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艺革新
红星瓷厂作为一个普通日用瓷的生产企业能够在国内乃至国际陶瓷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归根于在技术革新上走在前列。从建厂破土开荒起,为摆脱落后的手工陶瓷生产现状,20世纪60年代初,由罗迈生当年自发组织的工人革新小组,其目的是沿袭红星瓷厂搞技术革新的优良传统,为其后的工人革新提供技术和设备材料的支持。革新组主要成员有张学模,张水贵、王应槐、黄美华、于主荣、冯家金、万矮子、吴美华、熊守富、成子煌等,为全厂新器型、新设备出了不少模样。以罗迈生、张水贵、秦红生、徐国祥为代表的一批工人革新能手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搞技术革新。1970 年罗迈生同志和彭欢祥、冯家金等同志革新成功半自动循环施釉机和70型自动成型机。由红星瓷厂工人和技术人员试制成功的“Y-64型”半自动双刀压坯机,1964年被轻工部鉴定为先进陶瓷机械,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这一革新大大提高了坯体产量。由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星瓷厂率先由落后的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均为全行业上游,特别是大批量使用新彩贴花技术,使得上海的化工颜料在陶瓷彩绘上广泛应用,也最终为上海的瓷用化工厂落户景德镇打下坚实基础。至1965年该厂7年上缴利润相当于国家投资的2倍。1970 年,中共江西省委通过开展向罗迈生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向罗迈生同志学习。70型成型机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成为滚压成型,工效进一步提高,至今滚压成型仍然是日用瓷成型生产运用最广泛的机械。徐国祥,余柏得等一批革新能手于1980年成功研制出陶瓷生产首条快速干燥器,使捧模、脱模、捧坯等繁重体力得到解放,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在此期间,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董必武、郭沫若先后视察红星瓷厂,对红星瓷厂的成绩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