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瓷板行林立 工作室扎堆,老鸦滩:有些低调的主角
作者:瓷都晚报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0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晚报记者邹勇宾文/图
如果将城市比作小说,其中总有一些地方犹如重要的章节段落,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精彩与迷人。但这些地方,也有高调与低调之分,高调者,诸如地标建筑、千年古迹,时常出现在各种宣传册上,让人慕名而来;而低调者,则又是默默无闻,即使是为这个城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不熟悉的人,寻找至此,也要花上一番功夫。
对于景德镇而言,老鸦滩便是后者。
从小村庄到瓷板集散地
在外人看来,“老鸦滩”是个颇有个性的名字,若是望名生意,带着寻找鸦雀群飞,河滩绿地的想法来到这里,又会有些失望。一条并不宽敞,但颇有特色的街道算是这里的主干道,两旁民房林立,瓷板行,画室遍布其中,墙上贴着的小广告,也多是“提供各种瓷板”及“招聘青花画工”等与陶瓷相关的内容。
这条街道就是老鸦滩路,在地图上,被一条简单曲折的白线取代,但现实远比地图丰富,道路两旁,又延伸出宽宽窄窄的巷子,就像叶子的茎脉一样,覆盖着这个区域,顺着这茎脉,你便能读懂景德镇瓷板行业崛起的历程。
“早年这里确实和名字中说的一样,南河边有一大片浅滩洲地,许多鸟类聚在那里。”说这话的是王善玲,她今年五十多岁,在老鸦滩周边长大。似乎是看出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她又用手指了指周围,“原先这些地方都是菜地”。而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已都是望不到边的房子。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老鸦滩的摸样,也转变了它的角色。如今的老鸦滩,以瓷板集散地的身份居于瓷都景德镇城南。而关于这里瓷板行业的崛起,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早年一位刘姓都昌人在此做瓷板生意,口碑不错,随着后来的传帮带,这里的瓷板行业逐渐壮大。
关于这个说法,在此开瓷板行十余年的刘松林不置可否,他早在1989年就来到景德镇,学徒做瓷板。在刘松林的记忆中,那时老鸦滩并没有瓷板行,只是顺着这条路往里走,有一个私人承包的圆窑包。刘松林做好瓷板坯,便送到那里去烧。或许是时间过去太久,对于其中许多细节,刘松林已有些模糊,他只记得那时道路两旁还都是菜地。至于那个窑房的全名,刘松林皱着眉头,苦苦思索一番,无奈地说道:“我只记得名字中有个“金”字。”
推动景德镇瓷板产业发展
若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20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老鸦滩从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跃成为瓷都瓷板集散地,确实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刘松林20多年的瓷板从业生涯,恰恰见证了老鸦滩的崛起。89年只有一座圆窑包,此后陆续有瓷板行在此落地。2002年,刘松林花去自己多年积蓄,在老鸦滩租下一间民房,买来设备,开起了自己的瓷板行。那时整个老鸦滩,有瓷板行20余家。而如今,刘松林粗略估计,不下七十家。他大致将这些作坊按所有者家乡分类,“其中都昌人开的有50多家,其余的就是本地人与其他地方的外地人。”
刘松林的瓷板行有一座梭式窑,除去自己和爱人,他还请了一位工人。瓷板行地方不大,只有民房三间,但却“五脏俱全”,能负责瓷板制作的整道工序不说,还有一间小房间,是为他人绘瓷准备的。有些艺术家在这里买瓷板,在这里画,还在这里烧。刘松林说:“有时把别人作品烧坏了,就一分钱都不收。”这样的瓷板行在老鸦滩也很有代表性,谈不上最大,也不是最小,算是“标配”了。
街道虽窄,但老鸦滩人流不小,总是一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情景。无论是来这里,还是居住在此的人,多与瓷板有关。成为景德镇瓷板行业的名片之后,来这里买瓷板的人很多,这其中有人来“进货”,也有许多艺术家为了创作专程来挑选。“为什么都来这里买瓷板?”,青年陶艺家程晓说:“板子质量好,样式多,老板服务好”,这个回答很简单,却是许多顾客心中老鸦滩的形象。
景德镇坊间一直有这样一条传闻,说是香港回归的时候,相关部门想要让陶艺家创作一块大型瓷板,为祖国献礼。最终陶艺家选好了,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大瓷板,最终不得不将就着用相对偏小的瓷板。
如今在老鸦滩,2米乘1米的瓷板已是随处可见,而比此更大的也不新鲜。可是在1997年,老鸦滩的瓷板行业算是刚起步,据一些瓷板行老板回忆,当时烧瓷板是采用立烧的方式,两块瓷板靠在一起烧,烧成后出窑,轻轻敲开。这样的技术对瓷板尺寸要求十分严格,多是烧0.45米乘0.8米的小瓷板。而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窑炉的加大和平烧方式的运用,烧大型瓷板的技术才日趋成熟。
20年间,老鸦滩完成了自己的崛起,也推动了景德镇瓷板工艺的突飞猛进。
外来艺术家“登陆”老鸦滩
古话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在老鸦滩,这话应该改成“做得好瓷板,引得画家来”。
瓷板行业的不断壮大,也为老鸦滩带来了许多改变,比如一些瓷板装框行,陶瓷包装行相继涌现。如果说这些行业的完善,都还仅仅停留在瓷板生产包装工艺层面的话,那么众多艺术家工作室的落地,则为老鸦滩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胡书庆来自江苏,他的工作室就在老鸦滩路路口不远处,一间并不大的房间,墙壁上摆满了创作完成的瓷板画——都是他擅长的山水。一张有些简陋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各式釉料和画笔,胡书庆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他来到景德镇也有些年头,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间不大的工作室里度过。
“09年时候,我在这里弄了个画室,当时这里的画室并不多,我算是比较早的了。”回想起当初,胡书庆有些感慨,说这话时,他并未停下手中的画笔,仿佛顺着笔尖的游走,记忆才会愈发清晰。“现在你看到的这些工作室,都是后来才有的,这里多是外地的艺术家,其中又数山东人多些。”
外来艺术家,是个善有些“新”的概念。但是这个群体,却一直存在于景德镇的历史中,且对陶艺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以陶艺海洋比喻瓷都景德镇,那么如今老鸦滩则成为了外来艺术家“抢滩登陆”的重要地点。究其原因,则与老鸦滩瓷板业的飞速发展关系密切。胡书庆说在这里创作很便利,各有原料任你选购,烧成包装也并不非功夫,只需一门心思扑在画画上就好。
正因为此,随处可见的艺术工作室,成为了老鸦滩的新景观。这些工作室虽然看似简陋,面积不大,装修普通,但艺术气息丝毫不减,艺术家们专心致志,并不过多理会来往人群,专注于手中画笔,而各式各样艺术风格、手法作品的扎堆出现,到真有些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工作室随意点缀在街道两旁,本是独立存在,但又一道将老鸦滩装扮成“艺术街区”模样。这个随着瓷板行业逐渐壮大的“艺术街区”,也渐渐成为千年瓷都街景中的一抹新亮色。
上一篇:
评论:“大师”岂能制造?
下一篇:
云南陶瓷天时地利欠人和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