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釉上彩颜料,除了新彩颜料(包括金红、金水等) 是清代引进的以外,历来都是本地自制的,俗称“本料”。本料烧成后的效果,玻璃质感很强,经久耐磨,引进的新彩颜料大多难以超越它。调料品,或用清水,或用胶水,清代以前就是这两种。用油来调料,是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至此,调料品就发展到3种了,康熙五彩(今称古彩),就分别采用这3种。
水,胶水与油,三种材料的性能各不相同,其作用也就不一样。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说:“五彩绘画,摹仿洋彩”,“其用颜料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便于渲染,胶便于拓抹,而清水调色则便于堆填。”也就是说,清水调的颜料,便于平涂;胶水调的颜料,便于抹匀;用油调的颜料,便于渲染出浓淡、明暗的过渡关系来,从而出现立体效果。蓝浦的记载,也证明: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用油来调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蓝浦记载的调料油,叫“芸香油”,也是最早的调料油,以芸香炼取。有研究者指出:芸香油,不但不香,而且“臭剧”,“不易散”。因此后来又有了乳香油,是用枫树脂加水蒸馏而得,如同吊酒一般,至今广泛采用。接着,又有了松香油,樟脑油,煤油,甘油。水,也不限于清水,还有茶水,蜜糖水。如今,还有使用酒精的。
那末,从清代开始,景德镇人为什么会用油来调料呢?蓝浦的回答是:“五彩绘画,摹仿洋彩”。这里的五彩,是指康熙五彩(今指古彩);摹仿,是指学着;洋彩,是指外国来的彩绘方法。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也说:“中国传统彩瓷中,施彩都是用胶水或清水,只是从康熙开始的珐琅彩瓷器,才开始用油施彩。理解了中国传统绘画是水墨画,而西洋绘画是油画的道理,也就能知道,瓷器上以油料上彩,是吸收外来的影响。”两个“书证”告诉我们:瓷器上以油料上彩,这是一种“西法中用”,始于康熙。
景德镇人,历来善于吸纳各地名窑的制瓷经验;同时,也不拒绝外来文化,调料油的“西法中用”,就是其中的一例。尤为可贵的是,景德镇人坚持“学不可以已”,并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调料材料的不断丰富就是很好的说明。善于学习,且学中有创,这是世世代代景德镇的陶人留下的一分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