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瓷都,尤其是明清以来,许多著名的瓷器都出自那里。可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镇烧出的高端精致瓷器都离不开产于我省祁门县的瓷土,必须加有“瓷土之王”祁门瓷土才能完成。并因此演绎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祁门为何多瓷土 “我们祁门的瓷土,可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景德镇瓷器都会用祁门瓷土,只有在制作高档瓷器中才会用。”一说到祁门瓷土,曾在祁门瓷厂工作多年的“老祁门”支品太一脸自豪。 瓷土,又名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而祁门的瓷土开采历史悠久,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 早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就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中也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以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为画题的清代《陶冶图》中也有“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的记载。 支品太老人告诉我们,远在明末崇祯年间,祁门一陈姓商人,曾在景德镇经营瓷厂,具有开采瓷土经验,后到祁门的大北埠一代开采瓷土矿,设碓舂制瓷土,运往景德镇销售。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停产歇业。“因这次瓷土的开采未能延续,故在史籍上也失去了明确记载,但这给祁门瓷土的生产开了先河。” 支老的说法在史书中得到了印证。《天工开物》中说道:“土:出婺源(应是浮梁)、祁门两山……名高粱山(应是高岭山,这也是瓷土为何又名高岭土的原因)出粳米土,共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能看出,祁门瓷土呈色洁白,性质粢软,是制作高档细瓷的上乘原料。 清康熙年间,祁南贵溪人胡钦选在郭口桥进坞山里发现瓷土矿,便在大河边设石碓舂,取名龙凤壁。由于此地瓷土质硬性黏,景德镇瓷窑颇喜购用。自此,祁门的瓷土生产日渐发展,在祁门南沿河双凤坑、栅术坑、方家老坑等,先后发现了瓷土矿。石碓也发展到十几家,共有碓头百余支。 自此,祁门瓷土名扬天下,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之美称。 祁门瓷土的荣耀是否就此完结了呢?当然不会!祁门瓷土延续了她曾经的荣耀。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太和坑瓷矿。 传奇的太和坑 太和坑位于祁门县重镇金字牌镇庄岭村。但当我们在附近打听具体位置时,竟然不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太和坑还有个名字叫“太后坑”,而当地不少人知道的是这个名字。 太和坑为何又叫太后坑呢?是讹传还是另有原因? “叫太后坑,是因为这里面有个故事。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纳凉,想烧个瓷器的凉床。景德镇御窑终因瓷床太大,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可是用了祁门庄岭太和坑瓷土,则一举成功。”曾在太和坑从事多年开采的当地村民徐冬九告诉我们,“因为烧制成了慈禧的凉床,‘太和坑’也被我们称为‘太后坑’。” 太和坑的传奇还不止如此。 因为太和坑的瓷土质硬性黏、耐烧。烧制瓷器时,不走模型,不翘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电用瓷绝佳的原料,得到清皇朝嘉赏,被定为御用专矿,不准一般民窑购用。因当年从祁门运输瓷土往景德镇均走水路,御窑厂特意颁给太和坑一面小黄旗,插在运输太和坑瓷土的船头,经过关卡不须查看,一路受特殊保护。 祁门山多岭高,交通非常不便,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成为大山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光绪十八年,久旱成灾,河水干涸,船筏不能通行。景德镇御窑厂因太和坑的瓷土无法运出而没有原材料不能生产,为避免影响交货时间,朝廷特意从江西雇工人翻山越岭来太和坑采购瓷土,每万斤白银一百八十两,徒步二百二十华里挑至景德镇。
太和坑传奇,太和坑的主人胡元龙更是个传奇人物。 早在清咸丰年间,贵溪村胡钦选后人胡春罄和双河口瓷商陈培德,在祁西伊坑发现瓷土矿,两人商量着合资设碓舂制瓷土,用 “培春”二字作为牌号经营。但好景不长,陈氏后退股放弃,由胡单独经营,乃将原“培春”字号前冠上一个“胡”字,此为“胡培春”的由来。 清同治年间,“胡培春”传到了胡春罄之子胡元龙手里,其秉承家传经验,深明地质情况,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这处太和瓷矿。当时,胡培春五个土碓,雇佣了五个工人,传以舂制技术。太和坑矿制成的瓷土洁白、细腻、质硬性黏。 光绪二十九年,为扩大营业,胡元龙在景德镇市中心开设了一家“胡培春白土行”,限量每月大厂二千块,小厂一千块。为防不得已之紧需,预先签发了一些提土凭证,此凭证可在市场上兑换所需产品。窑厂纷纷争相购买此凭证,以便提货。其声望之高,为景德镇各窑厂所信赖。 而胡元龙还是“祁门红茶”的发明人。 1836年出生在祁门南乡贵溪的胡元龙,文武都喜爱,少年时便闻名乡里,并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但他轻视功名, 重视农业,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在贵溪村的李村坞垦山种茶。 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由于当时绿茶销路不旺,红茶外销很畅,光绪元年(1875年),胡元龙便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1883年,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销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欧美国家后,成为当时欧洲上层社会必备的生活用品。胡元龙也被后人尊为“祁红鼻祖”。 有这样的传奇人物,我们也就不奇怪太和坑为何能成为御用专矿了。 当然,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太和坑早已不再生产。在徐冬九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太和坑的遗址,开采的坑积满了水,深达几十米。 “很普通啊!有那么神奇吗?”在遗址附近,还能找到一些成块的瓷土,我们随手捡起几块瓷土,把玩于手中,整个瓷土形状边缘尖锐,中间粗壮,整体米色,中间嵌有细黄斑纹,掂掂重量,蛮沉的,有厚重感……对于我们的疑问,徐冬九笑道:可别小看了这土块,值钱着呢!在解放前,这样的瓷土一块要卖上几块大洋! 徐冬九告诉我们,就是到了现在,每年都还有景德镇的瓷器商人过来捡拾瓷土作为制陶的原料。为了收集更多,他们甚至花钱收购当地村民捡拾的瓷土,“而且用得很仔细,只有制作精美的瓷器才舍得用一点。” 曾经辉煌的祁门瓷厂 因为瓷土有名,祁门的瓷厂也是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繁华时达到了十多家。支品太老人就在当时规模比较大的祁门瓷厂工作了十多年。 刚到祁门瓷厂门口,我们就能从这座瓷厂的大门依稀看到往日的繁荣,只是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宣告过去的辉煌早已经远去。虽然早已停产,但远处的厂房整整齐齐站在厂路的两边,仿佛一列列士兵还在继续捍卫着祁门瓷土的尊严。 1951年,祁门县成立国营祁门瓷土厂,所有产品供应景德镇。1952年,景德镇原料公司因故停止收购祁门瓷土,造成祁门瓷土厂积货如山,经济紧张,不得已改为砖瓦厂。1953年冬,景德镇因制国家用瓷的需要,经江西省政府与安徽省政府协商,祁门恢复瓷土生产。1955年,祁门瓷土厂扩建为祁门瓷厂,生产的瓷土除自用以外,还供应各产瓷区。 我们发现,厂区大门东侧有一段宣传栏,表面用瓷砖制成,墙左侧是一面青花瓷碗内面,里面镌刻着黄山迎客松图,右侧是一座“喜燕报春”花瓶,虽然年数已久,但画面依然栩栩如生。一旁的自宣标语写道:祁门瓷器取著名的“祁门瓷土”为原料,生产“金字牌”各种瓷器具……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支老告诉我们,别看现在的瓷器厂不起眼,破烂不堪,当初可是小有名气的。 在瓷厂宿舍区,我们找到了当年参与兴办祁门瓷厂的程虎先生。 程老告诉我们,当年,他还在祁门县人民政府财政科任行政科员,忽然接到通知去县里开会。去后才得知是与县粮食局的两位同志一起去双溪流祁门瓷土厂报到,筹办祁门瓷厂。 说到这里,程老尘封多年的那段记忆一下子涌现了出来:由于当时在全国享有盛名的瓷器生产基地是江西景德镇,瓷土厂领导决定组成参观团前往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得到的结果却让人失望,对方不愿意的原因倒不是怕祁门生产瓷器与之产生竞争关系,因为从唐代开始景德镇就是以制瓷为业的赫赫瓷都,这点他们无所顾忌。主要是对方害怕失去他们长期以来的优质原料供应。碰了个软钉子,无从下手,怎么办? “全国不是只有景德镇会制瓷啊!”程老回忆道,景德镇这边此路不通,从有关书籍中发现湖南醴陵也生产瓷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湖南发了份电报。很快,对方的复电来了,对方同意培训。程老欣喜地告诉我们,湖南方对此很重视,虽然当时参观学习的有其他部分学员,但对于远道而来的安徽学员放在优先位置…… 半年后,祁门瓷厂第一批技术工人毕业了,这也与湖南醴陵厂无私帮助分不开的。这也标志着,祁门人自此可以自己生产瓷器了。 留在一代人记忆中的祁门瓷器 在原祁门瓷厂的生活区,我们还能看到有一摞摞瓷器的模具堆放在一起。支品太老人告诉我们,1958年,祁门县政府以原公私合营祁门瓷土厂为基础,设窑开始烧制瓷器,并在金字牌镇建设瓷厂。次年国庆前夕,烧制成功第一窑“献礼瓷”向国庆10周年献礼。现在祁门已有多家瓷器生产厂家,能生产日用瓷、工艺瓷、旅游瓷、仿古瓷等各类产品品种。 “我在祁门瓷厂从事洗石的技术工作。”支老说,“打回来的瓷土呈石块状,然后砸成小块。经过用水中和、洗浆、沉淀等一系列程序之后,再打成四斤一块的正方形,这就是制作瓷器的原材料了。” 当年,就是因为有了如此优质的瓷土原料,祁门瓷厂从建厂开始在数量、质量、花色品种上不断增加和提高,年出口量都在三十万件。其中粉彩双龙杯,粉彩万花瓶、青花双龙杯等在国内外还享负盛名。 据了解,祁门瓷厂的早期产品是粗瓷、普瓷,主要品种有蓝边碗、茶杯、汤匙等。随着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花色品种日渐增多,开始生产造型优美、画工精细的中高档瓷,显示了祁门瓷土洁质玉容的风貌。改革开放以来,祁门瓷业进入鼎盛时期。从生产日用瓷到生产工艺瓷、卫生瓷、旅游瓷、仿古瓷、建筑瓷等多样化产品。产品装饰以粉彩、贴花、青花为主,兼有少量结晶釉、颜色釉。 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瓷厂留在支老记忆中依然有不少美好的东西。上个世纪80年代祁门瓷厂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精制过一批青花、十字花和描金的迎客松茶具,胎体晶莹,花样清新,美观大方,充分展示了祁门瓷器的风采,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不过可惜,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祁门瓷厂好多年前就不再生产了。”从支品太老人的言语中,我们听到了淡淡的伤感。 祁门瓷厂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我们期望祁门瓷土的传奇还将继续延续,它为中国瓷器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王峰 程堂义/文 马启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