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还有苏东坡、蔡襄、宋徽宗都对它有过流传至今的赞美之句,为何一只小小的黑釉碗在当时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名人雅士,甚至皇帝的关注与称誉呢?
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代的建安就是现在福建省的建阳县,而烧造年代不会晚于北宋雍熙年的黑釉“兔毫盏”就出自于建阳水吉镇的池中,后井二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和源头坑等处。“兔毫盏”的出现,有它的特定的时代意义,因为它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因此“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宝贝了。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了。有的仿品甚至能让许多专家都打了眼,害得许多老行道们都“晚节不保”大丢脸面。
由于鱼目混珠,真假难以辨认,搞得目前各地古玩市场上的“兔毫盏”都几乎无人敢于问津,许多爱“盏”者只能对它敬而远之,望“盏”兴叹了。这就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收藏者的投资热情。
本人由于较早就接触到宋代“兔毫盏”,近几年来也经手过不少,因此在这里将多年来对“盏”的一些认识,辨伪方法与同好共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爱“盏”者有所帮助。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对于古陶瓷的鉴别,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耐心地多看、多问、多上手,通过对造型、胎、釉、纹饰和老化(旧)程度的细心观察,就可以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能够在古玩收藏、投资这个领域里自由地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