于地摊“人们开始怀疑:景德镇艺术瓷这一曾经艳丽无比的花朵,一枝独秀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哪个城市的艺术瓷对“一枝独秀的地位”产生了冲击?前言不搭后语。
“艺术瓷的含义非常宽泛,这里说的艺术瓷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名家瓷。”概念如果如此界定,也就无从谈起科学,废话加胡话。“从清末民初开始,一些书画名家开始把视线从绢、宣纸等艺术载体上转移到了瓷器,把瓷器作为新的艺术载体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表述让人哭笑不得,说对又不对,说不对又对,太片面了。“景德镇也就从此不仅仅是陶瓷工匠们施展手艺的场所,如此说来景德镇在清末民初前都是“手艺”而无艺术可谈了吗?它同样是各路书画名家云集的风水宝地。景德镇著名的“珠山八友”就是那个群体的代表,“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来景德镇前是捏面艺人,而非书画家他们的艺术成就犹如一棵棵常青树活在人们心中。仁兄真有才!2006年6月18日,江西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陶瓷艺术精品拍卖会,清末名家金品卿一件花鸟四方盆(38X28X27cm)拍出了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说得是“珠山八友”,何以“清末名家金品卿”为论据?写文章最起码的逻辑都不懂“景德镇名家艺术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清末民初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天”就是现在啦,从行文看是2006年末人们当然愿意看到等在它前面的是坦途而不是困境,既然都已经走到2006年了,你怎么知道在这以后就不是坦途而是困境呢?可是美好的愿望取代不了无情的市场。以后的市场这位记者居然有先见之明12月11日,记者采访了江西省联创拍卖有限公司的朱先生。他曾经是江西省第二届陶瓷艺术精品拍卖会的总策划。自2005年5月份他们举办了第二届拍卖会以来,又连续举办了四届。六届拍卖会加起来总成交额才一百多万。成交金额很不理想。这是2005年至2006年的论据,又“驴嘴”对“马唇”了;另外,从表述和时间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位朱先生搞了五届(而非“六届”)拍卖会,其性质实难有典型性与权威性,因而其数据也不能作为论据不理想的原因就是手上有份量的作品不多。”仁兄,你这不自打嘴巴吗?你前面要说的是“无情的市场”,你这个理由可不是市场问题。仁兄百分之一百是思维混乱的大师。
“观点之一:作品缺乏新意?据记者了解,就在朱先生担任总策划的第二届陶瓷艺术精品拍卖会上,就出现了景德镇老一辈艺术家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刘远长等人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这些人都是景德镇艺术名家大腕级的人物。刘远长的一件名为“飞天”的作品曾以高于数倍作品自身重量黄金价格卖到了日本,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份量是难以成立的。”用“高价”阐述“新意”,这真是你老兄的发明啊有关人士认为,大师们的作品还是没有适应今天现代市场的需求。 何以见得?是卖不出去吗?甚至不少工艺大师还在以瓷器为载体表现中国画,而没有开创陶瓷本身丰富的材料语言。关于学术上的问题,你这话,我都跟你无法无从谈起--我也混乱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就是主张历史的倒退,因为以瓷器为载体表现中国画正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瓷器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怎么能够反过来指责这种标志成了艺术瓷固步自封的象征呢?”无病呻吟,都是废话
“观点之二:艺术瓷缺乏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个性”与“艺术个性”可是两回事,怎能省略? 有人认为,今日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时“跟风跑”,谁的作品价高就跟谁跑,画出来的东西总是跟别人姓。李进的价高,王恩怀的价高,戴荣华的价高,哪个跟着跑了?这个“跑”字象是道上的术语吧?莫非你老兄也沾点边实际上,景德镇张扬个性的大有人在。还是不要省略“艺术”二字为好比如擅长于青花绘画的黄卖九先生特别注重“分水”(即在青花绘画中体现中国水墨的浓淡变化)技法,”意思说得没错,就是感觉别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李菊生以油画的手法在陶瓷上表现新疆人物,李菊生教授闻听此言都得摇头:“你理解得太肤浅了”其热烈、奔放的画面可以说是艺术瓷的一绝。有点过,高温色釉始于1970年代初的陶瓷美术家潘文复,李菊生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宁勤征在此领域成就也很突出类似于黄卖九、李菊生那样的在作品中体现了鲜明个性的人数不胜数。先改成“艺术个性”再谈人数,请问:这样的人多吗?怎么能说今天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已经把艺术个性置于脑后了呢?”不懂艺术之人的胡言。试想:哪一位艺术家不是在毕生追求艺术个性的展现以期达到独特的艺术风格?
“资深陶瓷艺术品收藏家一语道破天机言归正传,我们看看“景德镇艺术瓷遭冷遇”的根本原因 冯先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陶瓷艺术收藏家。他困惑地对记者说:“现在搞收藏的人面临许多的选择,这种选择对象的多样化往往让人举棋不定,收谁的东西好呢?” 据了解,仅南昌市像冯先生那样收藏艺术瓷的人就有100多。记者在和他们接触中了解到,大多数人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名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真不知道买谁的东西才有保值和增值的潜力。哈哈!名家太多而不知买谁的,做观望状,这就是你给我们的答案啊?!如果这是一道数学题,你的答案,小学老师都得找你家长据不完全统计,这是最不负责的报纸字眼!既然“不完全”,提它有什么意义?在景德镇这座拥有150万人口的瓷都,陶瓷从业者有近10万,而从事陶瓷绘画创作的占到两万。既然“不完全”,权当听听而已其中,正教授和国家级陶艺术师就有130多位,首先,“国家级陶艺师”提法不对,应为“国家级大师”;其次,包括相当于正教授职称在内的两者总数绝对不超过60人省级大师就更多了。 以荣誉称号取其高者统计,目前景德镇籍省大师51位,何谈省大师更多? 从人数上占全国的1/3强。不知道要说的是哪部分所占比例如此庞大的创作队伍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呵呵!终于说对啦!那么,你为什么前面提出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的质疑?而且这两万多从事陶瓷绘画创作的人中每年又有不少人要加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队伍中来。你定得“每年”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是要经过专家评审的,曾经担任过两届评委的徐林义先生介绍说,他在第一届任期内评审的对象只有10个人,而第二届就达到了30多人。他参加的是“第三届”和“第四届”越往后参评人数的递增趋势会越明显。这又是你的杜撰名家缘何越来越多?记者曾经去过景德镇一位姓李的陶瓷艺术人员的工作室,大师级别的高低决定了艺术瓷创作者的身价。表述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名家增多的负面效应 庐山的一位姓刘的收藏爱好者几年前无意中用几百元的价格买到了景德镇名家赖德全几件作品,现在到市场上买赖德全同样的作品需要3、5千元了。他从艺术瓷收藏中体会到了伯乐相良驹般的快乐。既然是“无意中”买的,怎有伯乐的快乐?然而,并不是所有收藏者都有这么幸运。这跟“负面效应”有关系吗?许许多多的人花了大价钱买的东西,结果都砸在了手上。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倒相信,这个结论出自地摊本来名家的数量相对的稳定,收藏的队伍不断壮大才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什么逻辑?现在情况却恰恰相反,收藏队伍的壮大慢于名家数量的增长速度。老兄,“增长速度”是一个比例,它用%表述,陶艺家和收藏家拿%如何去比较?如果比,也只能数量上比,这个数据你又要从肚子里来吧这样就难免出现收藏者被套牢的情况。仁兄又一发明:把瓷器当股票玩,想必杜撰此文时,仁兄的股票正被锁在证券公司的没有密码的保险柜里了吧作为消费者的收藏人士被套牢,看起来收藏家要加入的不是收藏协会,而是消费者协会了对艺术瓷市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这话最好别说,说了也白说另外,名家的不断增加,对现有的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家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措词晦涩!老兄太有才了“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侄子王锡良老先生对记者无奈地说:“现在一些刚出道的年轻人喊价都比我的高,我的东西要是卖低了,面子上抹不开啊。”哦,这就是“负面效应”啊!领教领教!以你逻辑,是不是王锡良的价格更低就是“正面效应”啦?
“提醒:理性收藏艺术品 景德镇艺术瓷由5年前的“井喷”后慢慢进入了理性调整,说的应该是2001年的事,那时“井喷”?我还远未上道哩,不过据我所知,那时的人气不旺,价格也较现在低很多特别进入2004年、2005年、2006年后,其市场态势让人失望。这个我清楚,我收藏始于2004年7月,不过,我可从来没感觉到失望,了了亭失望吗?不可能啊!东东销售得好啊!那是哪个“人”失望了呢?困惑呀!另外,你的语言矛盾得都“理性调整”到“失望”了,令在下不得不有愿望进入市场或拓展市场的画家越来越多,什么含义?非常含糊然而江西乃至全国根本不能容纳这么巨大的艺术家群落。第一,“这么巨大”是多大?你没说怎么就知道容不下?第二,全国的收藏市场会随着国民收入与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壮大,你是仙儿啊,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说一年也行!给个“据不完全统计”也行有关人士认为,必须从源头上规范市场。 这个“有关人士”象是大头目,说话不着边际,何为“源头”?怎样“规范”?
“ 收藏家冯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收藏者必须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所以涉足这一块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性的眼光,要懂得名家并不等于名作,惟有好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整篇“文章”,就这位先生说了句行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