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论绘画性陶艺还是雕塑性陶艺也罢,都应是把绘画的思想性、艺术性与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质审美意识交融一体,也就是在作品中表现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瓷的自然性质,由此上升到火对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追求。
【关键词】 绘画性 陶艺语境 陶瓷材质
陶艺的美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风格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特有材质烧造之美,应是它的特征和本质。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从粗陶到单色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以及五大名窑都主要是体现了古代陶工对自然界的玉质追求心理,而正是这种尚瓷及玉的审美意识(这里有中国早期的玉文化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人的天性对瓷的材质之美的追求,唐三彩、宋色釉茶碗、元青花釉里红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各种名贵釉种,它们都无不体现出人对陶艺材质的烧造之美的追求和审美趣味,加上宫廷及士大夫、文人墨客对瓷偏好、以及瓷在宗教文化的广泛运用,这给陶瓷增加了一种深髓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满足了陶瓷的实用功能,而且引发出单纯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对瓷进行装饰和彩绘。绘画性陶艺由此逐渐发展由唐三彩、青花、青花釉里、斗彩、粉彩、新彩、综合彩。传统绘瓷在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顶峰,到近现代的景德镇珠山八友在绘画性陶艺上又推上了一个高度,不足的是表现手法太局限于把中国绘画形式转移到瓷上。当今对绘画性陶艺的认识,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知名收藏家、陶艺家都认为就是以传统手法(即中国画的形式)运用青花、粉彩、新彩或局部点缀些色釉,在生坯或光滑的瓷面上进行装饰,焉然把坯或瓷当作立体的宣纸、画布来作画。一个画家只要改变一个所用的绘画材料,就可以在坯或瓷上作画就可以叫陶瓷艺术家了,包括当今的陶瓷鉴赏家、理论家,在评论绘画性陶艺的文章时,语言生般硬套中国绘画理念,似乎只要懂绘画就可以评论陶艺。再加上艺术权威机构的类似看法、拍卖行不断拍卖出的“天价”,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观点。这类作品并没有反映出陶瓷艺术品的本质,仅是装饰一种,它们不过是历史价值、怀旧、收藏界的猎奇心态、对皇家用瓷的虚荣心,以及商业炒作,绘画艺术含量并不高。这种简单中国画式的陶艺理念,妨碍了当代中国绘画性陶艺的发展。
不论绘画性陶艺还是雕塑性陶艺也罢,都应是把绘画(雕塑)的思想性、艺术性与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质审美意识交融一体,也就是在作品中表现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瓷的自然性质,由此上升到火对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追求。纵观当今世界陶艺的发展史,绘画性陶艺风格,完全是多元化的,表现力是极其广泛的,包括雕塑性陶艺及其它风格都可以说是绘画性延伸、演变。中国每个有良知的收藏家、陶艺家、媒体都应为当代中国陶艺发展作些正确导向。艺术是社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一味尚古、复古或崇洋媚外,都不利于中国陶艺的发展。当今已有许多陶艺家们在不断地突破原有的造型样式与形式法则,由唯美倾向、装饰使用、抽象的感受,转向对陶瓷材料的重新认识和探索。绘画性陶艺也好,观念陶艺也好,运用窑火应是其创作的终极目标,在制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人工装饰,追求自然造化之功、神工鬼斧之变,充分发掘陶艺语言的形态、材质、烧成的魅力,一件好的绘画性陶艺作品应是集绘画审美与材质烧造、材质形态审美意识三合为一的大成为最高艺术境界。
创作绘画性陶艺需要作者有效全面的修养和内涵,仅仅懂得陶艺的工艺或绘画性技巧(例如国画技巧),或工艺与绘画技巧都不错而艺术修养不高,这都是不行的,这三类人在景德镇非常普遍。真正的绘画陶艺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色釉变化的驾驭力,还要有善于把二者容于绘画艺术之中,求得变化统一,做到物为我所用,又不失恰到好处的巧夺天工,唐三彩在造型上、材质、审美上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其通过在器型上施以黑釉、褐釉、白釉等为底釉在上面淋洒含有多种金属氧化物的矿物颜料,于高温中烧成,形成了流淌、自然、洒脱的月白、蓝等色斑,给人以自由活泼、变化万千之感,也正好反映出唐代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华建先生曾在《中国文物报》评唐三彩显示的稚拙、天趣正是中国古典抽象的灵魂。宋代的色釉茶盏,甚至把天然的树叶形状烧成碗内,形成生动、自然、惟妙惟肖的绘画效果,这种茶盏正好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对色釉天然属性的偏好和茶文化特点。景德镇的三阳开泰瓷瓶,运用红黑釉的对比交汇,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中国人的抽象审美心态。二者都是在制作中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装饰,讲究自然造化,体现了中国绘画性陶艺对抽象之“象”所蕴涵的美感具有超常的领悟能力,又如当代美国的温.黑格比用多变的泥板成型的异型容器和乐烧,巧妙地将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印象安排在器型上,画中每块色彩都需计算好和拼整好后才能上着色剂,整个作品形成一种极富东方韵味写意画,更让人联想起中国各种奇石上的上的各种天然肌理形成的画面。
陶瓷绘画艺术不同于架上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它有自己的特有语言,尽管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借鉴和采用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及技巧,但绝不能弃本求末,放弃陶艺特有的本质东西。历史上五大名窑均是以釉色取胜的。它们都充分展示了陶艺的材质特性,什么是陶艺的特有本质呢?那就是表现窑火艺术的视觉语言,陶坯经窑火的高温煅烧,不但能使其内部变更坚硬,而且能在其表现创造出神奇的窑变色彩,形成“丹青难描,诗句难表”的变动,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火的语言、火的艺术。朝着这个目标为此我多年进行了大量实践,以中国的老屋为视觉符号,综合支家长色釉窑变,强调一次性烧成和泥板成型。这里所说色彩包括五种,一种是自然窑变的色彩,另一种是人工绘制的色彩,就陶瓷艺术而言,前者是最为可贵的,后者应当是前者的陪衬和点缀。景德镇的元釉里红、明代祭红、清代的郎红,以及均窑天青、月白、天蓝海棠红、朱砂红、茄皮紫等数十种变化成千的色釉,无不体现了自然造化之工。这种体现窑火烧造之美的色釉瓷无论在当今的拍卖行还是砂发时朝代都是陶瓷艺术品中的珍品。窑变一词就是古人对窑彩的形成的描述。即:同是一色,逐成异色的奇事。这全者水土所合,决非人工所能办到的,数十窑中,烧制瓷器有千万品之争,而窑变之品实在难遇一窑。在绘画性陶艺中把窑变的色彩变为创造者绘画所需的部分,难度更大,窑变不仅是陶瓷审美,也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和超越。整幅作品运用大量窑变,更难了。正因是这样,愈显出绘画陶艺的语言独特。这无疑是对烧造早美的又一次升华。于是我在创作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如图《中国老屋系列》,从材质、烧成器型致到视觉图式,进行综合审美追求它们之间的变化统一,又不能落入传统俗套,注重整幅作品的色彩一次性烧成的天趣每块色彩,不同的色彩之间的丰富肌理,均是通过大量试烧配制而成,然后加以选择运用,人工成份极少,一件作品只要有一处色彩不协调,我从来不再低温加工弥补,即让整个作品报废。因为这样就会失去福贵的“窑变”天趣。再说我选择的器型与图式,追求泥板成型所形成的立体直线感受,与中国老建筑图式交融,试图给人深然一体的感觉,总之为的是探索绘画性陶艺在形式、题材、内容和主题的综合运用,又不失对陶艺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的拓展。
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代,许多有才华的画家加入到陶艺队伍中,在探索新的绘画材料、语言过程中,他们丰富活跃了给画性陶艺语言,为陶艺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各种陶瓷材料。例如,窑火的稳定性、色釉品种的多样性都为绘画性陶艺奠定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陶瓷的载体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复杂或简单、立体的、规则的、异形的,也可以是混合式的。陶瓷材质有高温、低温、中温烧的色釉。从其光泽来分有亚光、无光、有光泽(有外向性鲜亮,也有内敛性光滑、亚光),按釉的肌理来分有结晶、开裂、气泡等。总之,陶瓷已是一门表现力极强的艺术门类。陶艺已经成为集国、油、版、雕、装饰装置等艺术混为一体,兼容性与表现力极强的艺术学科。绘画性理念在陶艺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延伸。从远古的人画鱼形纹彩陶到唐三彩、元青花釉红以及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画装饰的传统外,中国的绘画性陶艺一直停留在中国画形式,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外加上其它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绘画性陶艺得到了一些发展。尽管在今天陶艺队伍中仍有许多模仿西方现代陶艺作品的影子,但至少我们看到了陶艺家不满足于传统陶艺的绘画方法,我们可以不去品评西方陶艺,也不去谈传统陶艺,但从当今的陶艺自自语言上,看到了绘画性陶艺的巨大表现力、震撼力,各种绘画风格流派都在土与火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许多绘画大师的参与,让我们知道了绘画性陶瓷的载体、形状、材质的审美,并不局限于光滑如汁、玉、镜、陶瓷材质的釉料有高、中、低三种温度,烧成方法由柴窑转向燃气窑、电烤炉以及乐烧、盐烧、复烧等。
当今陶瓷上的绘画技法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局面,对坯土可以刻、雕、印、划、堆贴、叠、粘,对釉可用吹、喷、浸、画、刷、洒、粘、刮。陶瓷材质的区别、成型工艺的表现、烧成工艺的审美与绘画的审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通之处。作为绘画性陶艺,我们在创作欣赏中决不应只重绘画语言而舍陶瓷语言。当今的陶瓷绘画艺术中收藏、创作、展览、拍卖上,大部分仍是传统绘画风格的瓷绘作品(另一部分是表现中雕塑技艺的瓷雕作品除外)。我并不排斥中国画形式,但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画形式,仅是陶瓷的一种表现手段—装饰。青花釉里红的陶艺审病态不高于粉彩、新彩,因为它更能体现土与火的作用。然而真正表现陶瓷绘画艺术本质的作品难觅踪影。这种现象除了里面有中国人的审美影响外,不家收藏、评论、拍卖、媒体的误导,更严重的是有些有影响的陶艺家的作品也是这类陶艺理念,这就更加深了绘画性陶艺审美的误区。在陶瓷的历史长河中,我尊崇传统陶艺,但作为绘画性陶艺本身我们总不能老是沉醉于传统绘瓷技艺。当今的欧美已把陶艺的表现语言大大地丰富并拓展开了,就如我们科技领域一样,我们现在还能说四大发明如何先进,算盘就比计算机计算快吗?我们当代的陶艺家、收藏家、评评家们应深刻了解中国陶瓷艺术本质与发展史,应全面认识这棵博大精深的艺术巨树的根叶至干枝,才能抓住绘画性陶艺的真谛。
绘画性陶艺的创作与欣赏有等于进一步深化探索。对传统我们不可能以古人的图式和理念替代当代人的行为,也不可以用西方模式来置换,手法形式与风格流派是变化的。“笔墨当随时代”,应是所有艺术家的共识。而那种通过水火土表现东方式、中国式的精神主体是不会变的。当今生活在摩天大楼、高速公路、信息电子技术的现代人,又怎能感受到穿长袍马褂的心态。黄皮肤的民族气质又怎能体会金发碧眼的精神诉求。因而中国绘画性陶艺的形式和内涵也绝不是循古崇洋的章法理念。陶艺家只有从观念到思维把中华民族的东方式的、中国式的文化价值或文化理念的思想之火融入窑炉,陶艺的精髓内涵才能在那即将出窑炉的作品里绽放出不朽的灵魂和智慧的光芒。