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朝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几类鬼斧神工,使人叹为观止。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以及地主阶级上层的穷奢极侈。除了彩瓷和单色釉在康、雍二朝基础上大量烧制外,还不惜工本的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
在象生瓷的制作和各类工艺品的仿制以及转心、转颈、玲珑等几个品种方面都突出地反应了当时制瓷工艺新技巧的高水平。
(清乾隆——古铜釉云转心葫芦瓶)
朱琰《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几乎仿制各种手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等,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碧治锡、王小碧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仿古铜釉为其中之一,它能十分巧妙的反映出古铜器的色泽、锈斑,而且有的还仿制战国时期错
金、银的器物。
(清乾隆——仿古铜彩出戟尊)
古铜彩作为此时的创新品种,从器形、釉面到细部装饰,都刻意模仿古铜器。有的在与古铜色调详尽的茶叶末釉地上凸印花纹和各种耳饰。
(清乾隆——仿古铜金釉三足炉)
这些仿制品不仅力求和各类工艺品的造型一致,而且与原物的色泽也十分相像,往往能精确地表达出各类工艺品原物的质感。有的仿制品一眼望去几乎能乱真。这说明了制瓷工人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合和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的技术。
古铜彩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施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以烧制出青铜器锈迹斑驳的效果,或用金彩摹绘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色彩均于青铜真品相若。
(清乾隆——仿古铜釉描金彩牺耳尊)
乾隆朝的瓷器生产盛极一时,在瓷器的制作上又突出发展了特种工艺,即仿漆器、仿竹木器、仿古铜器及仿各种水果、海螺等象生瓷。仿品不仅形似,且釉色、质感也与实物相差无几。这种制瓷工艺的创新得力于当时的督陶官唐英。
(清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
乾隆瓷器无论胎型,还是彩釉或图案纹饰,工艺要求都很严格,民窑也不例外,此为其典型特征。不过,有许多品种和乖巧的器形,完全是为了取悦乾隆皇帝而特制的玩赏品,并无实用价值。
(清乾隆——炉钧釉地金彩仿古铜浮雕图双耳瓶)
清代自雍正以来仿宋代五大名窑釉色之热潮,至乾隆时非但没有减退,品类反而更加繁多,进而发展到模仿玉石、古铜、戗金、镂银、漆器、螺钿、藤编、竹木等特种釉色。模仿生物的象生瓷塑也能惟妙惟肖。雕瓷、镂雕、镂孔、玲珑瓷等工艺都极为高超。
(清乾隆——仿古铜釉御制诗文轿瓶)
乾隆之后,外国列强势力侵入,封建社会逐渐衰微,清代后期制瓷业急转直下,颓落千丈。由此可说,乾隆一朝也是清代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民国时期——仿乾隆古铜釉粉彩开光百花齐放纹长颈瓶)
清末及民国时仿品,大都粗糙,釉面较厚,且有不平的波浪纹;仿古铜的底色较深,用粉、紫、蓝色涂于釉上代替锈斑;足部处理粗率。远不及乾隆一朝!
(资料来自: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