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全部
  • 文章中心
  • 了了亭商城
  • 陶艺词典
  • 影视中心
  • 拍卖指数
  • 网站首页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器款识图库
  • 藏品鉴证实录
  • 陶瓷视频库
  • 陶瓷拍卖指数
  • 艺术家黄页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 了了亭商城 】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陶瓷艺术研究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收藏真伪辨析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了了亭谈收藏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 名家作品欣赏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其他
  • 民国瓷
  • 建国后
  • 太少红狮
  • 茶壶专篇
  • 桃花美女图案篇
  • 晚清-民国瓷瓶篇
  • 笔筒、帽筒类
  • 盘形、碗类
  • 罐类
  • 杂件类
  •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
  •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 大师电话黄页
  • 教授电话黄页
  •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 补充栏目
  • 陶瓷300问
  • 一画
  • 二画
  • 三画
  • 四画
  • 五画
  • 六画
  • 七画
  • 八画
  •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
  • 十二画
  • 十三画
  • 十四画
  • 十五画
  • 十六画
  •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 雕塑
  • 青花
  • 斗彩
  • 粉彩
  • 新彩
  • 釉里红
  • 颜色釉
  • 古彩-五彩
  • 综合装饰
  • 现代陶艺
  • 周国桢(教授)
  • 戴荣华(国大师)
  • 王恩怀(国大师)
  • 汪桂英(国大师)
  • 陆如(国大师)
  • 吴锦华(国大师)
  • 宁勤征(国大师)
  • 郭文连(教授)
  • 王安维(教授)
  • 彭竞强(省大师)
  • 袁世文(国大师)
  • 戚培才(国大师)
  • 戴玉梅(国大师)
  •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 李一新(省大师)
  • 王秋霞(省大师)
  • 秦胜照(省大师)
  • 李磊颖(副教授)
  • 刘乐君(副教授)
  •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 陈庆长(老艺术家)
  • 杨杰 麻晓武(高工)
  • 吴伟明(高工)
  •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 李云峰(高工)
  • 胡达民(高工)
  • 徐国明(高工)
  •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 赵坤(高工)
  • 张万莲(高工)
  •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 王静(院校老师)
  • 李申盛(高工)
  • 汪则东(高工)
  • 蓝磬阁
  • 王金泉
  • 江龙(高工)
  • 刘远长雕塑作品
  • 网文转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 陶瓷艺术家
  • 仿古陶瓷精品

关闭会员登录

  • 登录
  • 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网文转载>>文章转载>>正文内容

官方不再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者:李申盛 来源: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7日 【收藏】【查看评论】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不再由工信部“官办”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大师评选的思考。大师本来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在今天,却几乎成了一顶人人可戴的“高帽”,大师评选似乎成为了市场价格的催化剂。究竟,大师应不应该通过评选产生?评选能出“真大师”吗?大师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技艺?业界专家、藏家各抒己见。
  正方——
 
  著名收藏家 郭庆祥:
 
  有些“大师”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不再“官办”,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大师本就不应该是评出来的,而是后人公认的。在当前社会审美缺失的情境下,评选大师会误导大众,使某些人为了私利将大师变成一种概念去炒作。
 
  近十几年来,“工艺大师”、“艺术大师”、“国学大师”等词语,已经变成了流行惯用语。本来,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艺术家,必定在其领域对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思想起到了推动或提高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师”称号常常被滥用甚至被利用——将这一“高帽”戴到对方头上,是为了谋取一定的好处。
 
  其实,大师是需要经过时间沉淀、历史检验的,是后来人对有杰出文化贡献的前人的尊称。当我们以挑剔而又比较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前人,能称为大师的凤毛麟角。数数近现代的画家,我以为也就吴大羽、林风眠、潘天寿、石鲁、李可染、赵无极、吴冠中等不多几位吧。
 
  能被冠以“大师”称谓,还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共识。像所谓清代正统画派的“四王”,他们的影响力很大,现在某些人也喜欢吹捧他们,但我认为他们远不够大师的档次。大师的作品一定得有创新性,能体现时代精神,并能成为后来人眼中的传统。而“四王”所做的只是继承、临摹,作品千篇一律,虽然形式上做得完美精致,但缺乏开创性,更体现不出时代意义,这与大师的精神高度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下,我们可以说正处于一个“山寨版”时代。无论工业制造还是工艺美术,或者美术领域,大多都是复制别人。人心太浮躁,大家都不肯沉潜下来发现创造,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一味临摹古人,一切都往后看,然后打着“继承传统”的旗号,招摇撞骗。这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最多只能算是匠人。
 
  当下,我们还可以说正处于一个美盲时代。大多数人买作品看的是头衔、官衔,而不是买艺术价值本身。投机者就利用了大众这种心理,拼命往“大师”的路上挤,哪还有时间和心思搞创新?现在有些所谓的紫砂壶大师,不仅不好好搞创作,还以“代工壶”欺世盗名。
 
  所以,直接加封大量当代大师,其实是一件挺荒唐的事,再盖上“官办”的印戳,危害更大,取消“官办”无疑是好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祖光:
 
  评选“国大师”有点像“分猪肉”
 
  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初衷和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但日益数量化、任务化的评选,让其含金量打了不小折扣。而且,自然形成的、大家公认的大师,可能比评出来的大师更有说服力。回望历史,为今人所认可的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他们的作品确实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以前,一个省的“国大师”寥寥无几,而到后来,各个省就有点像在“分猪肉”,名额多起来了。事实上,一个地方真的有那么多大师吗?人们不免要打一个问号。在我看来,够得上大师级别的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时代感。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工艺水平,更要体现当代的审美观念、文化理念。我们跟古人做的可以是同一题材,但每个时代的作品一定得有自己的精神风貌、艺术风格。而且,有些人听说评上“国大师”,作品价格就能飞涨,于是耍尽花样去争取,风气日渐不好。当然,如果每一届都评出那么多“国大师”,想通过这个头衔来号召市场,恐怕也会越来越困难。就我自己而言,评上“国大师”,荣誉归荣誉,我不会以此去炒作,作品在这个阶段该是什么价位,就是什么价位。
 
  总之,社会和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不要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评选也应该下大功夫去发掘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大师”。
 
  金丝楠薄浮雕收藏家 郑华星:
 
  角逐虚名不如展现技艺
 
  今天从事工艺美术或者其他艺术门类的人,通常都以加封当代“大师”为终极目标,而观众、买家多数也都是下意识地追捧“大师”,这种慕名弃实的现状导致整个艺术收藏界太功利化、太浮躁。
 
  “大师”这个词,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开始是出于对某个人的无比崇敬和尊重,于是以大师尊称之,流行到这几年,吃顿饭都可能碰上几位“大师”。
 
  综观中国文化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流传上千年的优秀作品,作者早已湮没无闻,却依然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心的震撼。可见,艺术成就、艺术造诣才是不会被历史埋汰的。上天给了工艺美术师傅们一双慧眼和一对巧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企业,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沉潜下去创造传世的作品,而不是以评大师或其他方式,催生大家的逐利之意、求名之心。
 
  以我们的收藏为例,即将在广州博物馆做的金丝楠薄浮雕展,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十二月令图》,就是七八位雕刻师傅心无旁骛、通力合作五年多才创作出来的。在厚度仅为1~3毫米的雕刻面板上呈现出七八个雕刻层次,仅一团树叶常常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这些师傅在雕刻领域都已经有二三十年的经验,完全具备了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资格,但他们对这些虚名并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有这样一个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技艺,创作世代相传的作品,比花时间花精力去评奖更有意义。这样的创作态度,我想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鼓励和推崇。至于大师与否,自有后来人公论,不是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某几个专家就能论断的。
 
  反方——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孔昭明:
 
  “国大师”是行业的金字塔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即使下放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也依然是国内最权威的大师评选,与其他的各种行业性的评选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行业的金字塔尖,其评选可以极大地鼓舞行业士气,带动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对促进工艺传承,对整个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至今已进行了六届,也多次变换主办方。前四届都是由轻工部主持的,第五届由国家发改委评选,第六届才由工信部负责,现在又到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虽然是行业协会,但跟以前的轻工部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轻工联合会”的主要领导,是由国家任命的;最后评选出来的结果,加盖的仍是国家的公章,可见,整个评选仍然是政府主导。凡是评选,总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政府把相关职能转换到行业,就是为了体现行业的事情行业做,把真正有水平的大师推举出来,做到更加公平、公正。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由哪个部门或协会来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在我国始终具有唯一性、权威性。而且四年一评,名额非常少,刚结束不久的第六届评选,全国只有78人榜上有名,其层层选拔过程,非常严格。
 
  现在,有很多人诟病当代大师满天飞,但是,此大师非彼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烹调大师、象棋大师等相比,无论是评选的过程还是最终的认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大师这个荣誉称号放在工艺美术的后面,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真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是德艺双馨的:一方面,他们在行业内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起领军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有独门绝活,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价位高于一般水平,也无可厚非,这样对整个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得浓:
 
  拉关系现象
 
  不会影响整体的公正性
 
  “大师”只是名,怎么叫不太重要,创作者的水平才是实,更有本质意义。至于由谁来评选,也没太大区别,只要不是这个部门弄一个评选,那个部门又弄一个同样的评选,让人真假莫辨就行。
 
  肇始于1979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其产生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的。从上世纪70年代直至80年代,工艺美术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砝码,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譬如,在潮州木雕最红火的那些年,每个县都有一家大型的木雕厂,揭阳地区贴了金箔的木雕狮子,也很受外国人欢迎。为了表彰工艺美术界的努力和贡献,于是出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样一个荣誉称号。
 
  有人说,现在很多收藏家只看头衔不看作品,所以只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价格就会飙升。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不具备普遍性。藏家买东西掏的是自己的钱,优劣不分就贸然出手,这样的人恐怕不多。而且,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即使买家专业性不够,也会本着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态度如实相告,不大可能随意地去欺骗,这是一个关乎职业道德、关乎个人口碑的大问题。
 
  当然,物以稀为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每四年才一次,人数又非常有限,某些人不好好钻研技艺,把更多心思花在拉关系上,不足为奇。但这种情况不是主流,对整个评选的公正性不会有太大影响。

  • 上一篇:盖碗的由来及使用方式
  • 下一篇:“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最新图文

  •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釉“宝玉系列”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艺术家赵坤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艺在陶瓷新彩绘画上的表现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李申盛新创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日常和其他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粉墨”彩陶艺家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 网站导航 | 代购服务 | 版权申明 |

“了了亭”你身边的收藏顾问 联系方式: jdzmc@vip.163.com   0798-8220952 陈也君:13879808411     李申盛:15079899527

了了亭地址:景德镇市中心莲社北路109号 [名仕嘉苑]10-8号 门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0 http://www.jdzmc.com   http://www.jdztc.com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