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陶瓷艺术品市场无论是从其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问题,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似乎都有一定的争议空间,乃至由此产生各种意见与分歧,而其市场表现的波云诡异跌宕起伏却成了无法回避的一种景象——无论是艺术品市场高峰时期所创造出来的天价拍品,以及社会上流传的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或真或假的造富神话,还是遭遇市场寒冬时业界惊呼价量俱失,“美好”旧时光不再——都是陶瓷坊间谈论不止的话题。这倒是从侧面彰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存在是非常客观的!
这个非常客观的存在还伴随着许多其他现象,与起伏不定的市场表现一起,共同强化着这种存在感。
比如学术界的探索与争论:该如何为陶瓷艺术正名?有老师致力于将陶瓷绘画区别于过去的陶瓷装饰,强调陶瓷绘画的人本主义主体性,弱化陶瓷材质为辅助客体,进而反客为主,试图说明陶瓷绘画因此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而理应被划归于“精神性”创作的纯艺术(绘画)范畴;也有学者从陶瓷工艺的维度出发,努力地将工艺难度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归结为陶瓷艺术(绘画)所特有的绘画性语言,甚至相较于其他绘画形式的语言更有优势,比如丰富于水墨国画里的浓淡黑白,因此不将陶瓷绘画列入绘画艺术门类是有失公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努力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他们都一直在那里推进着,而我们也一直可以看到这样的努力,包括近期福州、武汉的瓷画双年展,北京宋庄瓷誉中国展和高端瓷画研讨会,以及在景德镇三宝蓬举办的、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为主所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交流等等。
再比如伴随这个市场存在的还有艺术创作方向的调整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很明确,陶瓷艺术品(姑且称之)市场当然逃脱不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掌控,会主动地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自适应性的调整。许多老师开始关注起艺术衍生品,不去触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和藏家利益,另辟蹊径地开发一些衍生品,继续培养初级客户,开发处女市场,比如刘颖睿老师与IChina一起合作的限量雕塑;还有一些老师开始进入之前没有尝试的全新领域,无论是作品的内容题材,还是烧制作品的工艺技法,在不影响原来市场格局的前提下,以更亲民的姿态取悦于市场。而陶瓷艺术品经营者也有新的动作,比如前些年由乙未画廊的创办者施思等人所提倡的小幅画作概念,以及从寻求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中开发出艺术品实用功能新市场的探索;还有简格陶瓷邀请老师画文房清供,家居摆件,为藏家提供新选择,也为老师增加营收,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动作。
如果我们把上述种种存在都视为市场盘整期的坚守的话,那么在这些坚守者中,拍卖者的坚守显得更直观一些。肇始于2008年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拍卖,先是起初几年的缓慢爬升,至2013年拍卖会突破3000万成交而冲顶,继而开始伴随大市场行情的衰退而持续回落,以至于2016年起国内其他几家综合性拍卖公司均纷纷舍弃现当代陶瓷艺术板块,令业内人士感到形势异常严峻!
然而在景德镇这块中国陶瓷的重地,必然对造福此地的陶瓷不离不弃,2017年第十四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配套项目——国际陶瓷艺术品拍卖会如期而至——263件拍品中,无底价作品45件,估价百万元以上的只有16件,其中许多拍品估价回归到理性的十几万元,甚至几万元,几千元,无论是收藏家还是创作者,都以担当和培养的初衷来面对这盘整的市场。当然硬通货依然是每一场拍卖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此次拍卖的全场估价也创造了历届拍卖会估价纪录——超过八千万元——这显然是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
依愚所见,所有市场的起伏就是市场成长的轨迹,这行进的轨迹遵循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市场的起伏波动意味着挑战机遇。况且内里还有国势强盛,与国齐名之瓷运必定畅达,以及国民富庶后寻找精神物质财富的强大刚性需求,还有千百年来,吾华陶瓷发展浩浩汤汤,有缓慢回旋,却从未止步倒退的铮铮史实,等等诸多因素叠加,都在昭示着市场的巨大玄机。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业界如此深沉热烈的坚守之下,此次国际陶瓷艺术品拍卖必将获得巨大成功,并因此成为这一轮市场周期的转折拐点,预示着陶瓷艺术品市场激扬浊清的盘整期之后,将迎来一个健康有序,持续平稳的良性发展周期。
让我们所有的陶瓷相关人等,一起来见证这一重大陶瓷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