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词典 | 近现代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词典 >> 陶瓷300问 >> 陶瓷工艺 >> 陶瓷词典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铁的饱和溶液与黑釉           ★★★ 【字体:
铁的饱和溶液与黑釉
作者:李申盛    陶瓷词典来源:中国瓷都科技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铁的饱和溶液与黑釉

 
       物质溶解的限度固然是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但同一种物质也会因溶解时的温度而异,一般说来,温度若高,溶量便多。如果温度下降,即使是曾经一度溶解之物也不再溶。例如将热水倾入杯中虽然可以使盐全部溶解,然而当开水的温度下降时,盐的一部分就会自开水中分离成固体而现于杯底,这是尽人皆知的。此时杯中的开水正在尽其温度所能地溶解着多量的盐,类似这样的液体就叫作“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状态在釉中同样可以发生。例如在釉相当于前例的开水,而其中的三氧化二铁相当于盐的时候,如果使饱和铁分的热釉冷却,三氧化二铁的结晶便较大,冷却若快便较大,假如冷却过快,三氧化二铁就会像盐块沉在杯底那样,自溶液中分离成为氧化铁的颗粒或结晶而浮现在釉中。这种氧化铁的颗粒很小,不容易用肉眼看到,但若用显微镜观察,就能极明显地与其周围的玻璃质釉区分。其现出的状态因釉的性质、釉中含有的铁量以及窑的冷却快慢等而有种种变化。如茶金釉中三氧化二铁的美丽结晶,有的像星星一样分布在暗褐色的釉面,发出闪烁的光辉;也有的好象多数的羽毛和树枝,或呈针状的细线,或呈小圆块状。大体上窑的冷却若慢,三氧化二铁就不会出现结晶,而使釉带有一种泥样的混浊感。总之,即或是窑内温度稍有一点变化,也会使结晶的呈现状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用还原焰煅烧铁的饱和溶液时,如温度下降,也同样会使铁分自釉中分离。于是这种铁分便与在釉冷却时新进来的空气中的氧化合,结果变成三氧化二铁。故此不能只凭釉的表面所现铁分之色,而简单地推断陶瓷器的烧成焰,因为这样作是不妥当的。
  化学变化的多少,虽是由于化学变化中所有物质的量,然而也因其进行的时间而异。所以当窑内达到某种温度而开始发生化学变化时,若增加更高的温度,其化学变化就会进行得更快。但是如不增加温度,即使长时间地持续其原来温度,仍不过是同样的化学变化在缓缓进行而已。由此可见,此种变化大体是为促使其变化的整个热量所支配,因而与其任意增高温度用很短时间烧成,不如用较低的温度延长其烧成时间,因为这样往往会得到很有趣的结果。试以宋代的青瓷或磁州窑系的制品与后来的青瓷或磁州窑制品比较,除去造型、纹饰的美观外,究属宋代作品优秀。其原因之一便是后世的筑窑法有所改良,多用高温而缩短了烧成时间。另外,窑的大小也会影响冷却的结果,换言之,即使是同样大小的窑,当其中装有大量的器物时,由于互相保温可以避免迅速冷却,因而与窑内装有少量器物时其所得结果便不相同。
  近些年来常有用小规模试验的窑来烧制“天目釉”的,结果总是不能烧成象从前那样高妙的釉调而感叹不置,这可以说是当然的事情。因为使用小窑来作各种试验虽属方便,但若希望它能和从前使用大窑烧成的结果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釉如果受到高热,其中的碱金属就略为蒸发,从而使釉内盐基分的比例减少,釉原有的溶解铁的力量也随之削弱。因此,釉中碱金属成分减少,其结果恰和盐开水减低了温度一样,使过剩的铁变成结晶。就一件瓷器来说,其外面较比里面容易受更强的热,同时口边一带也比其他部分受热较强,所以像这几部分釉色发生特别变化并不足为奇。
  虽然是在窑的温度或釉的成分上极小的一点变化,也会使釉的烧成结果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总起来叫做“窑变”。像如此微妙的窑变,在铁釉比较在铜釉中更为显著。试看唐代的铅釉,其中溶有铁或铜而呈色的虽曾盛行一时,但因为是用低火度熔融的,所以不免有浅薄之感。到了宋代,陶瓷工人舍去铅釉,而选择了可以经受高火度而且粘力强的长石釉,一方面又善于使用火焰,终于烧成了只含少量铁分的美丽青瓷;另一方面也学会控制釉的成分及窑的温度,异常巧妙地利用铁的饱和溶液,作出了玄妙已极的陶瓷器。例如中外驰名的“天目釉”,其中的兔毫、油滴、星盏等真可以说达到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峰。
  “天目釉”是以福建的建阳与江西的吉安作为大本营,此外如河北的磁州窑或定窑、山东的博山以及河南、山西、陕西也到处都有出产。国外如日本、朝鲜所作虽然次于我国,但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几乎是到处都有制作。
  “天目”的名称本来起源于日本,在日本古文献如《嬉游笑览》一书中即曾提到“建盏之釉中有斑点者谓之‘星建盏’,因其有星故称‘天目’。以后凡属同类之物,虽无此斑点亦一概名之为‘天目’”。另在《茶事谈》、《茶道筌谛》等书内也有所谓“因在建安县天目山烧造故有此名”的说法。而今一般多认为是由于当时入宋学禅的僧人们自天目山带回了“建盏”,从而名之为“天目”,相沿日久竟成专称。并且朝鲜及我国陶瓷界也随之习惯下来。甚至除了福建的“建盏”以外,如江西吉州窑乃至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许多窑所烧部分黑釉碗、盏一概被称作“天目釉”即所谓“木叶天目、河南天目、高丽天目”等。
  “天目釉”的特征是黑色(也不免有例外,如所谓“柿天目”等柿黄色的器物便不是黑色)。其实若仔细去观察其釉色,并不是纯黑,大体多带有褐色或绀色。因为釉厚的厚故,所以看起来好像黑色一般。从而在釉薄处比较釉厚处更能看出原有的本色。如薄薄地剥开黑褐色釉来看,便可看到具有透明性的近似浓黄的颜色,而绀黑的却是一种略带混浊的茶黄色。黑褐色釉的盐基性成分是以钙为主,绀黑色釉除去钙以外还含有镁。如果也薄薄地剥开绀黑色釉来看,虽看不见绀色,然而釉彩愈厚,愈近灰绿,最后便形成了绀黑色。其理由是在盐基分中混有镁,以致釉内产生小的结晶,此种结晶体反射釉上面的光而成绀色,并非另外加上绀色,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乳浊现象。
  现代所作的“天目釉”颇为光亮,据说有的人因为仿不出从前那样深厚的光泽而大为苦恼。其原因是,从前的制品在作在后经过一定的年代,釉中起了一些变化,而且窑的大小不同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同时现代制品釉内所含的铁分近似纯粹,这似乎也成为原因之一。假若在铁分外混入少量的锰或钛,便可防止釉面上的浮光,这也是由于不纯物而引起的釉的乳浊现象。因为天然铁分纯粹的很少,普通多是含有少量的锰、钛一类的不纯物。
  “天目釉”的烧成温度约在1300℃左右,一般用的是氧化焰。不过建阳窑大略是用还原焰。这里所以用“大略”这个词,是因为建阳地方的阶级窑中很难完全使用还原焰,其中一部分也有成为氧化焰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反而出现了人力无论如何也难作到的复杂微妙的窑变。
  以“天目釉”的代表作——黑釉茶碗而论,其中建阳所作的坯体因含铁分相当多,所以十分粗糙,而由河南开始凡是北方所作的,都是用铁分少的灰白色的坯体制成的。
   (1)兔毫釉  建阳窑黑釉茶碗中最普通的釉调似为“建盏”,就是所谓的“兔毫”,这种釉的构成成分如下:
  其中含有少量的磷酸,作颜料用的氧化铁约相当于釉料的10%左右,烧成温度必须在1300℃以上,当温度很高而各种成分熔融的时候,与坯体密着的釉很有力地同坯体粘合,于是没有和坯体接触的表面上的釉因熔融而流向下方,并且同样发生失透作用及结晶作用,现出所谓的兔毫。
  兔毫釉是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时也多少带一些褐色的光亮。在釉中并排地呈现着许多褐色的毫毛状的筋脉,因此名之为“兔毫”。宋徽宗曾经说“盏色以青黑色为贵,兔毫为上”,苏东坡也有诗赞赏它说“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壅鹅儿酒”。可见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欣赏这种细的毛筋了,然而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果拿到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大体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构成的,在毛筋的表面或由表面稍微向下密集着许多不透明的褐色小球。在青黑色之处小球的形状极小而且为数不多。但口边无光泽的褐色之处并没有褐色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针状的结晶密集而成。其属于黑褐色系统的,在显微镜下所呈的构造与此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釉中含有多量的铁分。当釉受到热的时候便将铁分溶化,然后釉因冷却而呈饱和溶液的状态。这时便不能将铁分全部熔化,于是铁自釉中分离成为三氧化二铁的小球而呈现在外。口边一带虽然受热较其他部分稍强,但因建窑的坯体富有铁分而且不很耐火,所以口边的坯体与釉熔合而将铁分也熔在釉中。并且由于口边釉中的盐基性成分较其他部分蒸发很多,从而釉的熔铁力减少,使三氧化二铁大量自釉的溶液中分离,形成针对的结晶密集一处,在口边呈铁锈色,釉面十分粗糙。因此多有用银或黄铜来镶嵌的。我国有些陶瓷科学工作者曾对此种兔毫釉作过显微结构分析证明:釉断面为透明玻璃体,釉的表面一层“毫毛”处有深棕色的小晶体(参见图23a)。如正面观察釉的表面,“毫毛”呈血红色鱼鳞状,结构很象鱼背。鱼鳞界线是由许多小赤铁矿组成。而鳞片本身和鱼背二侧,则是由更小的小鳞片和小鱼子状的隐晶质的赤铁矿构成的(参见图23b, c)。其余部分为无色玻璃体,其中有不显光性的微晶加雏晶。盏边呈棕色,显微镜下为深棕色的小树枝状和小雪花状的赤铁矿及长条状莫来石晶体(参见图23d)。根据使用电子探针对兔毫釉所作的测定结果来看,“毫毛”处铁元素含量比无“毫毛”的玻璃体中略高。
  有的“天目釉”在通体全黑的质地中,可能看到处处带有褐色斑,我国所谓的“鹧鸪斑”就是指的这种釉调而言。其造成原因和兔毫大致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出现,以斑点代替了毛状筋脉。具体说就是:釉中的铁分虽已有许多被溶化,然而当窑温下降的时候,过多的铁未能熔融的部分便形成斑状,只是那里的三氧化二铁分离而呈现褐色的斑点。
  通体呈柿黄色釉而处处带有黑斑,或者是上述鹧鸪斑的褐色部分扩大的结果,有时也可以认为是整个由三氧化二铁的颗粒自釉中分离而形成的。尤其在使用同样成分的釉,加入同样分量的铁的情况下,若用氧化焰来烧便成天目釉,而用还原焰来烧便成柿黄色釉这是久已习见的事情。另外,如黑釉挂得很薄,也容易变成柿黄色釉。相反地在含有多量铁的釉上,如果有灰降落,即使其铁分之多足以形成柿黄色釉,但因挂灰之处溶铁的力量加强,三氧化二铁不能分离,所以也有现出黑色的。不过建窑多是装匣烧成的,这种挂灰的器物几乎没有。而在日本,却有用铁分较多的火山灰的固体物作釉而现出柿黄色来的。这就是因为流挂上木灰,因而仅仅在那块地方作成了黑色的崩颓痕迹。
  (2)油滴及星盏  在黑地上面有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并且不规则地散布着而发生闪烁的光辉的叫作“油滴”。其金属光泽部分呈星状或花状,在日光下照耀时发生光亮,或有如珍珠般美丽的灿烂光辉的叫作“星盏”。这是黑釉茶碗中最为贵重的作品,也有人叫它作“耀变”。这原是日人假借我国“窑变”二字而成的(明人《五杂俎》内曾有“耀变”一词),因为它有着星星般的闪光斑点,所以用“耀”字代替了“窑”字。日本今泉策雄氏曾将耀变更加细分为耀变、芒变、芒耀三种。所谓“耀变”是在纯黑或绀黑色釉(如九曜、七曜)中处处带有花纹,其点色为绀青或红色晕;“芒变”与“耀变”质地相同而花纹不同,是在器物内外自边缘到底部有类似兔毫的花纹;“芒耀”是指具有芒变与耀变两种花纹而言。  这些都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的痕迹,以此作为中心由三氧化二铁结晶而成。若将油滴釉的破片磨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釉中尚有未溶的石英粒与气泡,以及纯红的镜铁矿即三氧化二铁散存着,并且以气泡为中心密集着非常多的镜铁矿。假如未出油滴而只有气泡时,将这种气泡破开来看,也有出现油滴的。
  根据最近我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发表的资料来看,他们对于油滴釉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釉层表面和断面的结构。见到油滴中密集着许多晶体,而油滴之间为具有少量晶体的玻璃体(参见图24a, b)。油滴中的晶体主要是粒状或块状的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并聚集成放射状结晶斑(参见图24c, d)油滴之间的玻璃体中有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团状辉石晶体、石英残粒以及少量赤铁矿与磁铁矿晶体,但是数量比在油滴中少得多(参见图24e, f)。另用电子探针对铁元素分布情况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油滴中铁元素的含量比油滴间的玻璃体中铁元素含量约高十倍,而油滴间的玻璃体中铁元素含量与未能形成油滴的釉层表面玻璃体中所有含量基本一致或者稍高。如果沿釉层断面进行观察,则可看到油滴表面处有一薄晶体层,釉断面玻璃体中有团状的辉石晶体和赤铁矿、磁铁矿晶体。赤铁矿、磁铁矿晶体一般在气泡周围较多,同时可以看到从釉层下部向釉面集中的“晶体流”(参见图24g, h)。
  釉中产生气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釉内机械性的含有空气和水分,有的是由于坯体的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的气体。不过在天目釉中值得注意的是:釉内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当窑温达到1000℃以上时,就开始分解成Fe3O4型的氧化铁与氧气。在1200~1250℃左右时,就大量产生氧气。本来烧制陶瓷器是难免由釉或坯中产生气体的,而类似天目釉这样粘性强的釉。在产生气体后所留下的穴孔,并不能立刻有周围的釉流进去弥补,在短时间内气体留下的痕迹就那样凹陷着。这块凹处不一会又被周围釉中比较具有流动性的部分填充,只是此处在成分上却和周围有所不同。因为一般含铁分较多的流动性也大,所以说这块凹处是富有一些铁分。例如投尘于水中时,在水泡的周围就会有尘土附带浮上来。与这种现象同样,当气体在釉面上移动时,釉中未溶的游离状态的三氧化二铁粒,也附着在气泡上而被带到釉的表面,因此在气泡破裂气体出净后的痕迹上,有非常多的三氧化二铁密集着,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由于以上两种原因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两种原因并存,总之当窑温下降时,气体所留的痕迹那里最先成为铁的饱和溶液,然后以此为中心,使具有金属光泽的三氧化二铁的结晶排列成放射状,于是才作成了那样美妙的油滴。如果这时候釉的粘性、釉的冷却状态都有利于结晶的进展,就会以气泡作为中心而有三氧化二铁的较大结晶出现,形成花或星一样美丽的花纹,这就是所谓的“星盏”。
  星盏的结晶并不单纯是三氧化二铁,有人认为其中还似乎含有铜、钨、锰、钛等的结晶,或是铁的硫化物。然而虽属天然出产的三氧化二铁即镜铁矿的结晶,也闪烁着与星盏同样奇妙的耀眼的光辉,因此有人认为似不必牵强附会为那样多的其他矿物。只有金色、银色和绀色等色彩散布在花纹中,而呈所谓“一经光线照耀,则五色缤纷、灿烂相映,似有眩目的晕彩在变幻”的釉调,是在三氧化二铁的结晶以外,或许还混有少量的锰或其他金属也未可知。
  油滴和星盏的样式大体均呈圆形的原因,是因为表面张力所致,即使气泡的痕迹起初很不规则,如果窑的冷却能够慢慢地进行,最后终必成为圆形。这同油之浮于水面而呈球形的现象是同一道理。
  油滴在发生过程中若用还原焰,则三氧化二铁将变作氧化亚铁而溶于釉中,所以说用还原焰烧成油滴是一件难事。有一种规定用还原烧成窑的建阳制品,其所以能出现油滴,也许是由于窑的一部分倾向氧化或中性焰时偶然形成的。至于河南黑釉系统与山西出品中多能见有油滴,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窑是用氧化焰烧成的。
  油滴中带有银色星斑的,在建窑中较少,北方窑中尤其是山西的霍州窑(即今霍县窑)和临汾窑的黑釉器中,多有出现这种星斑的。根据日本小森忍氏的说法,认为这种银色星斑是釉中铁分因硫化作用而起的结晶。
  此外还有完全像是釉泡与呈放射状结晶的,其银色也有的是因烧成焰的作用而呈金黄色。这些虽似乎是由于釉的原料,但其中起因于燃料的也很多。就是说,像建窑那样用薪材烧成的釉,所受的硫黄作用固然较少,而在北方用煤末烧成的窑中,其烧成火焰中必然含有硫黄成分,因硫化铁盐的析出,很容易呈如此现象
。  但是据小森氏实验的结果,认为星盏的花纹并非天然在窑内出现,而是与南欧虹彩釉的技巧相同,在已烧成的强火度单彩釉上,用油溶的虹彩软火釉描绘釉面的虹彩有花纹,以带彩瓦器的火度(600~790℃)而烘烤上去的。
  (3)玳皮盏
  颜色很像鳖裙的样子,有的在黑处混有黄褐色斑,也有的稍带红色,但这些只是由于烧制情形的不同而非根本性的差别。坯体是一种铁分少的白色粗物,大多是江西吉安所产。这种釉先在下面挂上普通的黑釉,其次在上面再流以含铁少而富于硅酸的釉(在兔毫内含有铁分的),然后用中性焰或弱氧化焰约在1300℃上下烧成。据说这种釉如用稻草灰便不会很好,若使用竹灰方可得到很好的色调。据日本赤冢干也氏的推断,或是因为江西吉安一带竹林甚多,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使用竹灰的习惯也未可知。
  有些玳皮釉中现出花鸟或文字、树叶等图样,这是在下面挂好黑釉以后,再用蜡画出图样,或者在上面铺放型纸,然后再挂上含有铁分的兔毫釉。如此便可使图样所在地不致挂上兔毫釉。烧成时只有图样现出黑色。另外也有在黑釉上用兔毫釉绘成图样的。
  有一种带着树叶图样的非常令人惊奇,那不过是在涂好黑釉以后贴上一片树叶,等到这片树叶烧成灰,便在叶子下面变成灰多的釉,从而依照树叶的形状变成釉色,甚至连叶脉都能显现出来,可以说是维妙维肖,形态逼真。这种玳皮釉图样的现出法,既非釉上彩也不是像青花那样的釉下彩,而是利用三氧化二铁因釉的成分不同所现出的不同色彩,可以说是一种特别装饰法。有人试验以榉树叶较好。
  无论是兔毫或者是油滴,窑的冷却情形都非常有影响。若冷却过急便失去结晶的时间,所以说缓冷是最重要的条件。
  (4)黑色釉 
 “天目釉”虽说是黑色,其实并不是纯正的黑色。由铁变成真正黑色的,一种是我国所谓的“乌金黑”(一名“乌金釉”),另外一种是日本所谓的“濑户黑”。濑户黑是在与兔毫及油滴的缓冷相反的情形下骤冷而成的。这种釉中铁分很多,如果使它在窑内冷却,三氧化二铁的颗粒就会出现在全面而成柿黄色。因此先由窑内把它取出,放入水中骤加冷却,这样趁三氧化二铁的颗粒尚未出现的时候使它凝固而成。假使再放入窑内慢慢地加以冷却,就会因为有了出现铁粒的时间而变成柿黄色。
  乌金釉是一种像漆一样纯黑的釉。这种釉并不似天目釉那样只靠三氧化二铁,而是在三氧化二铁中混以含有锰与钴的矿石而成。
  (5)鳝皮釉(一名“茶叶灰”)
  烧坏的黑釉或青瓷釉,其中有一部分会出现这种釉色。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釉,颜色为闪黑的赤褐色或黄绿色,原是釉中的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其中所含的铁量差不多与天目釉相同,只是作为基础的釉却比黑釉的长石分少而石灰分多,此外还含有一些镁。所用的火焰无论是还原焰或氧化焰都可以。但用还原焰时,釉色多偏绿,用氧化焰时多偏褐。温度约在1300℃左右,窑的冷却宜慢,因为冷却得越慢越能使其现出较大的结晶。
  这种釉调根据小森忍氏的说法,原是北方黑定釉窑变而成,后来形成了专门模仿古铜器的釉色,颇为一般人所欣赏。于是加以改进而有明、清的鳝皮绿、鳝皮黄、茶叶末等。其成分大体如次:
  氧化铁约占一成左右,温度不要很高,而且必须慢慢使其冷却。同时,由于烧成温度及烧成焰的不同而生出许多变调,例如蟹甲青、鳝鱼青、蛇皮绿、新橘、鳖裙、忘八绿、老僧农、茶叶末、大茶叶、黄茶叶等。其中最值得玩赏的似乎以雍正的鳝皮绿、大茶叶为第一流。这些留在漆黑地上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绿色或黄色结晶斑,是用致密的瓷胎或“铁胎”(即含铁分较多而致密的瓷胎)以还原焰烧成,并且冷却得很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此外,如乾隆官窑的茶叶末、蟹甲青等,都是与鳝皮绿同样用还原焰烧成而徐徐冷却,并且特意在温度低下时使其稳定的。其坯体为雍正仿哥窑即所谓“年窑”系的铁胎。由于是在这种铁胎上挂釉,因铁分的作用而使绿色的色调稳定地显现出来,所以能形成一种非常雅致的色调。
  这些雍正的鳝皮绿、乾隆的茶叶末等,均属当时官窑的秘釉,大为统治阶级的皇室所珍赏,因而特别名之为“厂官釉”(即御窑厂特为宫延烧制的釉色)。在造型方面,因为原来多是为了表现古铜的妙趣,从而在图样及其他构造上也是以仿铜器的作品较多。
  以上虽同属黑釉系统,然而建窑的铁釉与北方各窑的铁釉无论在成分、性状各方面都有一定区别。比较来说,建窑在釉的构成方面是以一定的成分,依靠烧成上的变化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作品。相对地北方所作,却是窑的变化固定,主要看成分如何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试从某些古代黑釉陶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参见表11)来看,我国南北地区宋、金、元时期的名窑所烧黑瓷胎釉组成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主要也同青瓷一样表现在SiO2与Al2O3的差别上。即南方各窑瓷胎中SiO2的含量较高,而北方各窑瓷胎中Al2O3的含量较高。这一点同南北各窑青瓷的特征非常相似。例如著名的河南巩县窑青瓷所含Al2O3高达33%,而浙江越窑青瓷SiO2高达77%。尤其是“建盏”胎中所含Fe2O3高达9.24,较比其它各窑黑瓷胎的含铁量高达一倍至十数倍以上。而且烧成温度高,吸水量偏低。由此也可见所谓“铁胎骨”的特性和别称并非没有根据。
  在我国北方窑的铁釉系统中,除去前面所说的鳝皮釉而外,还有所谓黑定釉,铁锈花釉、芝麻酱釉以及鹧鸪斑釉等数种。
  (1)黑定釉  黑定釉所含的成分是:  釉 的 化 学 成 分  年代  出土地点  名 称  SiO2   T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宋  福建建阳  兔毫釉  58.66   0.69   20.59   3.22   6.85   1.92   3.72   宋  江西永和  玳瑁釉  60.99   1.47   18.52   2.21   7.44   2.27   5.48   元  江西景德镇  黑 釉  63.61   0.82   15.40   4.35   6.80   2.61   2.87   宋  河北曲阳  黑 釉  65.65   0.75   15.28   4.95   6.89   2.66   1.80   金  山西怀仁  黑 釉  66.40   1.15   13.41   4.03   7.39   2.30   2.81   元  山西临汾  黑 釉  67.78   0.93   14.74   4.89   4.89   2.53   2.57   釉 的 化 学 成 分  Na2O   FeO   MnO   Cr2O3   CuO   CoO   总和  Fe2O3(总)  FeO占%  备注  0.24   2.47   0.82   0.01   0.02   0.02   99.23   5.96   45.97   即所谓  “建窑”   0.51   0.68   0.97   0.02   0.01   0.01   100.40   2.97   25.59   即所谓  “吉州窑”   0.39   1.24   0.61   0.02   0.02   0.02   98.76   5.73   24.08   即所谓  “湖田窑”   1.38   1.81   0.09   0.09   0.02   0.02   101.39   6.96   29.09   即所谓  “定窑”   0.63   1.24   0.06   0.02   0.02   0.02   99.48   5.41   25.51   0.85   1.88   0.06   0.02   0.01   0.02   101.17   6.98   29.94   胎的化学成分、吸水率及烧成温度  年代  出土地点  名 称  SiO2   TiO2   Al2O3   Fe2O3   CaO   宋  福建建阳  兔毫釉  62.86   1.22   23.06   9.24   0.08   宋  江西永和  玳瑁釉  66.77   1.07   23.00   1.44   0.10   元  江西景德镇  黑 釉  71.18   1.22   18.44   4.84   0.23   宋  河北曲阳  黑 釉  61.53   0.58   33.21   0.56   1.10   金  山西怀仁  黑 釉  59.91   0.93   28.74   3.94   1.73   元  山西临汾  黑 釉  56.50   1.93   33.13   4.57   0.95   胎的化学成分、吸水率及烧成温度  MgO   K2O   Na2O   Cr2O3   BaO   烧失  总和  吸水率%  烧成温度℃   0.45   2.53   0.45   0.02   99.91   0.9   1310±20   0.32   5.07   0.46   0.02   0.27   1.31   99.77   7.9   1270±20   0.46   2.46   0.35   0.02   99.20   1.4   1250±20   0.78   1.11   0.84   0.18   0.60   100.49   >1300   0.88   2.40   0.34   0.01   98.78   1.7   >1300   0.71   1.21   0.35   0.02   99.37   5.2   >1300   (注)本表摘自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初步研究》  其中含有一些锰盐,所用火度较建窑低。这种釉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的黑色较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碳)中所含硫黄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假使烧成时间过久,而且火度不很高,冷却也慢,时常有变成鳝皮釉的。
  (2)铁锈花釉  这种釉与黑定釉相同,依坯土之粗细与温度之高低而使釉调有很大的不同,其成份大体如次:
  由于这种釉比起其他的铁釉来受烧成焰的影响较少,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釉。因此在我国乃至日本多喜欢采用,尤其以清初应用在景德镇瓷胎上的铁锈花最为著名。
  (3)芝麻酱釉
  芝麻酱釉的种类很多,乍一看来虽然有的很像铁锈花,但铁锈花是富于硅酸的结晶釉,而芝麻酱釉却因碱土类的石灰及矾土类过量,而不能成为完全熔融的玻璃状。其釉中的结晶体极为细小,一般用肉眼很难看到,呈一种无光状态,在釉色方面,铁锈花呈黑赭色,而芝麻酱釉呈褐色乃至黄褐色。这种釉在温度低时也是黑色较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渐呈褐色。同时其变化受窑的冷却作用也很大,必须在徐徐冷却的情况下,才能完全现出芝麻酱釉所谓香油一般的色度。其成分如下:
  这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釉,但坯体愈致密,其釉调愈佳,因此应用在景德镇瓷胎上面的多有良好制品(这一点和前面的铁锈花相似)。
  (4)鹧鸪斑釉  这种釉内所含的铁与硅酸相当多,因而热度低时呈黑色,并且在表面上现出有金属光泽的铁黑色结晶。假如温度很高以致完全熔融时,便呈光滑的黑赭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黑定釉上面涂以含铁分多的芝麻酱釉,同时附以各种不同的图样。在烧成方面也是以温度的缓升缓降为必要条件。否则温度过高便完全不能现出图样,而在釉面上满现星斑与灿然发亮的金属光,以及赤紫色的结晶,即《陶雅》所说:“紫黑之釉,满现星点,灿然发亮,其光如铁,则谓之铁锈花。”
  总结以上所述可以归纳成下面几点:
  (一)釉上彩的红色,是硫酸亚铁煅烧而得的三氧化二铁的细粉在釉面烘烤而成的。
  (二)三氧化二铁如与釉化合,在氧化焰中就会在釉中产生黄色。
  (三)与釉化合的三氧化二铁只需要少量,超过限度的便不再同釉化合,溶于釉内使釉呈黄色或青色。
  (四)如果铁分更加增多,便不溶于釉而成极小的细粒,散在釉中使釉呈褐色乃至黑褐色。
  (五)若使饱和三氧化二铁的釉冷却,三氧化二铁便自釉中分离,结晶而成所谓的兔毫、鹧鸪斑、柿天目、油滴、星盏等。
  (六)在油滴和星盏的发生上必须出现气泡。而这种气泡是由于釉和坯中大量含有的三氧化二铁(Fe2O3)分解成为四氧化三铁(Fe3O4),在放出氧气时所造成的。
  (七)油滴及星盏的发金属光部分,是三氧化二铁的结晶。
  (八)黑釉中带有绀色的,是由于釉内含有的氧化镁生出小的结晶,因而发生釉的乳浊现象,其所出的颜色并非釉的本色。
  (九)黑釉普通多是用氧化焰烧成的,唯有建窑大略是用还原焰。
  (十)玳皮盏之类似鳖裙模样的,是在铁分多的釉上挂以硅酸分多的釉而成,所有图样、文字等都是应用这两种釉现出的。
  (十一)鳝皮釉是因为黑釉的成分中长石分不足,而在铁分之外有镁存在时现出的。
  (十二)这些铁分都含于天然的原料中。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陶瓷词典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陶瓷词典: 石灰釉是怎样发明的?

  • 下一篇陶瓷词典: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陶瓷词典
  • 黑釉

  • 黑釉

  • 铁锈花(黑釉铁锈花)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