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民国瓷·珠山八友专辑
>>
正文内容
邓爱英-深受熏陶,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瓷都晚报 刘璨 文/图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4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作为邓碧珊的第四代传人,邓爱英自然是刻苦专研曾祖父百年传承的瓷画技法,她的作品笔墨细微精到,设色工整清丽。特别是绘画鱼类的作品,两三尾鱼悠游于几簇藻萍之间,然而鱼的姿态、藻的浮动,处处都仿佛让人看见涧水的清澈,听到溪流的潺潺。
或许是继承了家族的书卷气息,或许是女性艺术家特有的气质,初见邓爱英便会感觉十分亲切,温婉而美好。“作为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进行创作,难免有些局限。但那来自家庭流淌的血脉让我不能放弃。”邓爱英和哥哥邓学贤是邓碧珊的嫡系传人,她希望自己能将祖辈传承的技艺学扎实,而前人未涉及的领域她也想涉猎,希望在传承中创新,拓展邓氏瓷艺的深度与广度。
邓爱英,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余干,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文联昌南瓷画院特聘画师。
邓爱英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以画鱼著名,素有“鱼王之称”),1977年邓爱英随父邓肖禹(著名陶瓷美术家)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学艺,在父亲的精心传授下,尽得花鸟、鱼藻、虫蝶瓷画真传,其间还和许多老艺人学习画山水、人物、图案等综合装饰艺术技巧。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展评并获奖。
作品分别入编《珠山八友及其传人》、《当代名人名作精品陶瓷选集》、《千年瓷韵》、《中国现代陶瓷全集》、《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索引》、《瓷都旅游博览》、《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当代陶瓷美术百家》、《陶瓷研究》、《景德镇百事通》等刊物。
其经典作品《大吉大利》荣获中国书画家协会和平万岁大赛(2008年)金奖,《三公图》荣获第四届长春奇石古玩艺术品交易会金奖,《大吉利》荣获江西艺术博览会(2009年)“八大山人杯”银奖。1994年10月景德镇置镇九百九十周年庆典中,邓爱英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终身荣誉称号。
两次机遇与瓷画结缘
出生在陶瓷世家,邓爱英并不如常人想象的幸运,虽然曾祖父声名远扬,但在1930年就离世了,如日中天的艺术生涯戛然而止。“我父亲从小便跟在曾祖父邓碧珊身边长大,我的爷爷在父亲三岁时就过世了,而曾祖父过世时,我的父亲才9岁。”邓爱英说,父亲是很有绘画天赋的人,虽然没有得到太多的指导,但凭借自己的摸索,将曾祖父的瓷艺继承了下来。
1977年,邓爱英的父亲在艺术瓷厂的花鸟车间任职,他创作好画面设计,再由其他工人进行临摹生产。“那时候有政策,技术好的员工可以带一个子女进厂学艺,年龄要在13岁到16岁之间。”“我比较幸运,本来是应该带哥哥先进去学艺的,哥哥正好超过了规定年纪,而我正好13岁,便进了厂。”这一年,是邓爱英走上陶瓷艺术之路的起点,她跟着父亲学徒3年,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基础。
1983年,邓爱英又迎来了第二个机遇。“父亲可以带我进美研所,之前在工厂可能只是单纯地画,并没有太多的地方要 进行思考。而美研所就需要学习填设和画面创作。”邓爱英笑言,其实自己当时并不具备进美研所的条件,进去后,才开始学习填色。“压力很大,在厂里的时候,有老师打图设计,而现在什么都得自己来。”邓爱英说,那段时间也是自己进步最快的阶段,和同事互相学习,除了绘画填设外,也尝试着在器型造型等方面做设计。
“或许真的是有家族遗传的基因,我设计的画面虽然不太按部就班,但还挺受欢迎。”邓爱英说,自己生在陶瓷世家,但家族传承其实颇有危机。“从曾祖父到我这一代,只有我和哥哥两个嫡系后代了,而家族里真正从事陶瓷创作的人更是不多。”在邓爱英家中,存放了不少出现些微瑕疵的作品,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些作品都是客户下了订单后创作的,邓爱英从来不会敷衍,坚持不把有一丁点瑕疵的作品流入市面。她告诉记者,还好自己有两次机遇与陶瓷结缘,她热爱这门艺术,她也有责任与义务将家族的百年金字招牌维护下去,不能作假,保证品质。
艺术只能进不能退
上世纪90年代,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发不出来,邓爱英只好离开。1992年,邓爱英步入婚姻殿堂,有了自己的家庭。邓爱英全心全意照料家庭和孩子,只能挤出很少的时间进行创作。“不得不承认,作为女性工作者,家庭确实会拖累事业发展。”她笑言,自从有了家庭后,就一直在操劳。照顾孩子料理家庭起居,孩子上大学了,便又要照顾老母亲,以后还得操心孩子的工作等,好似一直都忙不停。
和其他陶瓷世家相比,邓爱英受到家族的庇护并不多,但她传承的担子却不轻。
“父亲虽然跟在曾祖父身边,但太小,能学到的东西不多。”邓爱英说,鱼是自己家的东西,不可能跟其他人学,父亲只能自己摸索。所幸,父亲天赋极高,画出来的鱼惟妙惟肖。“我们家的技法体现在细节,写实考究,就算是鱼身上的鳞片也是精准无比,每一片都不含糊。”父亲除了鱼藻外,还擅长画鸡。让邓爱 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亲画的有关鸡的作品,往往还没画好,就有人订购,因为画活了。画鸡和鱼类一样,重在写实,颈部、腹背的鸡毛都不相同。“我跟父亲说,一定要跟他学画鸡,把他的技法传承下来,开始学时,自己练,画不好就反复练。”邓爱英说,艺术就是这样,不进则退。父辈们的艺术造诣她必须传承下来,只能进不能退。“不仅要将他们的精髓继承,还要在艺术形式上创新,他们没做的我也要去学、去做。”“他们都没画过青花,但我要学。”邓爱英向记者介绍了几个青花斗彩形式的作品,釉下水藻全景搭配釉上的鱼,活灵活现。2001年,青花瓷大受市场热捧。邓爱英开始自学青花。“我的粉彩作品卖出一件后,我就用钱买一车坯,自己学自己画。”艺术是相通的,邓爱英青花斗彩的作品很受好评。“陶瓷世家的百年传承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深受熏陶,但也要走出自己的路。”
上一篇:
邓碧珊:画鱼不画水细微之处见精神
下一篇:
田鹤仙---留得清香在人间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