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美术界,评论一个中国画画家作品的时候,“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这句话可能是使用率最高的一句话,被评者也很满足于这句话的赞扬,这句话也往往成了许多平庸画家的座右铭。
事实上,人类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能够独自创造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伟大的创造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的。所以说,“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句话好比说人不吃饭会死掉一样的正确而无聊,毫无意义。
但是,这句话有很多副作用:第一,混淆了传统中的优与劣。似乎传统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都要作为基础让后者学习、研究、传承。其实,传统中有很多糟粕,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要去学习、继承的。第二,误导了学习艺术的方向,让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花很多宝贵的时间盲目地临摹传统笔墨,错过了发挥创造力的最佳年龄,现在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学习方法与老年大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第三,成为产生庸才的温床。让那些没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从艺者很心安理得,且自以为是的紧盯着、剽窃着传统,还自以为干着维护传统文化的伟大勾当。让许多庸才有恃无恐、像模像样地混迹于艺坛,整体降低了中国画家这个群体的品位。第四,阻碍了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领域庸才总是占大多数,这个观点导致模古之风四起,唯传统是从,一直在所谓的基础上忙得不停,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中国画界被摹古之风笼罩,创新作品反而显得形单影只,颇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让中国画创作严重脱离了现代文明的步伐,在一片迂腐的土壤里苟活。第五,这句话的武断性导致人们不再对传统进行反思,进入盲目状态。前面的文章中我讲过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仅仅发展到程式化的层面,只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笔墨经验。主客观相结合产生的中国画程式,它本身认知世界的科学性、严谨性是不可能完备的。因为大量主观成分的加入,它的偶然性就增多,必然性就减少;感性就强,理性就弱。也就是它对世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真实的、随意的、变形的。这样一个随意的、变形的、理性程度不高的程式系统,不具有公理性。它并没有真正地把握表现世界的规律,传统笔墨只能作为古代民族特色很强的中国画的基础,不能作为要具有很强现代性、世界性中国画的基础。到了现代社会,中国画家的基础需要广泛吸取整个人类艺术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和弥补传统的不足,创造出符合整个人类需要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
评价一件艺术品优劣的关键词就是创造,所有流传下来伟大的艺术品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没有创造的作品再功夫了得也是伪艺术、是赝品,不值一提。美术史可以证明,所谓传统基础好的不一定有创造,但是,凡是有创造的,对传统几乎都是了解的最深,把握的最好。原因是传承太容易,创造何其难!
因此,“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个观点对一个有创造性艺术家而言是一句十足的废话;但对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是一句有害的废话。现代中国画家应该及早把这个观点从思想中剔除出去!
刊登于2014年5月3日《现代快报》
作者介绍:林逸鹏,著名画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